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异域 朱延平
导演: 朱延平编剧: 叶云樵 / 张光斗 / 林呈炘主演: 庹宗华 / 刘德华 / 郎雄 / 斯琴高娃 / 王静莹 / 更多...类型: 战争制片国家/地区:
导演: 朱延平
编剧: 叶云樵 / 张光斗 / 林呈炘
主演: 庹宗华 / 刘德华 / 郎雄 / 斯琴高娃 / 王静莹 / 更多...
类型: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台湾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1990
片长: 123分钟
又名: A Home Too Far / 孤军奋战 / 异域孤军
IMDb链接: tt0100987
异域的剧情简介 · · · · · ·
民国三十八年,国民政府全面撤退,李弥将军所率领的第八军仍在云南边境作困兽之斗。在草木皆兵的逃亡中,他们遇上另一支由李国辉团长领导的部队,两边人马合力逃出国境,建立据点,展开长达五年的异域生涯。但就在他们日渐壮大的同时却被迫撤军,使他们辛苦奋斗的五年时间成了毫无意义的牺牲...
《异域》是由一部禁书改编,曾经被电检处禁演。朱延平说服了黑道大哥,答应为他拍一部卖座片《大头兵》,用来交换拍摄《异域》的权利。没想到最后《异域》比《大头兵》更加卖座。朱延平认为,《异域》最重要的是使得台湾地区的电检制度前进了一大步。因为这部电影,群众举行了游行,电检处做出了让步,从修剪21刀到16刀,再到最后的一刀没剪。这部戏内地没有引进过,但是朱延平相信它的主题曲很多人都知道——罗大佑的《亚细亚的孤儿》。
《异域》下载观后评论:
一部短小的电影,但是讲述了一个无比沉重的故事。就如同电影开篇所言,中华人民同室操戈,陷入了苦涩的历史中。想起了初中课本上关于这段历史的称呼:“解放战争”。解放了谁?牺牲了谁?党派之争导致的内战被冠以无比光荣的名号,可有人记得那些只服从命令的军人和无辜的底层士兵,他们即使流落国境之外,饱受排挤,却只能服从命令,为所谓大计而牺牲,而遗忘。电影中人物是纠葛且矛盾的,当最后主角发现飞往台湾的飞机先让军官先走时,他觉醒了,便自己离开了人群,不在为人牺牲,而转头去做自己。我认为,揭下意识形态的外衣,底下本色无非是利益集团间的争夺冲突。而所谓光荣的抽象概念,只不过是统治者的道德。“世界上还有比你们更苦的军人吗?”

悲情???台词太扎心了。尽管制作有点粗糙,比如对打那方竟然穿着类似日军的服装,但电影仍然真诚,瑕不掩瑜。这是不该遗忘的历史,这群充满血泪的士兵和百姓付出了如此巨大的代价,奉献了一切,就这样被当成用完即扔的抹布。他们的后代至今很多人挣扎在贫困与匮乏中。漂泊啊漂泊,永远也回不到的故乡,孤立无援。谁能想过他们受伤的心灵和尊严?某些地方遗留了巨大的历史问题,有的恶最初只是因为生存。与世隔绝的荒凉高山,恶劣的环境,无望的生活,联系那时其他各处不同的人,只觉得太苦涩。想要有点安定,有点希望和尊严的生活,想有个堂堂正正的身份,为什么那么难。。

在云南的国民党第八军第九十三师李弥和李国辉将军,结合中国远征军(原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残部在金三角建立了自己的武装努力生存,三千越甲可吞吴,把缅甸和泰国正规军打的落花流水,最后在泰北美斯乐解体定居,感谢这部电影让我了解了这群被遗忘的中国人,敬畏在异国他乡顽强求生的中国人,但他们也是悲壮的,中国人不能打中国人。配音和台词都很经典,人吗不能没有朋友,你们大方反正不是你们的命,我可不可以不要做男人,又要逃为什么。王杰的《家,太远了》和罗大佑的《亚细亚的孤儿》都很经典,香港有刘德华,台湾有庹宗华!

这些卑微的人,能往哪里逃呢?为之战斗的“国家”早就抛弃了他们,想要保护的亲人、爱人、朋友也接连逝去,家在哪里?谁来给他们一点安慰,给他们一个归宿?“不惜任何牺牲,死守到底”就是用人命来满足高高在上的一尊的私欲,凭什么?凭什么要为了那些蛆虫的利益牺牲掉自己的一切?“不计报酬,无论生死,坚决打赢什么战”,不计的是一尊的报酬和生死吗?战争的胜利是一尊们用血换来的吗?建议川美军迷社拍《武力统一》的脑残们和环球的胡锡进们,联合所有村支书以上“公仆”组成伟大的“人民冲锋队”,解放台湾,赤化全球。

一部描写国共内战的禁片,以国军角度来讲述故事,讽刺各党派、高官的冷漠残酷,受罪的还是普通人。王杰片头以辨析度极高的声音带我们走进这个悲壮的故事,演员们以逼真的演技和辛苦的过程加以呈现,谷峰长得还真有点像李弥,斯琴高娃的出现可是有点“惊奇”了。这部片子,也太不朱延平了。翻了翻历史,李国辉后期势力真实的情况要比电影里强的多,是金三角的开山鼻祖。其实两党互黑交战,或许各有是非,但最应该摆出来讲的就是战争的无情与残酷,都是中国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亚细亚的孤儿,在风中哭泣……根据柏杨先生的小说改编,讲述的是解放战争末期,退守到滇缅边境的一支国民党军队,时代变迁让他们被迫走向逃亡之路,他们历经血与火的锤炼,和共军打,和缅军打,始终没有背叛自己的国家,自己的信仰,自己的身份。这是一段尘封的历史,他们是一群被抛弃的人,他们的坚守充满着悲壮和英雄的气概。不过,关于共军的描写过于片面和脸谱化了,带有意识形态的偏见,减分。

“当那些日子,怀孕的和奶孩子的有祸了”,几欲流泪。“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国军就是太少有李团长这种人,太少有楚虽三户的信念。开始我以为是颂扬孤忠精神,后来上升到讽刺野心家长官,批判政权的食人性。片头片尾曲满分。西风(马列主义)在东方唱着悲伤的歌曲。只能打游击却命令死守。马帮是金三角前身。孤军血战平定泰共也可拍片。
第一次看就多次泪流满面,很悲壮很难受,以前经常听说李弥自称缅甸王还多次击败缅军,可是这战争是以多少战士的牺牲留血、妻离子散、思乡无门为代价的!为了一个永远不能实现的反攻大梦,肉食者居庙堂之高,对这些为国家流血的士兵冷眼。了解了这段历史,心痛难受,不忍看第二部,但是从演技、剧本、场景音乐、感情等角度,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非常怀念那个港台影视巅峰的年代
以此纪念缅甸边境死去的烈士们亚细亚的孤儿在风中哭泣,黄色的脸孔有红色的污泥,黑色的眼珠有白色的恐惧,西风在东方唱着悲伤的歌曲,亚细亚的孤儿在风中哭泣,没有人要和你玩平等的游戏,每个人都想要你心爱的玩具,亲爱的孩子你为何哭泣,多少人在追寻那解不开的问题,多少人在深夜里无奈的叹息,多少人的眼泪在无言中抹去,亲爱的母亲这是什么真理?
一帮穷苦出身,但是却铁杆反共。死心塌地的给压在自己身上的三座大山卖命,已经够匪夷所思了。蒋家王朝大厦将倾之际,还依然自比岳武穆妄图给旧制度、封建经济关系的残余做忠臣良将。做了炮灰之后,还摆出一副受害者的形象。也难怪绿蛆会把他们称之为大陆难民了。一句话,自找的。说真的,朱延平拍的越滥情,越是不断戳中我的笑点。一星不谢。
国军退守缅北孤军激战很早就知道,看完实体片才体会的到有多惨。也是从这部电影开始计划补台湾抗日和国共内战题材,毕竟当时在娱乐产业相对发达的彼岸,战争片在制作、形式和内容上都相对丰富和多元一些。顺便也可以从两岸的电影中看双方如何描述或抹黑彼此。另外,这部电影在选角上可谓神奇,两岸三地演员竟均有参演。
“亚细亚的孤儿在风中哭泣,黄色的脸孔有红色的污泥,黑色的眼珠有白色的恐惧,西风在东方唱着悲伤的歌曲,亲爱的母亲,这是什么道理。”大半夜看完久久不能平静,虽然对金三角那段历史多少还是耳闻些,但是从电影成片来看,还是太让人难过。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党同伐异成王败寇,没有对错,只剩心疼。
朱延平曾经也是一个有情怀有理想的导演。一段不为人知的往事,道出一群悲怆的无名英雄。一帮被国家和人民遗忘的士兵,一群无家可归,客死异乡的亡魂。几组人物的刻划异常丰满,仍然记得男主角看着身边的战友和孩子一个个离自己而去时的那种绝望和无助,死了的人没有了感觉,活着的人却要继续承受痛苦。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