关键词:胡同 阎昭 浦磊 邵正玉 邢晓坤
胡同到底好不好?好的话,好在哪里?不好的话,又因何不好?我们反复在问受访者同样的问题。
胡同到底好不好?好的话,好在哪里?不好的话,又因何不好?我们反复在问受访者同样的问题。
对待同一件事情,人们总是给出完全相反的答案。有人受不了胡同的潮气和土气,就有人爱它接地气。有人最大的愿望就是离开杂院,拥有自家的厕所和厨房,有人恰恰认为杂院是最先进、最时髦的民居——东西都是共享的。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反差呢?为了理解这件事,《胡同》不是只讲胡同的标准数据和历史资料,也不是只讲它客观的美和安逸。而是去寻找,捕捉,还原那些非常主观的“触感”。
《胡同》收集了100个人对胡同的不同“触感”,呈现了其中有代表性的20个。
最终发现,人们主观的“触感”虽然各异,却总能从胡同客观的结构、环境、历史之中找到联系和依据。
比如胡同居民强大的方向感,和元大都的规划有关;比如他们聊天的方式和幽默,和扎根在胡同的戏曲有关;比如那些狂热的嗜好,和胡同里的植物、土壤、物候有关。
循着这些草蛇灰线的联系,一个个近景的片段拼贴在一起,同时在故事之外形成一幅胡同古今之变的远景
之前因为考试,自己在北京住过十天左右的时间,现在依旧能回味起来懒洋洋晒着太阳走出门时,路过的小女孩和我说的“早上好”;因为找不着路,等了我很久的滴滴司机在我下车时带着北京口音不停地和我讲路线,最后还问我“你找得着地铁站吧”;住在隔壁的叔叔,在我考试前一天敲了敲我的门,和我说“你是学生吧,来考试的嘛,祝你学业成功”…我在北京得到过很多的温暖,对北京也有着无限的好感,在并不是很理想的考试结果中,收获到了最大的快乐和治愈。下次去北京的话,一定要去胡同逛一逛!
太好看了!并不是讲建筑,讲的是人与文化,人该怎么样过这一辈子才值。里面有像邪不压正里的彭于晏一样真的可以在胡同的房顶跑酷的地铁司机,有上着学但一心琢磨着暑假去学相声的曲艺小天才,有给蛐蛐做小棺材的老爷爷,有用知了的腿制作成精美的胡同工艺品的老爷爷,有把800年来无数版北京地图切割成块玩拼图的年轻人。就像两只狗里说的,人总要有一些有趣而无用的技能,感觉这是抵抗内卷的法门。 打算继续追这个导演拍的另一部讲北京的动物的纪录片。
配音是何冰老师啊!我就说怎么总感觉在看情满四合院。超级超级推荐大家!这个纪录片好好看。第一集开始看跑酷的时候觉得没什么意思,我不太喜欢这些运动,但是从拼不同年代的北京地图开始,我就觉得好牛了。四合院像是人情和文化的博物馆。里面流淌的是很多辈人的坚持。老北京的讲究被很多坏大爷大妈抹黑了,其实这些真的讲究都是要求自己的。
第二集:京剧 国粹 相声 快板岔曲儿(起源于满族子弟的北京民歌儿) 北京方言的故事-曾经被治愈,曾经热爱的东西,属于这个城市的灵魂在满满消失,但是在城市的某个角落里 ,总有人在慢慢将它延续,将它传承。 时代发展的同时,希望原本属于故土的东西,一并发展,不要遗忘 。 因为是它们,故土才有了属于她的别致。代代相传。
拍摄制作的很用心,具有浓重的人文气息。五集从道路,规矩,邻居,韵律,天地五个立意对胡同空间内的历史文化,邻里关系,传统手艺对多年龄段的人进行故事呈现,虽然故事没有很出彩很吸睛,但这恰恰是胡同的内在文化意蕴,普通人的普通故事,会让观众有更多的认同性,结尾收的蛮好,从人出发且最终落在人上,很有格局,给编导点赞
第一集道路里,跑酷的地铁司机、邮递员(送回老战友的信这个点不错)、收集老城地图的人,但是觉得没啥故事,串的也别别扭扭;第二集韵律,固执的京剧表演者、学快板的天才但学习一般的小男孩、表演岔曲的物流工人在同伴离世后重新回归、10、16多的文案不错,这段故事讲得不错,人情味有了、故事也有了,有几个镜头很有故事;
主线脉络清晰且故事内容有温度,容易产生共鸣。最深刻的就是拼不同时期的北京城地图,大大小小的胡同街道像极了人体血管,输送着北京城不同时代的血液。胡同文化的手艺随着时代变迁走向衰败,还是有些许感慨和无奈。结尾升华也是诠释着“远亲近邻”的传统,着重体现了中国自古的人情文化与规矩方圆。
看了特别感动,尤其最后烟花四起的时候。一个地方对人来说就是一段段感受和记忆,特别最近都在二环内活动骑行,会发现在某种惯性的掩盖下的某些在乎和不在乎,可能和你我不同,也可能有类似。但这些都不重要,毕竟,人不过百年,建筑可以拆了又盖然后又破败,而那些片段足以感动满足一生
确实老派,就胡同里那些胡同人的平凡中见不凡的各种生活、各种人生,内容再丰富丰满些、拍摄再自然些、而不是那么刻意设计就好了。后海、鼓楼、西四、前门……现如今北京屈指可数的那几处还算有模有样地“活”着的胡同街区,再过十年、甚至五年,还能留存下多少……
拍的挺认真,就是“胡同里过去发生的事儿”,胡同串子票戏等等,纯正的“向后看”,适合不了解的人看看,符合胡同想象的胡同记录。我觉得十年前这么拍还行,可这是正在消失的胡同生态,就有点老生常谈。胡同跑酷那哥们的脚下,踩着的人类已经不一样了吧?
在南方的日子最想念的便是北京的胡同,总是会挑好天气去散散步,通过纪录片感受到了一些溜达时候所触及不到的东西。最喜欢第二集《韵律》,学相声的小孩儿的人物故事很丰满,在传统曲艺和现实压力中权衡的情感设计也很令人感动。
草长莺飞,爱逛胡同。充满市井生活气的老胡同,凝聚了名为生活的全部含义,方圆规矩,既带着礼儿,又带着点痞气。在北京的日子,最爱的就是和野猫一起逛胡同~
超级好看的一部纪录片,非常贴近生活,让我找到了儿时的回忆,北京城里最后的烟火气,看完心情久久不能平复,虽然比较小众,只有五集,但是感觉很精致。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