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铁道游击队 赵明
抗日战争时期,鲁南临城、枣庄一带的铁路线上活跃着一支游戏队,队员在大队长刘洪(曹会渠)、政委李正(冯奇)的领导组织下,配合主力部队给予了日军沉重的打击,被当地百
抗日战争时期,鲁南临城、枣庄一带的铁路线上活跃着一支游戏队,队员在大队长刘洪(曹会渠)、政委李正(冯奇)的领导组织下,配合主力部队给予了日军沉重的打击,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为“飞虎队”。
日军想法设法偷袭“飞虎队”,终使刘洪受伤,但刘洪因此得以被寡妇芳林嫂(秦怡)照料,成就一对爱人。刘洪伤愈后,配合李正指挥作战,大败日军。恼羞成怒的日军欲以肆意杀戮之法激怒刘洪,刘洪中计,准备在微山湖与日军展开正面交锋,幸得李正及时劝阻,“飞虎队”力量才得以保全。修整后的“飞虎队”将沿线日军悉数歼灭,但芳林嫂却在执行侦察任务时被捕。
《铁道游击队》下载观后评论:
这是中国老一代艺术家集结的一部红色经典,这也是国内最早的抗日战争电影之一,无论是老洪、李正还是鲁汉小彭或是祥林嫂和岗村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刚才顺便看了一下演员表和该部电影主要工作人员,发觉除了秦怡之外,都已经过世,只想说斯人已逝,但艺术永存,电影里的这些经典形象,伴随着这些老艺术家的逝世,而显得更为经典。

地道战和铁道游击队,都是那个年代的经典之作。此片构建于抗战之上,却有一种武侠精神。虽说当年香港已经开始发展古装武侠片了,可是大陆的政治情势,无缘于此类电影。可是创作人员利用当时的政治考量,来抒发自己的武侠情怀,实在难得。该片中飞虎队走南闯北,横刀立马,扬名于民间小巷,来去无踪,逞凶除恶,让人称快。

盛名难副。但即便还有重拍的可能,属于那个革命年代的感觉也很难出得来了。对双方矛盾冲突的刻画过于简单,并且缺少非常必要而又zz正确的军民互动,让游击队员多少显得孤立无援;而军力更强的小日本鬼子兵是不太可能被一股孤立无援的游击队打得落花流水的。原著很久没看,改天得重新翻出来读,估计能获得不一样的体验。

虽然本片也是属于主旋律抗战神剧的范畴,不过在那个年代来说还是比较收敛的,没有之后的《地道战》和《地雷战》一样极尽夸张之能事,而且尽然还在片中穿插了一段寡妇和政委的爱情戏,果然那一年的导演还是比较放得开的,片中的战斗场景其实拍摄得还算是不错,战术动作看上去也挺真实,关键都是真人实景

没写主席关于游击战的战略战术原则,写的是主席批判的游击主义。游击队都是神兵,只有芳林嫂一个群众。有政委,看不到政治工作,不像有高度组织纪律性的无产阶级游击队,象一帮农民、小资产阶级队伍。没写党的领导,不象八路军领导的、单纯地搞惊险神奇动作,宣传个人英雄主义。影片的插曲很不健康。

没想到红色经典电影里有爱情元素并且有镜头,在当时应该很了不起吧!而且是进步妇女为主动。刘洪政委就是红色政委,鲁汉就是鲁莽的汉子。芳玲嫂两大错误:一是给鬼子扔手榴弹没拉引线,二是伪军枪毙她时队伍来救她,枪声大作,她不卧倒躲避,还昂首挺立四处张望,简直把敌人不当回事。

因为要写稿专门去看了这部老片,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影片都是片段式的展示,情节不够流畅。而且1956年拍摄的电影,在政治正确的基础上,黑一下“国民党”还是能理解的。爆破倒是不少,火车飞驰的戏份也算是那个年代很难实现的拍摄手法的。最好的还是《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这首歌。
影片总体节奏稍快,小说中许多敌后渗透的精彩段落没有呈现在银幕上,少了几分紧张刺激;游击队与群众、主力的配合,与自身弱点的斗争及与伪顽的较量也缺失了。道具和枪械原汁原味,除战术动作外无可指摘。P.S.电影配乐民族风味浓厚,一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脍炙人口。
《铁道游击队》是一部具有传奇色彩的影片,它情节曲折惊险,险象环生,塑造了一个个光辉的英雄形象,凸显了战士们的革命乐观精神。影片由曹会渠、秦怡、冯喆等主演,吕其明创作的电影插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传唱至今
“那时新中国成立方才十载,清贫但多少有些豪情,回顾抗日英雄事迹,多是痛快之事” 太喜欢这个评价了,追忆苦难该是后人做的事,本就是亲历者,还需要你来强调勿忘历史吗?突然就很喜欢这一批电影,真实在胜利喜悦的情感
童年津津有味的电影,此刻重温已味同嚼蜡。不在于是不是黑白电影或者有没有特效,而是过于脸谱化,过于抹黑日军和国军,这一点在老电影中也很突出。本来只能是一星半,想想秦岚、仲星火等老演员以及插曲,还是给两星半吧。
小时候没啥书看!我家恰巧有一本铁道游击队!看了不知道多少遍!特别喜欢!各种打鬼子!扒火车!和日本人周旋!津津有味!当然也还有朦胧的爱情!哈哈!我是朦胧的!因为我还小!
看完铁道飞虎,看的这个。老电影了,当年肯定火,现在感觉拍的不怎么样。只是没想到英雄主旋律电影中间还有感情戏,队员也还有骂人口头禅。相比之下当年的审查比现在松多了。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