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遭受丧子之痛的家庭主妇凯伦(波迪尔·约根森 Bodil Jørgensen饰),敏感脆弱。她失魂落魄的游荡在哥本哈根的街头,在餐厅进餐时偶遇一位紧握她手不放的白痴。出于同情心,凯伦一路跟随他,目睹了一群终日装疯卖傻的“白痴们”。其实这群年轻男女并非是真正的弱智者,他们是以史托佛(杨斯·艾宾纳斯 Jens Albinus饰)为首佯装白痴的正常人。为了向中产阶级体制挑战,他们不顾舆论压力,以欺骗他人、玩弄他人为乐。凯伦一方面无法彻底成为“白痴”,一方面又对他们的行径梦寐以求。渐渐地,凯伦开始在她的家人面前扮演起了白痴,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本片入围1998年第51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这部以“道格玛95”为电影拍摄准则的影片,不仅在拍摄手法上完全不顾画面的美感,更是继《感官世界》后又一部大量暴露性器官镜头的影片,极度挑战着电检制度和观众的道德尺度。《白痴》与《破浪而出》、《黑暗中的舞者》合称“良心三部曲”。
第51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拉斯·冯·提尔
《白痴》下载观后评论: 《白痴》,评分:7.9.拉斯-冯-提尔“金心”三部曲的开山之作,也是几乎是他作品集中最搞笑欢快的电影,用嘲讽的口吻挑衅了现实世界的秩序和世俗道德的底线。拉斯-冯-提尔通过讲述一群厌倦了中产阶级生活的人组织在一起扮演“白痴”来逃避现实世界的故事对人类现代社会作出批判;并且在影片“道格玛95”的戒律下影像质感显得粗糙、原始和炙烈,冯-提尔用这种绝对还原真实的影像保留了电影艺术的现实意义,同时也与影片中“白痴组织”的行为相呼应,表现出人在释放被压抑的情绪和挑衅社会对他们的约束,冯-提尔甚至在影片不断的露杆、露麦、露摄影师也在暗示着电影穿破荧幕的社会意义和打破着传统电影虚假的陷阱,其中所体现的独特美学将电影中的人工痕迹全力抹去,奋力给予观众最为原始的观感体验。最后扮演“白痴”行为的失败仿佛在暗示西方理想化的破灭
让非白痴者扮演白痴,表达对这个世界的反抗,结果只能是自欺欺人,徒劳无功,最后一巴掌,便是对此类避世者的沉重一击。这个社会哪里有接纳自己的地方呢?无法向上攀爬,也无法向下兼容,自生自灭早已是注定之事。本来很好的一个概念,被Dogma95的教条弄得乱七八糟。麦克风和摄影师毫不忌讳地在镜头中穿帮,说是试图打开电影回归本体之路,反好莱坞,也反个人主义的作者电影,但所呈现的效果却十分粗糙,哪方面都不占优势。口琴插曲和片尾曲的出现,甚至更离谱的穿帮摄影师所举着的数码相机,完全在违反他们自己所定的教条,可见遵守这“十诫”是多么困难的事情。时不时插入的采访间离了观众,无所顾忌的裸体展示成为片中的最大卖点,反传统和反人类都很生猛,可这场呐喊终归结束,依旧得重新走上主流的道路。
看完之后十分压抑的一部作品 拉斯冯提尔良心三部曲中的第二部 影片中的小团体 他们以扮傻的行为途径,试图去逃离所谓的社会、群体以及大环境,他们有的人是因为家庭的不幸,有的是因为自己与主体社会的割裂,然而“白痴”的身份至始至终对于他们来说也只是麻醉剂,他们渴望的满足与快感,在一次次与社会的对抗中得到了填充,但当每个人真正要去面对属于自己的真实生活时,大部分人都选择了望而却步。理想丰满,现实骨感。面对正常的主流社会,人是无力的。影片的最后,凯伦选择了面对自己的人生。导演以一声声沉重的钟声作为影片的末尾,似乎在告诉我们:渴望永远只能是渴望,那些幻想终将会随之破灭。人也永远只是机械化的机器,他们并不能跳脱于体制之外,所谓的良心也早已荡然无存。
3.5 Dogme 95 #2。粗糙到有点影响到观感的手持摄影,虚焦过度曝光光线过暗比比皆是,甚至还看到设备的影子。这种原生态的完全写实的记录,却非常契合主题。一个人没傻但得到了傻子的称号时,其实是获得了巨大的自由。而这群以装疯卖傻度日的年轻人在良好的福利社会中以此谋利,冠冕堂皇地设定各种标准和目标,解放内在愚蠢以寻求幸福,却在和真正智力低下人群的交往中露出不耐神色。特别喜欢结尾,在观众都对装傻组织虚伪极端的做派感到厌烦的时刻,一巴掌打破一切,在发现逃避真正的本质和原因的同时宣告装傻的彻底失败,无可避免地直面生命之痛,悲剧情绪四溢
道格玛95第二作。着眼于“白痴”,前半段提出的观点还挺有意思:秉持一种反中产阶级意识形态——社会越来越富有,人却越来越不快乐,转而去探寻内心中的“白痴”,因为“白痴”天然具有一种罔顾世事的从容快乐,发掘并沉溺于这种快乐是“人类的未来”。佯装癫狂来对抗或逃避难以容身的社会现实却也遮掩不住底层的欲望,在淫欲发泄中纰漏显现。看够了装傻愚弄常人的戏码之后,那段愚蠢到令人发指的关于婴儿食品与儿童食品之分的讨论就仿佛是冯提尔本人在装傻愚弄观者,有点过分。
我有时候会觉得,那些选择了电影作为表达媒介的人,是多么幸运。因为他们知道电影所表达的内容,远远比文字的浓度要高。明线是一个社群想要对抗中产阶级社会,固化的家庭成员,固化的社会,最后以卡伦的越轨结束。但想想,暗线其实是,自以为宽容和善意的社会,其实充满了无法越线的禁忌,一层假笑面皮。这个探索一直存在,可以说是冯提尔的母题了。导演在问,现代社会往何处去?在虚伪的帷幕下,只有成为白痴,才能在想哭的时候哭出声。
「4.0」纵观拉斯·冯·提尔的作品,结局往往以毁灭达成荒谬或者对某些“愚蠢”观点作捍卫,但对于《白痴》这样一部本就关于白痴的电影,结局只能显露出彻底击碎荒谬的冷漠与悲伤,凯伦回到家的跳切后全部失去“内心的白痴”姿态,而全片在那些佯装采访的段落穿插下又何尝趋向真正的狂欢与喜剧,只有关注由间离和自反形成的虚假外观下属于电影的真实状态。
(Curzon Soho panel discussion) Like other Lars von Trier films, it is driven by a profound sincerity. It is dictated by mood, not by the story, or rationalism.
依靠规则和理性建立的社会机器是冷漠的,却又是不可或缺的。理性带来的秩序不仅是有悖于良心,更是与无所拘束变换不定的感性相斥,这是更深层的矛盾,人们需要释放。装疯卖傻以逃离理性,只能获得一时欢愉,却终究不能摆脱。另一些人,白痴以逃避痛苦。比起那些寻乐的,她们能白痴地更彻底,这也许就是悲痛的力量吧,痛到自弃于理性。
#HL 看起来还是有一个偏悲观的内核,就算是边缘人组成的群体也充满隔阂和嘲弄,但是结尾苏珊娜含泪的眼睛又让我们选择相信存在真正的理解和爱。跑动起来的摄像机看的特别爽,甩来甩去,入侵餐桌边的人们、路上的小群体,什么时候把现场配乐拍进来也很好玩。最后,这样按照艺术宣言做出来的东西总让我觉得很棒,坚定,美是法西斯。
拉斯冯提尔的终极悖论在于:小团体所作的不過是一种“内在越轨”,并不能颠覆秩序,反而会起到巩固秩序之用。在白痴显而易见的那层“装疯卖傻”的表层之下,潜藏着的另一层含义是:他们将白痴当成了自己的属性,而无法和自身保持一个辩证性的调停距离。白痴看似是反中产阶级反社会之举,实则也是被社会符号网络所赋予委任的
我只是想要快乐,这有什么错呢。/压抑的人群试图寻找出口,我们的出口不一样但都想要寻找快乐罢了/想到最近的发疯文学/在想是不是只有丹麦北欧这种国家能有心思思考快乐这种人类的终极欲望/就个人挺喜欢dogma的手法的,很真,出电影院走在大街上看到“非白痴们”恍惚了,想逃。
冯门dogma95兼良心三部曲第二部,这样一部更似伪纪录片的形式来阐释这些“白痴们”对这个世界的挑战。其实我们何尝不是白痴呢,那些所谓的正常人打着正常的旗帜做着白痴的事,而真正的“白痴们”却在以白痴的方式冷眼看着他们的惺惺作态,so who ca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