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码头风云 伊利亚·卡赞
昔日曾经是职业拳击家的特里& ;马洛伊,血气方刚,现在纽约港当码头装卸工,并为工会头目约翰尼& ;佛兰特跑腿。特里的哥哥查利奉约翰尼&
昔日曾经是职业拳击家的特里·马洛伊,血气方刚,现在纽约港当码头装卸工,并为工会头目约翰尼·佛兰特跑腿。特里的哥哥查利奉约翰尼·佛兰特之命杀死了特里的朋友乔伊。
不久,特里结识了乔伊的妹妹——大学生伊蒂。伊蒂亲眼目睹码头工人的悲惨生活,尤其看到自己的亲兄弟为工人说了几句话就惨遭杀害,决心和教区牧师巴里神父一起,为码头工人伸张正义。特里十分同情伊蒂,在和伊蒂的接触中,他告诉伊蒂他的人生哲学是“在别人能动手之前,自己该先动手”,伊蒂指责他缺乏理想和感情的火花,甚至没有丝毫人类的仁爱。特里深深地被触动了。他感到了伊蒂是那么纯净和富有感情。
相处过程中,两人渐渐产生了爱情。可是因为对黑帮的忠诚和黑帮的帮规,特里还在犹疑不定。“犯罪调查委员会”开始调查乔伊之死,码头工人诺兰因愿意作证而被害。同时,查利又奉约翰尼·佛兰特之命要杀死特里,查里出于手足之情向特里吐露了实情,使特里逃脱了追杀,自己却被黑帮杀害。这一幕幕迫使特里走上了法庭的证人座,去揭发查利和约翰尼的罪行,结果在码头上被约翰尼的打手打得死去活来,倒地不起。正在这时,神父和伊蒂赶来了,码头工人们围上来了,在血的事实前,工人们完全觉醒了。
特里最后终于获得了码头工人的支持。这部影片真实的反映了码头工人的生活、觉醒和斗争,是对美国工会组织内部的腐败堕落和暴虐现象的激情控诉,从中可以窥见美国社会风貌的一角。
《码头风云》下载观后评论: 第一次看伊利亚卡赞的电影。卡赞举报美国共产分子被同行不耻之后拍了这部电影为自己辩解。如此目的性很强的电影还是拍得很感人。他把工会领袖塑造成黑社会,欺压码头工人。马龙白兰度演技把从工会打手觉醒成揭发工会领导无畏的斗士过程演得真实可信。教区牧师起到了政委的作用启发民智和黑暗势力斗争。所以卡赞拍他们都采用仰拍来托高大形象。美中不足的是,卡赞没拍工人的觉醒,感觉这是为女友打报不平的工人和工会领导的私人恩怨。或许和他认为工人运动不是正义有关。卡赞的辩解并不能减轻他的业障。他的检举揭发造成了好莱坞十君子无辜入狱。和卡赞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好莱坞大腕格里高利派克。他在麦卡锡主义高潮时顶住压力启用被排挤的十君子人物,拍出了斯巴达克斯。卡赞电影成就毋庸置疑,但是奥斯卡终身成就奖成色值得商榷。
寓言。结尾是最耐人寻味的。白兰度的角色看上去是好莱坞电影里常见的浪子回头式英雄,无论从外形,还是人物弧光,这个形象都非常具有代表性。但实则,不需要多么细看你就能发现,这个人物从头到尾都不具备很强的能动性,他绝不是那类内在具有强烈反叛精神的人物,而是一个被推出来的,被制造,被需要的“英雄”。电影的寓言性质和宗教色彩其实是很浓的,其中耶稣与罗马人,施洗者与圣母的对位关系最是耐人寻味。当看到结尾紧闭的门,和神父与女主的相拥,你很难不产生遐想,很难不叹服导演的天才。一方面,这是一部遵循好莱坞黄金制作法则的优等生电影。但另一方面,就其内核而言,它又极具作者性与可解读性。它如此标准,但同时又如此神秘。9.1
纽约港码头,黑社会势力无情地压迫着码头工人们。曾经是拳击手的马龙·白兰度为工头工作。他的哥哥查理杀死了乔,乔的妹妹发誓要为哥哥复仇,与教区牧师巴里神父一起展开调查,却爱上了马龙。之后哥哥也为了救马龙而被工头黑帮大佬杀害。马龙揭发事实在码头上马龙被打成重伤,神父和伊迪赶来支持他,一直沉默工人们觉醒了为了正义抗争。本片获得8项奥斯卡,年轻马龙封神,演技可圈可点,但也有尚显稚嫩之处,尤其是眼睛和眉毛让我调戏。影片与其他黑白片明显不同,风格迥异,十本质感,配乐与其他看电影明显不同,令人印象深刻。艺术与政治分开,这样一部社会阶层分明和现实的电影,在现今是无人敢拍的。
传统求稳的剪辑风格力求叙事清楚明白。真正能感觉到角色的行为体现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不甚聪明的泰瑞身上看不到表演的痕迹,现实主义的表演风格。几处高光照在男女主角的脸上仿佛抹掉其个人情感,仅仅作为剧本中传递角色的机器。吊灯、铁丝网、窗,简单明了的暗喻构成黑色电影中光明与黑暗的对立和斗争,通过各个群体角度展示出不同的人群对主角意图的不同反应,号召内省。宗教作为保守普世价值的传递者,有其积极性和局限性。授神以至高无上的能力以约束人,纵使成功反抗,广大劳动人民仍无法跳脱思想的束缚以追求真正的平等自由,这也是结局的局限性。
最近看的好些电影都让我在观影时不禁感叹:「生下来,活下去」也是挺不容易的事情。——幕后花絮:⒈马龙·白兰度在拍摄该片时母亲刚刚去世,所以他和剧组立了合约,每天只能工作到4点,因为他要去看心理医生,而片中的部分镜头也是在他离开片场之后补拍的。⒉导演伊利亚·卡赞在拍摄该片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要想尽办法把演员留在现场,因为当时的天气非常冷,大部分演员都极不愿意拍摄外景镜头。⒊编剧巴德·斯楚伯格为了更好地收集资料,花了几年的时间混迹在纽约几个较大的码头中,了解工人们的生活状态。
果然对老马拍Raging Bull的影响很深啊 不止是车内那段对话 铁栅网隔开的交谈 马龙破门而入 被打得爆惨接着站起来等 内在的张力也有很一致的层面。人物的animal属性在感情戏中引起了更深的波折 在鸽舍的最后那幕戏真柔软啊 与前呼应的转变是马龙和女主从分别在铁栅网的两侧变成了同一侧 这时网隔开的是他们与恶及无意识集体 码头上的慷慨陈词 soul&life最终还是分出了价值 不是很了解具体背景 反正 卡赞本人的辩白哈 艺术效果上真有说服力
4.5白兰度嚼着口香糖就能把影帝拿了,牛逼。影片背景与核心明确,配角和群戏们演技到位(个人觉得爱娃不是很适合这个角色,虽然很漂亮)画面和场景设置巧妙的展现了现实的压迫与隔阂,也推进了人物关系的变化。值得一提的是镜头和配乐很舒服的和表演搭上了,白兰度的演技令人瞠目结舌,人物内在矛盾展现得淋漓尽致。收放自如感实乃其与生俱来的天赋。一部成熟的作品,一位伟大的演员。或许演员不能决定一个剧本的走向,但好演员真的可以让摄影与画面设计提升一个档次。
感觉是一部充斥着方法方法派表演的电影,还是非常引人入胜的,马龙白兰度在车里和他哥那一段有点几十年后教父的样子了。哥哥遇害那一段惊悚感和发现尸体那个镜头的冲击力相当不错。就是整个故事下来戏剧设计感很强反而少了些自然的韵律。反派在众人头顶冷眼看着神父为大家祷告说上帝与我们同在,最后男主跟耶稣受难托十字架似的蹒跚而上带领大家摆脱恶霸走入工厂,看着有种浓厚的宗教隐喻但又显露出一种无产阶级奋斗革命的精神?
我不应该低下头,转身离开,挂着一张灰色的脸。where is the people? How about me? 一直想看这部电影,尤其在这个阶段,keep reminding me! warning me! 我们在生活中一步步失守、背弃的是什么?普通人的良心,嫉恶如仇、反抗的决心,捍卫善与正义的勇气。 难道"弱者的无奈"这五个字就将一切勾销?不应该是这样的。让恶进的一存,就是侵噬善的数尺。
起初很难接受马龙白兰度的相貌,耷拉下来的上眼眶为那带着桀骜的眼神增添了几分迷离,整体感觉非常奇怪,表情不够丰富。但看完整部电影总觉得其的魅力确实非比寻常。电影情节上整体100多分钟,到80分钟剧情才从哥哥查理的死实现一个明显地推进,实现了角色心理的彻底转变,但感觉结构上不是很紧凑,或许对和哥哥的故事进行丰富而取代一些不必要的情节会更合理一点。
继续补看只在学校电影史课本里读过的经典名片之《码头风云》: 记得当时背书的时候还觉得这个卡赞和巴赞挺容易混淆的... anyway,对于1950年代的好莱坞,这绝对是石破惊天的现实主义杰作,虽然在今天看来不过尔尔。从表演到导演的很多决定,今天看来也完全不过时。但故事本身还是欠缺今天更多现实主义电影中的那种subtlety,也是时代的限制吧。
关于斗争 权势与底层 金钱与良心 恶与善 伸展正义的神父与沦为沉默帮凶的斗争 主角内心关于亲情,爱情,正义的摇摆和抉择。事实证明,有内容有深度的片子永远不会过时,一个码头就是一个世界。(53MIN-58MIN,99MIN-结尾 很经典的场景),那句台词:I could have been someday太iconic了!
音乐让我想起黑泽明的电影。还是第一次看马龙 白兰度年轻时期的电影。把一个正义感尚存的小混混演得活灵活现。印象最深的是D&D, 即Deaf and Dumb,对自己遭受的不公逆来顺受,对别人遭受的不公装聋作哑。这是在暴力恐怖强权压迫下人的自保反应。可是当越来越多人都性命不保时,人们就会觉醒就会反抗。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