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展示了画展开幕式之前一位艺术家的日常及其与他人的关系。生活中的混乱成为了她的灵感源泉。
第75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凯莉·莱卡特
《好戏登场》下载观后评论:
10 /10 #NYFF 莱卡特的视角依旧朴实而不失灵动,真实却饱含温柔,作为巴德学院的驻留艺术家,她显然将其生活化的观察融入进了此部作品,不加修饰地展露“艺术家”的“日常”以复杂化“艺术”:通过对不同媒介的工作室的展现,“艺术”重新回到了其“过程”和所必需的“劳动”(或生产),平等的观看/被观看,其对“手”的注视又赋予必要的亲近。她眼中的艺术绝非精致或中产的,而带有浓烈的生活质地,正如最后她将个展空间构建为一种杂糅着家庭纷争,恋情,孩童般好奇与社交等等的复合空间。她带着幽默的口吻,灵巧的调度,与颇有质感的影像风格来令“艺术”回到生活,回到你我之间。当女主带有油漆的手轻抚鸽子的头时,正如她塑造黏土的手,艺术的“灵气”被释放。通过对姿态的凝视,对琐碎的重构建,对周遭的“态度”与“参与”,令“艺术”在场。
在艺术世界边缘的、艺术教育里走出来的当代艺术家,至少是没成名、没发财的芸芸众当代艺术职人们,不就是这么回事嘛:拿着微薄收入在机构里做些行政工作或教课作为主要经济来源,下班才能做作品,但总受到生活琐碎的打扰,其中包括自家的猫和其他处境相似却总略有不同的艺术朋友;准备自己的小展览,还需要不断地去同僚们的小展览上「露个脸」,但通常也就是尬聊—— Showing Up 根本就不是什么「好戏登场」,只不过是「露个脸」这么频繁又无聊却总是被美化为对艺术家的事业至关重要的日常行为罢了。身边很多朋友都差不多是这样,也许缺少Lizzie的特权,但艺术作为一份工作带给大家的(无)意义感被本片很真实细腻地捕捉到了。能既不赋魅也不藐视当代艺术、只是呈现以当代艺术为生(亦为生活)的人的存在状态,这样的电影其实并不多见吧。
雷查德与雷蒙德联手打造的「新」电影(艺术)向来不容易被「老」观众把握和剖析。作为编导,他们会把领导们需要「视觉传达」的理念和讯息在银幕上设计得足够低调、奇丽和有趣。我们注意到,她所雕塑的「新时代」女性形象不仅能破除「男性凝视」迷思——拥有自己独特的观看之道,还能在大变局、大危机、大转折交织背景下拥有一定的政治远见和头脑——敏锐地在虚拟的「混合现实」空间里捕获/截获现实中的战略情报。水的情况越来越糟——事实上,雷查德10年的旧作《米克的近路》就已经预测到了女权主义与资本主义同流合污的苗头,并向继任「临危受命」的领导者发出了警告——这才是艺术家的工作和职责。幸或不幸,在《好戏登场》之前,有些振奋人心的项目要被无限期搁置,有些《忧郁女孩》要被「不可抗力」毁掉,有些「折翼天使」尚可被创作者回炉重造。
#pfs 每分每秒都狠狠治愈我,she’s got it all figured out/many people are creative 两句点题,故事都是一体两面:艺术和生活、天分与平庸、创作与日常、自信与自卑、连结与疏离、温柔体恤与刻薄冷漠…而莱卡特则在其中静静织网、绝不自满地停留在某处,而是像lizzie一样穿梭在不同的空间里以杂糅的姿态渐进某种关于生活的(if any)真相。鸽子和抚摸/捧起鸽子的手是出口,但绝不是唯一的诗意所在(是这样也太无聊了…);莱卡特更想拍的是小米的每套穿着、躺在门栏上毛茸茸的小狗、烧坏了的雕塑、和所有仍在一地鸡毛里勇敢地寻找(并不存在的)答案的人们。结尾最后一镜的crane shot可能是看过最灵的动物pov!
终于看到了。沉浸式美国艺术大学校内体验(还有撸猫撸鸟~),主要刻画在校艺术社区的创作环境与生态,有明显的私人性(凯莉本身也是bard的教授)。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还是有点憨憨的尬尬的,每个艺术家独立又weird但又彼此包容,即使发生摩擦也会欣赏彼此的作品。会羡慕这种氛围。也捕捉到了艺术圈内的各种创作焦虑与困窘,生活不如意又有peer pressure,家人又忽视自己作品又不满意,各种艺术家标配全齐(展里那些各聊各的,还动不动开after party的人也的确挺烦的)。特别随性的小喜剧,没什么表达野心,论调度也的确就只有最后出了点力。还是得结合戏外食用,想到凯莉用这部片进了主竞赛也莫名感动。So when is my day to fly?
无脑五星。莱卡特的空间构造能力真是独一档的。她电影里的每个房间,每扇墙壁,每首背景音乐都在说台词,在帮助主角强烈地表达情绪。空间和周遭人成为情绪出口的囹圄,小米扮演的Lizzy一直处在天然的情绪困境里。莱卡特绝非想简单地做一个女艺术家一周生活的切片。Lizzy的状态是众多受到后现代文化影响的个体生活的投射,连现代化的标志——能直接沟通的手机在电影中也变成一种非即时的硬件,实际上就是微信。被无穷的ddl和做不完的事包围,即时生活补给断供,也在寻找属于自己的私域。这绝对是一个高难度的角色,而小米也完全和角色浑然一体。和《岛屿上的煎熬》一样,这不是戛纳遗珠,是惨案,是评委厕品??。
真的非常难评,一方面不可否认的是凯莉·莱卡特的确在本片的许多细节之处呈现了她高超的一面:用纪录的手法在不经意间捕捉到的值得留下的瞬间,让一些额外的意象与主人公的境遇形成互相照应并增添故事丰富度,更是将生活中各种鸡毛蒜皮的小事跟着情节的发展逐渐发酵并在最终达到爆发,给予观众一定的“恍然感”;但另一方面,这些闪光的部分却不偏不倚地落在了真的无聊到让人欲哭无泪的艺术创作超长镜头中、不知所云的无趣掰扯中以及平静到如同一潭死水的气氛中,相较于《第一头牛》甚至于《某种女人》的情感波澜都要再弱上好几个级别,让人很难不闭上眼睛,实在是让人骂也不忍心骂,夸也没地方夸。
纯观看过程来说我会打两颗星,但是莫名非常神奇,越想越神奇,营造情绪的手法见所未见。那么多个下午都散发着一种“现在死也没问题”的气息。生活本来就不drama,在不想面对又必须面对的场合一切又是那么虚假。从哥哥家里出来时我首次感觉到一种全身心的追忆。我也和陌生人有过上车前短暂地欣赏夕阳而四周万籁俱寂、不喜室友难以沟通的面孔,没来得及看救过的鸽重回天际。忙里偷闲徒步买一支烟,而这样的人生明天还会继续。(另外是谁种草了米歇尔威廉姆斯的所有穿搭,尤其是那双洞洞鞋…)(不行,回头冷静了一下要降星。)
莱卡特用安静的镜头和平缓的语调拍摄了一位女艺术家如何工作以及她的工作如何被打搅、打断:家里热水坏了房东不及时修、鸽子飞进家里被猫抓伤、爱吹牛逼的老爸在家接待游手好闲的朋友、脑子不太清楚的弟弟突然消失又突然出现……对艺术创作进行的一次全面而温和的祛魅、为这位在诸多小困难小焦虑之中努力找到舒适环境并努力确认自身(鸽子的比喻)的女性艺术家勾勒出的一幅准确而动人的肖像。片中小动物很多:猫、鸽子,还有办公室门口那只每次进门都要跨过的大狗!
以创造性劳动谋生但不够举世闻名的艺术工作者,处在生活维持、艺术表达、人际关系的多重压力中,三方面都需要投入极大的“劳动”成本,工作室是家,家是从艺术家朋友那里租来的房子,艺术家圈子又对办show至关重要……没有一个地方是她真正可以休息的地方,她必须每时每刻都劳动,撸猫不是一种休息,养鸟更是一件小心翼翼的事。但是一切好戏的收场又显得很草率,可以说根本没有解决方式,很矛盾、似乎什么都没讲清楚,又似乎什么都讲了。
在关于日常和流水的每次举手投足之间都投射出了异常迷人的气晕和质感,艺术与生活的那些混乱更像是让人心烦意乱却又爱不释手的鸦片,创作与灵感来得又总是急促且惊心动魄,让人只顾着惊叹与焦虑全然忘记了纯粹的驻足欣赏和赞美,就像那只数度闯入的鸽子,就像两人远离尘嚣的背影,就像那场就算路过也很想要进去参观然后感叹色彩与才华的瓷器展。Reichardt and Williams kill!!!
“你用无限随心深刻 来造迷人玩意”;它似乎规避任何发生于现时世界的分歧与争论,更不细究“Lizzy”更为真实的生活处境以及行动逻辑;而全身心地捕捉艺术创作当中的常常疯狂、突然偏执、间歇崩溃与偶尔欢喜。无论在哪个时空与背景,角色都在其所建构的世界之下,尽情唱游、跋涉探索,也同样不受任何束缚;从始至终都坚持这样的承诺,受用的人或许会持续受用,并在其中找到最安心的慰藉。
笑死了,this movie is screaming Portland lol the combination of being passive-aggressive & pretentious but in denial.唯一转载的评论居然写“底层流浪女”,明明是父母开community art school自己又无法跳出自怜自恋的创作局限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