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look at the layers of intrigue, from the supercharged power of digital communities to the gamification of trading.
如果你对游戏驿站这个传奇事件感兴趣的话,那么这部纪录片则的确是最适合用来了解的存在,因为它花费了三集去将背景故事、起因过程和事后结果都给陆续讲述了清楚,甚至都再重温了一下2008年房贷危机去铺垫为什么民众会如此痛恨华尔街。而且本片也对其中出现的几乎所有专业术语以及登场角色都有所解释和介绍:这些机构与平台是谁、什么是做空和轧空、为什么对冲基金经理要做空、罗宾汉与红迪是什么、钻石手等术语是什么、订单流付款的操作方式等等,可谓非常详尽,再配上那优秀的剪辑和动画,看着确实清晰易懂。并且也将瑞恩科恩和马斯克等其他外界影响因素也都给一并展示了出来。而从尽量请了些许观点不同的嘉宾,不将城堡证券与罗宾汉的勾当说死也能看出制作组试图保持“中立”定位,但即便如此也依然是部足够还原过程的纪录片,所以综合后7.6分
越来越不愤世嫉俗了,因为...没必要。贪婪和追求公正都是人性,穷人想要富,富人想要更富,也没毛病。监管永远都是个问题,替谁监管,为谁服务,谁给监管的人发工资,谁让他们过上好的日子?做监管的人就不想富?都知道审计业务最不赚钱,但是为什么都想做?因为拉得来审计业务,其他赚钱的咨询业务就陆续来了。每个人都可以谈论理想主义,但是生存本身需要的东西有灰度,这是人性的灰度,华尔街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利用灰度的高手,普通人贪婪是他们完成更富的重要的一环。观点是非常廉价的东西,因为每个群体都是有自己的价值观、利益和相应的诉求,如何让政策制定遵循某些群体的利益和诉求,维护整个系统的稳定?有钱有资源有影响力,就能侧面影响政治和法律。话说一盘散沙的普罗大众有这个能力?网络动员这个工具用过后,华尔街也长记性了。
挺有意思的,尤其是和Netflix另一个纪录片《股市》结合在一块看。US市场是由90%机构投资者,10%散户组成的市场;这场散户大战华尔街本质是由于08年次贷危机造成的普通人身无分文而那些大机构依旧存活,是金融体系造成的财富重新分配和资本主义根深蒂固的不平等;同时千禧年代的用户在互联网内容创作的进一步烘托下,使得这种emotion connection 愈加强大,最终演变成了这样一个历史性事件;对于HF short stock这种行为我个人真的觉得是双手沾血的行为,就像教授说的一样(这很达尔文主义),我们说HF,WS精致利己是资本主义的狼犬,但是HF同时的资金来源又是Pension Fund,似乎HF的存在让经济变得更好;同时attention economy 那一段也说的很好
散户大战华尔街,看似散户势头很猛,但是梅文尔对冲基金的股东也是城堡证券的老板,而城堡证券是散户们的交易软件罗宾汉背后的做市商,城堡证券是罗宾汉最大的客户,在游戏驿站股票最高点,罗宾汉停掉了游戏驿站股票的买入按钮,轻而易举的扭转了股票的走势,从暴涨转向暴跌,疯狂的庞氏骗局泡沫破裂,即使后续有政府听证会的介入,也没有一个机构受到惩罚,罗宾汉上市,创始人股票入账25亿美元,城堡证券2021年大赚70亿美元……大批的散户,除了最早期玩票买入的赚了几十倍的盈利,更多的是后期高点入局的,血本无归,甚至有人因亏损而卖房……所谓散户大战华尔街,难得一见的空头扎平,最终依然是一个财富抽取游戏,钱再次从大多数散户的口袋中流向少数受益人的口袋,散户短暂狂欢之后,依然是散户为狂欢后的一地鸡毛买单。
当初看了豆瓣人转译的一两贴,记得最后看到的分析说,事件后来实际是金融机构在对弈,和散户没什么关联。这部纪录片终于帮忙做了一次梳理。所以,这是手机应用以粉圈炒作手法,乘了互联网时代的金融黑天鹅东风(可以这么形容吗?)来圈钱,却又讽刺性地倒塌于资金问题本身。既然这次事件既不是阴谋又不是粉丝运动,那么既得利益者被曝光,是不是背后也有另一套规则呢?我最喜欢这句评论:“金融体系通常是一种财富提取机制,它不是为多数人创造财富的制度,而是为少数人服务的”。而我想到的,是当年主流媒体对藤校偏门录取名流子女一事的评论:“1%的首富对5%没那么富有的圈子进行的打假”。不过,这部纪录片还是太关注自己的jargon了,很多东西直接假定观众是了解内情的,对于我这种外行不是很友好
没有电影那么励志那么好看(燃),纪录片立场很暧昧,结尾也没有太多的conclusions。展示出散户不同的境遇立足客观,也或许是因为并不是所有散户都愿意自我暴露。外加上真正主要的角色,对冲基金经理,roaring kitty和Robin Hood的主要相关人物等都不愿意接受采访,导致纪录片素材有一种尴尬的薄弱感。剪辑力主“燃”,却因为各种好为人师的重量级正规军(金融投资相关的精英人士)努力试图“解释”脱离“上层建筑”掌控的股市波动,以至于纪录片主题落回巢窠。简单来说就是因为缺乏主心骨,导致虎头蛇尾。之所以会吸引人,还是因为题材本身的稀缺性和背后的人性魅力,
太有趣了。经济层面,金融层面,社会学层面,网络文化层面,媒体传播层面,社会价值观层面,统统都很有趣。对我来说,最有趣的部份不在于谁赢谁输,而是“一场这样的非理性但有根据反抗运动,是如何酝酿起来的”。这样活动在某种社会状况下是有必然性的,尤其在美国这样一个允许做空的环境下(在大A就没这个玩法)。对与民众而言,这玩意跟民主一样,亲身参与一次,玩砸一次,就看透一点。不一定在短时间内改变什么,甚至很有可能加剧盲目或者绝望,但是长期来看可能是能提高观念水位的。【虽然我现在也很不清楚这种观念水位提升之后有什么实质效用……
火烧赤壁,必须有草船借箭,东风,与火本身,草船就像board of the company, 东风如Reddit community, influencer and some social media. 火就是Hate of Wall Street ,shorting squeeze, so the stock price of Gamestop is skyroketing,poor guys vs rich guys,and poor guys are winner
除了大家都知道的散户搞垮对冲基金的前半场,股票交易平台关闭买入按钮导致恐慌性抛售带来股价暴跌的后半场我还是通过这个纪录片知道的……片子最重要的是点出了股票交易平台是靠散户的订单抽成来盈利,而非服务于用户的财富增加,所以用户只是商品,金融这个游戏里,真正赚大钱的是靠抽成的平台。最棒的部分就是找到了那些网络ID背后真实的人物,他们背景,动机,加入这场狂欢的时机,甚至于最后的财富变动。比起散户对抗华尔街的传奇,这个故事我最喜欢的部分是通过网络联系起来的人心和力量。
五星给最后真的帮小rapper拍了mv还用来当ed/ 现实中最后的大赢家还是机构 事情本身也还历历在目 曾经我也愤怒于robinhood拔网线 直到我看了十遍《大空头》了解了什么叫margin call/ 在svb倒闭之时又想起to the moon这件事 翻出纪录片来配饭看看 与两年前不同 现在的我不再是与世界全然无关的荒郊野岭的边缘野人了 在财经新闻中居然找到一点自己的存在感:我终于和这个世界relevant了一次 我终于也来到了这一天
投资从来都不是儿戏,也不必要带着仇视的心理去看待对手盘,做你认知范围内的交易决策,做好资金的部署,在实战中学习,在亏损中进步,股市炒股不是一两天的事,这个过程充满着寂寞,充满着心酸和苦闷,支撑你走过漫长岁月的一定是你对市场的认知,和你对自己的恰当的定位,以及那即使无人认可但自己心里只要想到就会激动的看似荒诞的梦想。每一笔交易都不容易,现实也往往事与愿违,但这就是现实,如果连承认现实的勇气都没有那谈何在现实中成为一个有实力,有资格被爱的人呢?
非常好看且值得看的纪录片。 z时代纪录片拍法,乐子盎然。三天经历大牛市大熊市,散户联合起来割了对冲基金200b,但更多人失了智,高位加仓,向下摊平,腰斩出场。Robinhood disabled buy button 真的过分了,资本拔网线。「金融本质上是攫取财富,少数获利者的钱 自然是掏散户兜。」
Robinhood所谓的democratize investing最后的结果就是开设了一个诱导性强的在线大赌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