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世紀,不孕的農家女與丈夫為了懷孕而求助神祕老嫗,允諾讓贈第一個孩子。然而孩子出生後,伴隨新生喜悅而來的,還有深深的懊悔,不想遵守承諾的他們,從此陷入鬼魅糾纏的陰影;二十一世紀,一場車禍讓布蘭柯遇見羅多娜,愛情為貧賤生活增添甜美滋味,卻無法抵禦受孕的心力交瘁,當雙胞胎之一被診斷異常時,拿掉與留下都是撕裂;不孕的凱特琳娜收養五歲男孩,但孩子不說話,穿不透的眼神與奔向死亡的行徑都讓人恐懼,如果你的孩子不是你生的孩子,是否還能跨越隔閡成為母子?
睽違多年,米丘曼契夫斯基再度重返馬其頓拍片,以三段從中世紀到現代的故事,訴說母性與生命的喜悅哀慟。精巧的劇作結構,讓角色心境與故事主題時而跨越疊合、時而映襯對照,命運與抉擇彼此緊密相扣、層層堆疊,終至爆發撕心裂肺的傷痛與和解。影片除了一展馬其頓文化的神祕內斂性格,絕美影像在自然風格中帶出視覺對比,輕觸魔幻寫實氣息。
第10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提名)米尔科·曼彻夫斯基
《柳树》下载观后评论:
曼彻夫斯基又双叒叕化身为“北马其顿导演”(不过仍然是世界首映给了罗马电影节……另外话说豆瓣的“马其顿”这个Tag是不是得与时俱进地改一下……),又双叒叕拍了一个三段式故事,不过这次蛮有趣的,第一段故事17世纪,而第二段和第三段故事则是相关人物的两个视角(有那么几个同一场景不同视角拍摄的时刻,揭示了不同的信息,非常有趣),可谓是三段式与环形叙事的结合了(但说起来还是不如[暴雨将至]那么魔性)。第一段故事更多地作为寓言/传说/家族故事(魔幻现实主义要点之一)之类的性质存在,视听构成上跟后面两段特别紧密的故事也有区别,形成了某种段落间的蒙太奇意义。故事是关于家庭与生育,以及北马其顿特有的后社会主义现象(尤其宗教与迷信),有些特别动人的处理(尤其第二段的爱情),摄影相当出色。不过实话说他最好的作品还是前两部

25年后,只见暴雨,韵味却迟迟不至。这又是一部分段叙事必要性存疑的电影,第一个故事看似与第二个有细节衔接,主题也关于生育与家庭关系的隐喻,但无论从时长、完成度还是线索意义都偏向引子,而无法与后两个形成真正的叙事关系,更像是曼彻夫斯基的一种叙事顺拐:用民俗、历史和宗教仪式来加深电影的文化属性。影片在讨论孩子与父母间看似孕育实则分离的关系,根据三个故事,父母“藏不牢”、“保不住”也“逼不得”孩子成为自己的附属品,其实就是堵不如疏在亲子关系上的显现,对孩子执念越深,孩子越会以各种神秘的方式离开父母,倒不如放手一搏,让孩子自己掌握方向盘。无论是主题还是导演的表达,都很陈旧,这种背景下再用分段与视角切换,就更显得藏拙,有些电影是真的能让你感到时代变化,这同时必然伴随一批老人表达的失效,可惜本片属于后者。

就挺难看的生硬的叙事脸谱都算不上的人物主旨意义不明不是说重复几句看似有深度的台词就真的表达出来什么内涵了懂爱和一只袜子还有石头都感觉刻意到恨不得揪着你的耳朵告诉你这很重要给我记住除了第一个故事相对还算完整后两个在讲什么东西繁殖癌真的没救了自己基因是多优秀不惜耗费一切精力也要生娃还贷款孩子出生能幸福吗最后一个故事虽然放弃自己生了但是领养就不正常心里也没有接受这个事实爹除了开头领养露了一下脸后边全程失踪也太现实了这丧偶式育儿这小孩装不说话又是怎么回事想表达什么一脚踩死青蛙开车也很偏执疯狂我还以为最后他爬上派对小孩的床亲手把他掐死了呢不然前边这些铺垫是为什么演员演技都还在线大部分时间镜头感不太舒适晃动厉害和突然近景切换几段故事也基本没啥联系国内心迷宫疯狂赛车等好几部都远超本作对男女cp真心接受无能

《暴雨将至》标的马其顿,这部难道要标北马其顿么,太蛋疼了.... 手持摄影 特写 失焦,还是三段式叙事,虽然其实严格意义上不能这么说,第一段是标准的魔幻现实主义式故事,而后两段基本就是同一事件的姐妹各自的故事,没有《暴雨将至》的明确分界,联系也弱化了很多,除了似是而非的意象指代以外其实更像是三段没有什么联系的故事,因此即使理论上似乎是以“母性”作为主题,对女性的生育渴求做了三段发挥,但段落与段落之间却并不是统一的,内在上也很难说是近似的,导致明明三段单独看都不错,可是连起来主题就并不足够明确,甚至有一种短片集而不是整体电影的感觉,难道是基督徒反堕胎的落后思想(细胞胚胎那段探讨完全就是当代pro-life的诡辩词)最终败给了神秘的犹太教割礼力量?还是《暴雨将至》好啊。

#2020BIFF#又是跟《暴雨将至》一样的叙事结构,三个故事,一个是中世纪,另外两个是现代。这三个故事都讲述了三个想当妈妈却不能怀孕的女人。曼彻夫斯基试图对城市和乡村生活进行平行和比较,就像他以前的电影一样,这种比较会让观众产生一种宿命感,但由于生硬的连接和松散的故事情节导致这种观影体验是崩坏的。可以看出导演是想讲述面对各种危机时人与人的情感关系,就像电影中多次被问到的那个问题:你知道怎么爱吗?这就是柳树的意义所在,希望,归属感和安全感。导演用它来描述生命的神圣。可是影片的故事还是走偏了,过多的时间都用在了生育这一话题上,感觉到最后什么也没讲明白。

十七世紀一對無法生育的夫妻,求助於神祕老嫗;條件是這對夫妻必須讓贈第一個孩子。當孩子出世一年後,這對夫妻沉浸於為人父母的幸福喜悅中而懊悔當初許下的承諾,他們往後的日子必須承受各種層出不窮的挑戰。鏡頭來到了現代,布蘭柯遇見羅多娜發生於一場車禍意外之後,儘管愛情的幸運女神剛剛降臨,仍無助於他們擺脫厄運的糾纏,並誕下了一對畸形雙胞胎寶寶。不孕的凱特琳娜收養了五歲男孩,男孩的沉默是這對母子間最遙遠的距離。馬其頓導演米丘曼契夫斯基,透過三個故事,訴說母性與生命的喜悅哀慟。從主題到時空的跨越,輕巧觸及魔幻寫實的氣氛,同時打破線性敘事的拍攝傳統。

非常惊喜。第一个故事跟第二个故事突然切换让人一晃神,很喜欢出租车司机雨夜撞人而与女孩结识的设定。柳树的线索也非常有趣。从古代到现代,一成不变对于下一代的期望。其实已经不是个体对于后代的期望,是全人类。甚至第3个故事——即便不是你的孩子你也要有爱。心与心的对话,才能相爱(无论成人与小孩)真高兴结尾he自闭小朋友笑了开口说话,但是在观摩男孩割礼之后(繁衍的责任)。第一个故事像哪个文明中的传说。但柳树这个线索在后面没有存在感。在现代社会反婚反孕激增的情况下,能看到对人类最原始对下一代渴望的刻画电影,实属不易。繁衍不是选择,是本能。
曼彻夫斯基又搞了一个三段式的片——准确说来是比较独特的“1 2”模式,第一段作为民俗/宗教意义的背景存在,而后两段则实际上是同一个故事的两个不同部分和视角。摄影大量特写or近景 背景虚化 手持摇晃,看得人极其焦躁(比《索尔之子》还过分)。第二段的爱情戏写得十分动人(可惜悲剧收尾),第三段亲情也很令人感动,但整片的主题有些太不明朗——倒不是说非得像《暴雨将至》那么深邃沉重,但总得稍微统一点才说得过去吧?难道说主题是展现封建旧道德和基督教思想对人性和家庭的毒害吗?
玩弄结构,或者说玩弄时间算是曼彻夫斯基的惯用伎俩了。这次三段式,从中世纪如寓言般的生育诅咒作序篇,继而延伸出二三段姐妹为主角交织在一起的当代故事。最有趣的仍然是二三段故事视点的转换,第三段故事实际上是从第二段故事的中间开始,直至超越第二段故事的时间线成为最终的结局。开篇的寓言从影片细节中也有暗示与后面角色可能有血缘关系。曼彻夫斯基说想讲述面对生育诅咒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我看来导演有点过于强化了“生育”这一本身的话题以至于观众难免会抓错重点。
3.5。BJIFF第二部。三个关于生育的故事,但实在搞不懂叠加在两个悲剧之上的大团圆结局是想表现什么。子宫归属,堕胎,生育,自闭症,亲情关系都轻轻触碰到一点,但是又像没说一般,变味成家庭伦理剧。除了后两个故事并置于同一时空以外,三个故事有任何互文和彼此簇拥之处吗?第三个故事甚至完全与柳树无关了。多出来的半星倒要给突兀的第二幕爱情故事,女主刚出场把我迷个半死!还有一场大尺度床戏(:
很特别,有点民间故事的魔幻元素,但跟意大利的《故事中的故事》相比,无论是立意的高度,故事的丰富性,服化道都差了一大截,但《生之柳》依然做的不错。《生之柳》以柳树的魔力开始,深入挖掘了女性对孩子,对生育的执念,这种执念又参与了对生命因果关系的探讨:没有什么是不付出就可以白得的,如果有,必定有后债要还。第二段和第三段的场景穿插很有新意。
难得看巴尔干半岛出品电影,如果在家可能不会打开这部电影看,但在小西天1号厅看体验很好。开头农村那段戏几处风景镜头就值得给5分,月亮照耀河跟柳树,雾中山际线,古石桥和桥下起伏的浅滩急流。后半部分出租车司机这个人物很讨人喜欢,前后俩熊孩子都是一不注意就乱跑,结尾男孩笑着对妈妈开口说话,没什么惊喜可就是让观众能笑着离场。
从六道口去人大看这片子,5公里至少路过了七个大学。感觉剧情改成想在海淀买房而不得,最终租房获得快乐,在BIFF的接受度会高上不少。我是不能理解这种生育执念,但可以理解有人确实很想成为母亲呀,尤其在社会宗教家庭影响之下,也不必要强求导演在这样一个片子里展现女性自由吧。看到不同的观念也是强化自己内心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