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讲述的是马恩河战役前后,一群德国少年兵对战争态度由兴奋、憧憬到反感的过程。保尔及其同学们在老师的沙文主义思想的煽动下,怀着英雄理想投身到一战之中,这些青年原来把人生、战争都理想化了。经过训练后,这些涉世未深的“娃娃兵”被派往西线参战。然而天真的梦幻破灭了,他们不久便发现自己卷入了一场持久的、残酷的战争折磨之中。地球变得阴森恐怖,许多人号哭着,挣扎着,呼唤着,想从死亡的威胁里解脱出来,却只能无力地倒下。主人公保尔开始怀疑过去的理想,战争的残酷性和毁灭性使他的英雄主义彻底破灭,他的内心发生了变化,开始对战争怀疑、厌恶甚至憎恨。终于有一天,保尔爬出战壕去捕捉蝴蝶,结果被冷枪打中死去。然而同战争相比,个人的生命是微不足道的,在那一天前线司令部的报告中写道:西线无战事。◎一句话评论很少战争片能与这部刘易斯·迈尔斯通的反战经典相比。◎幕后制作好莱坞电影人迈尔斯通根据雷马克的名著《西线无战事》拍摄的同名影片。这部获第3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的作品具有浓厚反战思想,导演手法细腻、流畅,开创了使用升降机拍摄大场面,把对白、音响和配乐混合录制的手法。影片结尾处主角捉蝴蝶被子弹击中的镜头,已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主演因本片接受反战思想,拒绝参加反纳粹的二战。1979年电视重拍版属于大制作,但无法跟原作相提并论。◎花絮·片中保罗去捕捉蝴蝶的手其实是导演刘易斯·迈尔斯通(LewisMilestone)的手。·影片在德国上映时,当时还未当权的纳粹党徒打断了放映,高喊好战口号,甚至将老鼠放进影院。·为保证影片的真实性,导演刘易斯·迈尔斯通让人寻找居住在纽约地区的德国老兵,以对片中出现的德国军服和装备提供指导,后来这些德国老兵成为了片中的临时演员。·因为在本片中扮演了保罗的角色,刘·艾尔斯拒绝在二战期间服兵役,由此他的影片在芝加哥100多家影院被禁。·最初在片中有刘·艾尔斯扮作保罗母亲的镜头,但在试映式上观众因此笑场,于是导演刘易斯·迈尔斯通重新物色了女演员来扮演。·本片的默片版本在英国于2003年11月才上映。·日后成名的导演弗雷德·金尼曼曾是本片中的临时演员,但后来被炒。·在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本片堪称最血腥的电影。·截至到2006年,在所有参与本片拍摄的演员和剧组人员中,只有两人还健在。·刘易斯·迈尔斯通执导的第一部有声电影。·影片后来在德国被纳粹党禁映,直到1956年才解禁。同样,本片在意大利也一直被禁映到1956年。·影片耗资125万美元,临时演员多达2000人。·为了表达本片严肃的主题,导演刘易斯·迈尔斯通在片中没有使用任何配乐,然而让他懊恼的是,很多影院竟然擅自添加了配乐。西线无战事迅雷下载和在线观看。
《西线无战事》下载观后评论: 绝望的人在战壕里冒着生命危险去摸蝴蝶,镜头对着逐渐瘫软下去的手,士兵们行军时的回眸越来越模糊,白森森的十字架漫山遍野,亚当斯摄影下的宗教意味已经全无,剩下的只有死亡。...如果战争真的是这样,那就是用生命在玩一种最危险最龌龊也最无聊的游戏,而恰恰付出生命的却不是能掌握自己生命的人。没有亲眼见过战争的鼓动者,盲目相信成为战士是光荣的人,以成为战士为荣的人,为什么就没有想过到底是谁给了你们这种观念?当这种观念没有被说出口的人亲自证实,那么盲目的传授给别人本来就是一种恶。遗憾的是保罗弃学从戎的时候并没有这样的人来告诉他要想一想,当他自己亲身经历想告诉别人真相的时候,发现没有人理解,所有的人和以前的自己一样。发现绝望的存在比绝望本来就存在但是没被发现更让人失望吧!只有死亡是真的,不想一双鞋被穿很多次
看前半段的时候我没搞清楚谁是主角(不是影片海报里的人),后半段才知道是保罗。我去年看了《血战钢锯岭》,今天看了《西线无战事》,它们都是反战题材。《西》的男主角没《血》那么特别,他一腔热血又懵懂无知,上战场后食物短缺,住宿条件恶劣,炮弹横飞,生命如草芥,少年们感到惶恐失措,但是由于是黑白片,没有鲜血飞溅的效果,所以震撼力度小一点,尾声保罗回家乡休假,他对战争已感到心灰意冷,可家乡的老男人们还在对战争津津乐道,老教师还在鼓动学生们上战场,寒心的保罗回到战场,躲在战壕时伸出手抓蝴蝶,却因此被敌军击毙,这结局有些荒诞,也有些诗意。虽然西方人也一直是好战分子,但他们至少还有人能拍这些反战电影,这些揭露战争的可笑卑鄙残酷之处的电影,而我们的战争片却依然总是吹捧着战场英雄,把战争描绘得既伟大又悲壮。悲乎!
几个有趣的提问:为什么会发生战争?谁因此得到好处?对个人来说固然是留在后方安居乐业为好,但是战争一旦开启,而人人不愿意上前线参战,那么安居乐业的生活也会因战事溃败和停战协议而受到影响,一战后的德国就是一个例证。问题是并不会人人都不愿意上前线,总有愚蠢的、乐衷时事评论的民众鼓励年轻人上前线,甚至以战死为荣耀,好过平庸地活着。战下去,新兵年龄越来越小,受的军事训练时间也越来越短,结果是伤亡越来越快;不战,宣传机器已然开动,民众已然被动员,此时停战而签订协议,外割地赔款,内背负丧权辱国骂名,丢失民心。个人作为士兵,参战与否都不能左右大局,但是具备一定数量时是一定能够决定某一场战役的胜负的,尤其是一战。
最大感想,怎么1930拍出来的战争场面都比2020国产的真实。”Whenever there’s a big war comin’on,you should rope off a big field and on the big day you should take all the kings and their cabinets and their generals.Put them in the center dressed in their underpants and let ‘em fight it out with clubs.The best country wins.”
从前有两个养猪户比邻而居,一户猪少家贫但子孙魁梧有力,一家猪多家富但子孙瀛弱,贫养猪户决定打劫富养猪户,把他们的猪都抢过来,富养猪户的子孙不是贫养猪户的子孙的对手,眼看自己的财产就要被人家夺走了,富养猪户家长就想了一个注意,他对家里的猪说:“别人来抢劫我们,就是为了要把你们抢走杀了吃,所以大家要挺身而出为了自己的生命和入侵者抵抗,猪儿们一听,觉得有道理,于是都冲出来帮助主人抵抗,终于凭借数量的优势击退了贫养猪户的抢劫,猪儿们都很高兴,以为从此就能够过上幸福安宁的生活。富养猪户一家人也很高兴,同时为了庆祝胜利,一家人杀了自己的好几只猪来做庆功宴,并以后总要定期杀猪来纪念这来之不易的胜利。
8.5考虑到本片的时代因素这部作品理应配得上最伟大的反战电影作品改编于雷马克的同名小说除了令人唾弃的战争行为和荒唐的爱国主义教育外更让我记住的是Paul和卡钦斯基的袍泽之情讽刺的是它拜战争所赐又被它无情地夺走此外Paul归乡在酒吧被后方的民科将军包围的那一幕让我想起那本被遗忘的士兵的二战回忆录没有经历过战争洗礼的人才会把战争当儿戏一般高谈阔论他们的对于战争的见解而对于真正经历过战争的人而言他们的一切都被改变就如原作所言--时代在燃烧可我的灵魂已经熄灭了。希望出一部德语版毕竟看美国人演德军还是有一些违和感
1914年欧洲贵族制度犹存,贵族与将军发动了战争,千万人民就要为此而死。这是我最喜欢的反战电影,也是我认为最优秀的反战电影。无论是怂恿全班同学上前线的教师还是后方麻木的群众没有任何人想过这场帝国主义之间非正义战争的真实意义在哪。四年战争双方的战线没有大的变化只有战线间的累累白骨越来越多。没有人会告诉当时的观众,仅仅过去三年,德国纳粹执政党就全面封杀了这部电影。狂热的种族主义、爱国主义也继续泛滥,六年之后二战爆发。或许第三次世界大战没有爆发并非人们真的吸取了教训,而是再打地球就没有人类的故事了。
半年内看过三部一战题材电影:他们已不再变老,1917和西线无战事,都是经典。当看过“他们已不再变老”后再看“西线无战事”,发现还真没什么夸张。法德军男民女大联欢的情节那么讽刺又真实。“1917”里也有爱上敌人的“一夜”情。1930年的电影战争场面以当时技术来讲绝对是大制作大手笔。库布里克可能借鉴了前二十戏拍了全金属外壳。教室内外煽动场面,抓蝴蝶镜头都是影史经典。德军向法兵忏悔情节和格罗斯曼写的《生存与命运》中桥段异曲同工。人类情感相通的,反战电影拍了九十年,西线无战事的意义还在。
太棒!赤裸裸的描述出战争的无意义。壕沟的近距离战斗第一次让我感到战争是那样靠近,屏幕外的我几乎感到对方扑面而来。期待为国效力的热血青年饿着肚子躲在营地里等着空袭过去。一群人以一种戏谑的态度讨论这场仗究竟为什么而打,最终只能相信这一定是dosomeone’sgood。战争残酷,但是后方的家园竟然也回不去。只有一起经历过战争的朋友才能彼此理解。最后当那个偷食物的士兵说出“只有我死了战争才真正结束”的时候,突然击中泪点,而那只再也够不到蝴蝶的手立即引爆,崩溃大哭。
9.9分,完美。被大人的康慨激昂忽悠去参军,体验了军营等级森严和战场的血腥残酷,受伤送进手术室却被人顺走手表,截肢了战友只关心你能不能把军靴让给他,快去世时仍然等不到医生来救你。回到家发现人们仍然对战争的残酷一无所知,该高谈阔论的还是高谈阔论,鼓动学生的仍然在鼓动学生。失望的你回到前线,在战沟里伸出手来抚摸蝴蝶却被一枪狙杀。虽然在一战后拍了这部反战电影,但二战仍然还是发生了。人类从来不知道吸取教训。
实在不能苛求影片的剪辑,毕竟这是90年前的影片,影片技术上的简陋永远不会抹杀这一部伟大的反战片鼻祖。影片拍摄的时候,一战刚刚结束10年,距离二战爆发也正好10年。政治家们热衷于用各种民族主义的宣传鼓动人民对于战争的热情,而人民总是永远的健忘,总是习惯于犯同样的错误。最颠覆三观的恐怕是这一句台词:为国捐躯是痛苦和丑陋的。普通人热衷于战争的输赢,而极少关注战争的伤害。这绝对是战狼必看片之一。
很难想象90年前有这样深刻又经典的电影。据说书更震撼,上个世纪30年代就已经知道改编畅销书了。整部片子结构完整,故事流畅,拍摄技术已经趋于完善。因为当时的技术和条件,战争场面没有太大的场景,但是看着更真实震撼,好几处片段都非常经典,比如保罗背着厨师朋友那一段,还有他再次回到学校与学弟们交流那一段,包括最后那个经典永流传的ending pose,简直了!好想给导演奉上我的膝盖。
作为一个中国人,没法接受影片中士兵对待战争的旁观者心态。一战士兵可能不知道是为谁而战。中国抗日战争那可是为4万万中国人民而战,战争固然残酷,但如果出现男主这样的士兵,我只会认为他是懦夫!1929年出书,1930年电影上映,没过几年就二战开打。请问西方精英们,你们的反思到位吗?有用吗?美国拍了这么多反战影片,他们的炮火依然遍布中东非洲,真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