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鲜生史 第二季 黎振亚 夏戌 倪求索 董一霖 李明
《鲜生史》(第二季)再度聚焦先生笔下的美食,重识美食里的先生。本季选取了在宋、清、当代等饮食文化蓬勃发展的时期中,久负盛名的四位先生:陆游、袁枚、李渔、汪曾祺,
《鲜生史》(第二季)再度聚焦先生笔下的美食,重识美食里的先生。本季选取了在宋、清、当代等饮食文化蓬勃发展的时期中,久负盛名的四位先生:陆游、袁枚、李渔、汪曾祺,通过挖掘他们笔下的美食故事,展现中国文人独道的饮食观。
人间有味是清欢,很不错的片子,妙趣横生,题材新颖,讲述四位先生笔下的美食以及美食里的先生,看到大先生人间烟火气的一面,倍感亲切!汪曾祺对于云南和绍兴的记忆,袁枚的随园和《随园食单》,李渔的芥子园和《闲情偶寄》,南宋美食家陆游的家园梦,四位先生即使生活年代有所不同,但是他们都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生活之美,都能从美食中看到大千世界,在人生不幸时,都能用美食去抚慰内心的苦涩,通过美食,能看到先生乐天随性、闲情逸致的生活态度,也能看到先生以小见大、自得其乐的人生境界,乐不在外而在于心,幸福是养自己心的~四位先生的内心世界纯粹又充实,是有文化的吃货,仙气和烟火气并存,真实真实!
那些历史上冷冰的人物,在他们热爱的食物的故事框架下,反复立体,热血了起来。原以为那些靠文字的力量指点江山,抨击时事的先生们,在美食面前原来是这么可爱的呀。人文纪录片和美食纪录片的完美结合,那些人物生平,大事小事,仿佛是为了给食物的内容让路,总是轻描淡写的一笔掠过,就像人物本身,豁达,对生活的苦难满不在意,将生活的热爱转移到美食上。美食的介绍部分是古今结合,让人垂涎欲滴。
作为一枚好吃狗,能追随各位先生的吃迹,很是有趣!在北京吃了啫啫煲,这才知道制作方法和来历,有趣有趣!唯有爱与美食不可辜负。先生们乐观的面对生活,美食果然是不可或缺的那一部分。每次出差,最期待的就是有机会品尝当地的美食,陌生的城市总是在美食中变得亲切,离家的心也会得到一丝安定。
袁枚原来不会做饭() 这次更深刻地感觉到,着书留史的不仅大多是男性,而且大多是(现代定义下的)南方人,他们游走的地方也北不过中原山东,记载总是苏杭川蜀两广。旁白台词有点跳脱。有点重主菜而轻点心()袁枚和李渔应该都有专门的点心部门吧。陆游抱的好像是假猫()书法好看!
唉第一个就是我们云南美食的着名推广员 汪先生,那必须好评啊!用各种演员演绎和风趣的文字,详实的文字将一个吃货得有趣生活娓娓道来,这肯定是要下大力气的,现在的人啊!浮躁且狂妄自大,比如那个堪比寿光第一高峰的我本是旧金山,我呸!
搬演部分无论是文本、舞美、摄影都创了一层新境,上了一层台阶。音乐的使用也更自由灵动了。摄影和剪辑还保持着上一季的高水准,一些精妙的镜头很见功夫,解说词的网感更足了。在解构风格的实验纪录片中,可谓翘楚了。
乐惠~ 汪曾祺 袁枚 李渔 陆游,好家伙,比起第一季这几位都成精了,也更有趣。说袁枚不会做饭,可光《随园食单》目录都堪比辞典,是动口不动手的主子了,笑。汪曾祺和袁枚的那四集比较好【早餐纪录片】
感觉第一季好,剧情衔接顺畅很多,但有些食物的出场还是有点牵强或者不知所以然,最后一集结束得好仓促,看完对于美食没啥记忆点,唯独对陆游一生追求收复河山的念想有记忆
在央视上看到第二季悄悄地来了,必看! 第二季依然看得直咽口水,其中李渔篇芥子园名字的哲学含义竟然和“即使身处果壳之中,仍以为有无限宇宙”异曲同工。太妙了。
尝试用比较俏皮接地气的方式叙述 有点意思 但旁白实在听不下去 语调单一永远是结尾加快上扬 吐字也不够清楚 败笔败笔败笔 第一季都不想补了
看完了!非常可爱!得说果然总是那种“这个事情好有意思,我要和你讲下!我还要记下来!”类型的人真的会让人觉得非常可爱………………
还是先生 美食的组合,还有先生们的故事下酒,印象最深还是陆游一生抱负精神,和汪老的豁达。还是喜欢之前15分钟一集的快节奏
比第一季差点,文案也好,演员也好,食物本身也好,更多的是情怀差很多,也可能是不同的先生,时间的远近也不同,但依然是好作品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