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大决战3平津战役 李俊 蔡继渭 韦廉 杨光远 景慕逵 翟俊杰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的频频告捷,让处于华北地区的傅作义集团惶惶不可终日。针对傅集团的特殊性,中央军委采取了军事打击与政治争取相结合对策。一方面我东野提前隐蔽入关,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的频频告捷,让处于华北地区的傅作义集团惶惶不可终日。针对傅集团的特殊性,中央军委采取了军事打击与政治争取相结合对策。一方面我东野提前隐蔽入关,迅速插入平津线各战略要点之间,实施“隔而不围”,“围而不打”之巧妙部署;一方面促进其走政治解决的道路。1948年12月22日,傅作义王牌三十五军遭我军重创,张家口守军闻风突围亦被逼歼。
1949年1月14日,东野攻打天津,使北平守敌欲战不能,欲逃无路,傅作义迫于压力终于同意在和平协议上签字,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标志着平津战役胜利结束。
◎幕后制作:
影片深入刻画了中共中央领导人的政治大智慧,也把傅作义既深明大义,却又不甘心轻易退出历史舞台的心理。同时,电影也表现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军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历史地再现了解放天津的部分史实,让人们了解到了真实的战争场面。
《大决战3平津战役》下载观后评论:
小推车推出的大决战,中段那一家子夫死妻继推着小推车开赴前线的镜头真的让人哽咽。国军这帮子只能打个顺风战,一碰着逆风战有序撤退都做不到,死到临头被人包圆了,狗官们还在吃喝嫖赌样样齐全,小兵们却连口饭都吃不上,这样的军队,各怀鬼胎,各自为政,东打西不动,西退东不接,对上令行禁止指哪打哪的解放军,就是给人牵着鼻子走,焉有不败之理。赵恒多把蒋该死色厉内茬的嘴脸演的绝了,后段接见杜聿明那段皮笑肉不笑的鬼样简直让人作呕。战争场面除了太多56自动步枪出镜略有瑕疵外,无可挑剔了,航拍大进军,土工掘进,排炮狂轰……这些实景大场面称得上是壮绝,配上极佳的烟火效果和老电影的粗粝感,很有油画质感。(国共两边开会平行剪辑的效果实在喜感,一边说一不二雷厉风行,一边拖拖拉拉死气沉沉,对比效果太强了。)

如果说辽沈战役拍的是高歌凯进,那么淮海战役就是反战的。三营全部被打光,三营长说自己十几天换了五六个通讯员,拿镜子的小战士最终还是没逃过战争的魔爪。苏区的大爷大妈们干瘪的皮肤上流淌的泪水,支前民工的牺牲无不让人动容。陈布雷死于理想破灭,蒋家王朝之暴行磬笔难书,常凯申的首鼠两端最终败去。粟帅坐在板凳上看地图和总前委合影很是还原,女学生和救她的解放军战士真是可惜,看图片评论区里还有人骄奢淫逸,真是蝇营狗苟。片中长达几公里的行军队列,长镜头说来就来,大饱眼福。跟刘帅说的一样,演坏人演到群众扔你石子,那么说明你是一个成功的演员,我想饰演常凯申的老师做到了。伯私万对陆私万,优势在我如果一个德行有问题的人做了领袖就可以在电影中无限拔高,那么别人为什么不能呢

大战役真的体现出了战争时机的把握,战场瞬息万变,解放军一开始还是挺被动的,就是抓住了战机才逐渐占据主动权。刘伯承跟小战士讨论台阶重要性真的体现了一个指挥员真的要做到心细如发。在战役指挥上,蒋介石和毛泽东周恩来的对比,蒋总是不肯放权,多次亲临徐州干预指挥,朝令夕改,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杜聿明这声感慨就很好的总结了,也是促成最终杜投向中共的原因。而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指挥只是给一个大的方向,具体的兵力调配和战场时机把握都是粟裕,刘伯承,邓小平,陈毅具体去沟通协调,保证了灵活机动。在大战役指挥上,毛泽东是艺术家而蒋介石就是个书呆子,不求变通。所以还有很多管理领导的东西可以学习

相比第一部中的林彪和罗荣桓分别作为司令和政委的班子,林司令在那部几乎是绝对主角,第二部不同,邓公获得了很大的戏份(必有年代政治考虑),淮海战役更像是几个高层人物共同协商完成的,而辽西战役则更像是林司令一人主导了全过程。不过这个系列仍然让人感动地突出了中央最高领导层、前线司令政委参谋层和普通士兵,以及敌、我、国际三方势力的角逐,重点当然是落在中间层,即前线军官身上,不过跟21世纪以来的主旋律党史、国史片相比,这部1990年代初的电影仍然保留了一定的全景性,尤其突出了战略决战造成的敌我士兵成营、成团有时候是成纵队地牺牲的惨烈局面。

三大战役歼敌最多,所以战争场面拍得也最好,然而片子里最有牌面的却不是解放军,而是国民党的黄维兵团,它出场和被围歼的两个航拍镜头,拍摄规模都算得上是空前绝后了。另外吐槽一下,三部《大决战》下的都是CCTV6在2017年时播的高清版本,画质好则好矣,然而没有字幕,一是人物认不全,二是碰到方言台词有些吃力。朱毛蒋就不说了,辽沈里林罗刘好歹都是普通话,淮海里刘邓陈三个都是四川话,再加上粟裕的湖南话,让我一个北方人听得头大,很多时候都是连蒙带猜地看,甚是遗憾,希望日后能有更好的片源版本吧。

没有拍杜聿明被俘一段,那才有意思。之前淮海战役作过研究,这次战役之后,国民党军官被俘很多,因此在他们出狱之后,详实地写了回忆录,对后来的研究有很大的价值。可以看出,此片中人物的语言和神态,都是参考这些人的回忆录拍摄。相比于前一部,此片拍的略有些散乱,淮海战役远比辽沈战役精彩,毕竟是决定整个战略的一场战役,可惜,拍了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精彩之处不多。这么多导演在一块儿,怎么导戏,必然是很难把握核心的。
1.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温良恭俭让,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动,是要流血的2.冗长了,可以删掉一些奇怪的东西,对人民的部分表现的太过刻意,粟裕将军的戏份太少,应该重点放在表现粟裕将军上3.淮海战役是粟裕将军的胜利,更是人民的胜利4.不知三军之权,而统三军之任。看完真是对杜聿明和黄伯韬心生同情5.战争场面与前作一般犀利,地道那一段挺有趣的,还有想知道那超大口径的武器是否真实存在
人物塑造上略逊辽沈,只记得陈毅老总的油滑,小平同志的沉稳,对于刘伯承和粟裕两位战略指挥总司令却刻画力度不足。但从主席打靶戏来说,也算是客观公正。 影片战略意图阐述上更加明晰,战场细节也优于辽沈。双方战前战术布置的蒙太奇等镜头都很有考究。粮草先行的准备,战后战场的善后都有涉及。 知人而不善用,杜聿明很屈才啊。
大场面的调度依然如此波澜壮阔!三大战役终于都看完了,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至今也不过才七十年来年,这七十年里又发生了多少风云巨变!历史既成定局,未来又将会是什么模样。从今时疫情来看,病毒来源尚无定论,防控不利的美国却一再甩锅中国,真是如毛主席所言,美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怒哉!愿我泱泱大中国更加繁荣昌盛,国富民强。打倒反华恶势力!
除了部分zz镜头,这就是中国电影的巅峰啊~一点点不爽的是因为当年的zz环境,此片极大的突出了邓,但大家都知道淮海战役真正的核心是粟,另外碾庄和双堆集都是极其惨烈的换人头,华野1纵4纵6纵的一些故事没拍出来有点可惜,包括十人桥。看着黄维兵团的行军长镜头,你一想到这里面没有一个人是CG出来的,还是会震撼的
两个长镜头真的令人拍案叫绝!本篇对于人物的刻画确实入木三分,由于历史的原因,对于邓公描写略多,但是不可否认那些伟大将领的贡献。除了我党的五大前委,邱清泉、杜聿明、黄百韬,每个国军将领也读令人印象深刻,战争片的巅峰之作。和《拯救大兵瑞恩》以小见大不同,本身就是大规模、大场面的展示,很震撼!
徐蚌会战前双方军委/剿总各自开会那段,毛和蒋各有各的悲壮,蒋回忆少时自徐州出发投身第二次北伐时,悲到人心寒;毛说,不能因为怕烫,就不开战。慈不掌兵啊,某纵政委深夜冒着炮火去找刘邓陈要兵,刘让他把手伸到裤裆里摸一下卵子还在不在,是不是男子汉。“就算打光五个团,也要上。”
比辽沈多了一点煽情少了一点干货,不过人物刻画真的十分顶级,一片忠心黄百韬,疯子邱清泉,自负黄维,谋略有余胆量不足的杜聿明,以及用兵如神的粟裕和总前委班子,整个淮海战役其实很难描述的太清晰,毕竟连军事家都没弄明白的战役电影是拍不明白的,不过不妨碍他的大气和上档次。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