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王霙 / 徐箭 / 董勇 / 孙维民 / 保剑锋 / 耿乐 / 张一山 / 王大治 / 侯天来 / 刘之冰 / 马晓伟 / 陈创 / 袁满 / 江南 / 王韦智 / 陶帅
导演:陈力
语言:汉语普通话
地区: 中国大陆
编剧:柳建伟 / 项小米 / 白铁军
类型:历史 / 战争
上映时间:2017-06-30(中国大陆) / 2017-06-21(上海电影节)
别名:第四道封锁线
用户标签:战争,红军,历史,烂片之中的烂片啊~,国产,垃圾,中国,舔菊
片长:118分钟
imdb编号:
作为一部为长征胜利八十周年献礼的影片,本片以长征史上最惨烈的湘江之战为背景,成功塑造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工农红军领导人在长征中不屈不挠的光辉形象,深刻揭示了左倾错误路线给红军带来的惨痛损失,生动表现了红军34师官兵前赴后继、勇于牺牲,全力掩护中央红军渡过湘江,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大无畏精神。
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频道传媒大奖 组委会特别奖
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频道传媒大奖(提名)
第3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会特别奖 特别影片奖
《血战湘江》下载观后评论:
第一次看的时候,感觉很乱,毕竟是群像戏,战场也有好几个,想要面面俱到难免失之生动。后来去了解了以下那段惨烈的战史,再回看的时候才发现逻辑还是清晰的,大多数的人物角色也算性格鲜明,主旋律能拍成这个样子,已经算是进步了。但也就仅此而已了,囿于历史视角的局限性,这类电影是不可能真正做到客观公正的,加上官方背景,是电影,更是宣传品,所以单从艺术角度欣赏,本片仍然一般。作为电影,冲突双方的刻画严重不对等,湘军桂军都成了丧尸电影里的丧尸。就是对党内人物也仍然存在脸谱化现象,尤其李德和博古,我虽不了解历史,但影片表现出来的二人,哪有一丁点领导人的样子,丑化之嫌。相反作为敌人的蒋、白、何却客观不少,历史有时就是这么残酷,外部矛盾可以原谅,内部矛盾却难以容忍。此外,片子尝试加入了几个平民角色,但脸谱化不成功。

我认为这片子对人物的刻画非常好,在来龙去脉上也很尊重史实,是可以留着将来给孩子看的电影,让他们知道现在的生活是怎么来的。但是,我想对评论区的某些人说,这片子是让你们用各种拍摄技巧,切入角度,表现手法来评判的吗??!!!有人吐槽其真实性,说红军的装备不符事实,子弹不打主角光环,,,难道真实的历史中红军的装备有这么好吗?只会比影片中更加的简陋!牺牲只会更加的惨烈!红着眼眶看完影片,本以为豆瓣上会有高分,可是看到常用标签和评分排列的时候眼泪却下来了。真是寒心,真是不知道那些说影片是舔菊,垃圾,无耻的人是什么心态。那些只认为什么拯救大兵瑞恩,敦刻尔克大撤退,血战钢锯岭才是真正的战争片的舔狗们,奉劝你们一句话,舔狗,舔到最后,一无所有!!

色调很暗,画面黑乎乎的。如果不是事先知道这历史,我很难看懂电影讲了什么,没头没尾的,还几个场景不停切换,快被绕晕了。本片火力太猛了,当时TG的火力要是这么强,也不用被老蒋打得到处跑。三三制战术也不对。看到红军离开时捂住口袋不接受乡亲们的东西,首长下令才用银元换乡亲手中的物品时,我十分感动,军纪真严明,军民鱼水情。

本来想给两星的,但是想了想平时给三星的那些电影,这个就给了一星。确实不怎么样,拍的就是打打打,跑跑跑,根本没有客观分析,我觉得我如果没了解过这段历史,那我肯定看完会觉得卧槽,死了好多人。但我了解过啊,血战湘江,为什么能突围?不从国民党方面写吗?凭自己能突围吗?责任全怪李德吗?似乎不太好。。

不了解这段历史感觉带着大义的战争片都很虚伪,就战争场面来说很震撼,国产战争片没有断臂残肢开肠破肚的场景,炮火横飞血浆飞溅依然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无时无刻不感受到紧张和急迫。看到红军战士过江时犹如多米诺骨牌一样一排排的倒下染红江水,鼻子不禁一阵阵酸(本来想三星的,只是受不了打一星装13的人)

首先,对于这段历史不是很熟悉,所以不多做评价。其次,对导演也不熟悉,不好妄自菲薄来评价她的视角。最后,单说电影,导演的刻画我觉得是不够深刻,人物的描写感觉是像一堆同样的人,用这样的方法展示这种集体意志我觉得不妥,演员的戏太大,感觉是为演而演。故事是好故事,也需要被大家铭记。不过
好一部主旋律电影,打两星有点不忍心,勉强三星吧。人物的塑造还是太过脸谱化了,存在恶意丑化某些人的问题,整部电影看下来并没有让人觉得有所思考,直面历史不好吗?一味的颂扬和讴歌只会掩埋真相,然而非黑即白的东西是不存在的。泪点还是有的,可是宏大的战争场面简直了,剧组真有钱啊。
很久没有看红色电影了,看到这部电影也是因为党团活动。比起以往的高分电影,这样的电影反而让我不停地流泪,其实电影拍摄技巧并不如一些高分电影,但让我流泪的原因还是因为这是一段真真切切的历史,电影远远比不了现实的残酷,可想而知那段历史是多么的悲痛,共产党的发展是多么的艰辛!
只要电影的历史背景,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属实。在这前提下进行艺术加工和情节塑造是完全可以的。如果完全按史实来记录,那就是纪录片。我认为这部影片是完全尊重历史事实(红军奋勇杀敌,损失大半,强渡湘江转移)并进行一定艺术创作的好电影。
作为主旋律必然有美化,但过往的牺牲是真实的,真心非常敬佩那些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不畏牺牲的每一名战士,他们大都是无名英雄,今天的和平安乐都是建立在他们的血肉之躯上。面对厄运的洪水,他们是那些敢于站出来逆流而上拯救其他人的人。
“像《血战湘江》这种在宣传上比较实诚,满屏幕爆炸烟火、宣传重点是用了多少吨炸药多少吨汽油,没有娱乐化噱头的片子,既然没有能够炒作起来的“噱头”,不受影视圈的看好,排片上受到挤压也就不足为奇了。”转载自共青团中央公众号推送。
就战争片专业层面来说,有诸多不足,空有场面,有很多不合理的细节,雷同的画面反复来回播放。。不过情绪渲染到位,紧张感扑面而来,对熟悉那段历史的观众来说,这个故事能讲到这个程度已经算是圆满完成任务了
不免有失偏颇,但电影确实烂,战斗场面假大虚空。连正视伟大的毛主席周总理的胆量都没有,处处粉饰功德我是坚定的中国共产党拥护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子民,工农的子弟。但我真觉得这么做不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