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受影响的女人 约翰·卡索维茨
导演: 约翰·卡索维茨编剧: 约翰·卡索维茨主演: 彼得·法尔克 / 吉娜·罗兰兹 / 弗雷德·德雷珀类型: 剧情 / 爱情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语言: 英语
导演: 约翰·卡索维茨
编剧: 约翰·卡索维茨
主演: 彼得·法尔克 / 吉娜·罗兰兹 / 弗雷德·德雷珀
类型: 剧情 / 爱情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 意大利语
上映日期: 1974-11-18
片长: 155分钟
又名: 受感化的妇人 / 权势下的女人
IMDb链接: tt0072417
受影响的女人的剧情简介 · · · · · ·
尼克(彼得·福克 Peter Falk 饰)老老实实工作,勤勤恳恳做人,尽管从事的是一份辛苦但收入微薄的体力工作,但一想到自己的家庭和未来,尼克感到十分满足。不幸的是,很显然,对于生活,尼克的妻子玛贝尔(吉娜·罗兰兹 Gena Rowlands 饰)有着和丈夫截然不同的想法,她总是抱怨这个,抱怨那个,终日饮酒,精神不稳定随时处于崩溃的边缘。
一方面,尼克很爱自己的妻子,希望她能够幸福和快乐,另一方面,整日生活在玛贝尔散发的负能量中,尼克很难不受其影响。终于,一场意外让夫妻两人压抑已久的情绪爆发了出来,激烈的争吵,无法调解的冲突,最终,尼克亦开始产生了疑惑,真正不正常的那一个,究竟是谁?
《受影响的女人》下载观后评论:
罗兰兹光芒四射就不多说了;好喜欢小女儿一回家,哼哧哼哧上楼,啪唧一下倒在床上,两条小肉腿冲着镜头——简直就是童年时光眼前重现,好喜欢卡萨维茨这种小细节。题目醉酒的女人太奇怪了,还是受影响的女人好。只要是男女主单独一起,就还能有个勉强的平衡,一旦多了人或少了一个,平衡就会被打破,俩人都变得不正常:没结过婚的我也觉得这大概是婚姻关系的一个本质吧,因为这种模式非常眼熟……可以和生日只差6天(相差一岁)的戈达尔的蔑视比较着看,作为婚姻关系内观外视的两个视角,其实殊途同归,讲自我与婚姻,尤其是女性的自我在父权社会的婚姻里;戈达尔还是更理想主义一些,他的女主还有内心的独立性,可以脱离婚姻选择自我。然后两个人对女性角色的创作态度也是类似的,就是尊重喜爱以及完全搞不懂哈哈。

相当严肃深刻的主题,卡萨维蒂却能从好莱坞中挖走原本已经僵化的模式,让本片变得很“好看”,和如今美国独立导演折衷的做法完全不一样。结尾的“大战”激烈、刺激程度不亚于好莱坞;有些戏谑好莱坞地把人物前史挖空,却在故事向前发展的同时补足了之前的空缺;摄影机完全没有进入人物,模煳妻子真正的精神面貌,却用孩子鲜明的态度打消观众的困惑。很多长期合作的导演和演员的关系显着的不平等,导演和摄影机是主动方,演员是被动方。吉娜罗兰兹和卡萨维蒂还是夫妻,她和摄影机间却是默契的配合关系。卡萨维蒂和伯格曼一样勇敢,展现出了自己害怕成为的形象。

翻译为《权势下的女人》感觉更好点。两人在中产阶级的婚姻影响下相互折磨,在崩溃的边缘相互试探。John Cassavetes借这部电影为我们解剖了一个血淋淋的事实:“在这种婚姻的紧张影响下,两人都有病。只不过一个在狂躁症病房,一个在臆想症病房。”结尾最后他们重归于好,很难想象他们是这样持续下去还是为了累积下一场战争的爆发。(ps: Gena Rowlands的演技真的是太好了。感觉Cate Blanchett跟她有些相似,蓝茉莉的表演中可以看到Gena的影子。)

导演、女主夫妻档,连片中男女主角的母亲都是现实中他们的母亲。没有个人隐私的房间、对外表演恩爱模范夫妻的失去自我。“梅布尔一直生活在对寂静和洞察力的害怕中,她对身为妻子和母亲的能力缺乏自信,因酒精和药片而精神紧张。她试图强行编制出一系列自认为幸福的事情。”而其实梅布尔被送去医院,尼克对孩子们何尝不是要求他们开心甚至更疯。“婚姻三部曲”中部,夫妻、亲子关系发展完全,希望和恐惧间非稳态的平衡。/现代都市双职工家庭看本片怕有些猎奇心态了吧?

9.6/10 戏剧化的生活表现,摄影机就像是一位闯入的不速之客并且戏剧化了人物的行为同时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摄影机在框住了的影像时间内(两天时间)放大了生活中无处不在愈演愈烈的冲突,将即将爆发的“控制-挣脱”表现化成为“疯狂”,使得人物的生活不再成为日常,而是一种象征、隐喻,所有人都被叙事的漩涡拉入生活的本质当中,最后在摄影机(观众)窥视的欲望衰退下,人物变得亲近,冲突也随之消弭,生活在摄影机逐渐模煳(淡出)之下也重回日常。

私以为这是卡萨维蒂最好的一部,凭这一部就该在影史上占有一个位置。其在挖掘内心深处的隐秘情感上,在家庭关系之间的纠结上,在表现社会大框架下人与人复杂关系上,比《首演之夜》还要深、广和彻底。当然这离不开吉娜的表演顶峰状态加持。这部的众多闪亮点,能感受到与许多文艺片导演的影子不谋而合、重叠相印,比如哈耶克、锡兰、阿巴斯等等的影子多一些,甚至伯格曼、考里斯马基的影子都有,他们点滴影子合在一起的样子,就是独一无二的卡萨维蒂。

导演抛弃分镜头,完全依靠演员现场凭直觉的走位来跟拍摄影,产生的效果是完完全全的混乱。一体两用:既更好地囊括了表演,又概括了男女主人公工人阶级,四个孩子家庭的典型日常生活。很明显女主是双向障碍,可就我看来她丈夫的心理障碍更严重……但在工人阶级的美国,他这样的男人可能太过常见。我最喜欢的一点是,虽然这个家庭很穷,日子混乱不堪,妈妈有精神病,爸爸有暴力倾向,但是所有的孩子都保留着天真和任性,感到自己被爱着,这是很可贵的。
导演像是剔除了厌女倾向的佛洛依德。真心理惊悚片,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谁会做出古怪、诡异、神经病一般的行为。女主的疯狂一直伴随压抑,男主疯起来是真疯。家庭中强权的压迫导致女主一步步走向疯狂,粗糙的生活伴随着喋喋不休的对话,殴打和斥责以爱之名成为驯化的工具,每次她跳天鹅湖时所有人都觉得她是疯子,做不好母亲和妻子就是疯子,和别人不同就是疯子。整部电影都不正常,表演和镜头运动尤为不正常,是一种吃鱼被刺卡住喉咙的感觉。
神经质又抽离的女人,暴怒控制狂的男人,不健康也非正常的家庭生活关系与状态,但却如此常态化,被表达出来后还是如此压迫与窒息,这些家庭里的平庸细节抓狂都如此真实,在家庭这个极具权势失衡的系统下,维系所谓家庭表象,要正常化,不要做错事,更不可能真的“做你自己”!怕了。以为会等了一个情感释放与迸发的结局,但果然还是回归真正的平庸常态化“家庭结局”:这轮结束,等待下一轮开始。家庭里的女人很大部分就都是“醉酒的女人”。
吉娜罗兰兹演技真的好,一开始觉得她神神叨叨很讨厌,到她回到家的时候说爸爸请为我站起来,其实是想说为我撑腰啊。她的孩子们都很爱她,推开爸爸保护妈妈。有很多大特写,捕捉了演员的面孔和情绪。尼克只想他的老婆能“正常”,他强迫她说说天气谈谈正常的话题,又强迫她淘气像“她自己”。想起陈粒易燃易爆炸的歌词,盼我疯魔还盼我孑孓不独活,想我冷艳还想我轻佻又下贱,要我阳光还要我风情不摇晃,戏我哭笑无主还戏我心如枯木。
4.5 寻到看《让娜迪尔曼》时的观感,较前者这部给予我的呕吐感更深。首先是卡萨维茨从这部开始将标志性的特写与吉娜罗兰兹充满张力的演出相互交融,不需要过多铺垫即可使影片蒙上一层未知与焦灼。仪仗于剧情推进上的肢体语言一再而三的在观众心中积攒不安感,看时除感受情绪外一切都很茫然,全片看下来犹如从被掏空到被填满的过程,被填满的都是负面情绪。我想这是最能在直观上感受女性不易的电影,目前的卡萨维茨最佳。
这个比看金智英更令人心悸 连接厨房和客厅的屋子是整个房间前门所在的地方 影片开始不久 这条宽敞的通道是灰暗的 mabel 打开音乐从黑暗走到“光明”的饭厅影片快结束 两人奇异般“和好” 丈夫一个一个地关灯 从客厅到这条通道 丈夫所带来的是昏暗 而mabel在仅剩的“光亮”的饭厅收拾桌面 mabel的过度迎合 狂热 神经 从头至尾都没有被救赎 最感动的地方是孩子不顾一切阻拦父亲接近mabel
“看起来是很爱我,但对我的精神世界,又完全漠不关心”。卡萨维茨借一个精神失控的女人,在极端情境的推演下,揭开平日漫长的痛苦与折磨。不同机位多镜头向拍摄主体发起挑衅,快速剪辑如重锤一般击打着人物;中远景室内调度舒缓节奏,像静默的观察者,用怜悯的目光注视着这个满怀爱意却濒临破碎的家庭。在无果的情绪震荡之中,所有试图拯救的与试图自救的都被坦为虚无。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