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友尽 彼得·沃伦
1970 , .
In 1970s, aliens send a female android diplomat to Earth on a mission of peace. She lands in war-torn Palestine instead of MIT by mistake and meets a friendly UK journalist there. They begin a series of insightful conversations.
《友尽》下载观后评论: #英伦展第五季# 4.5 真是奇片奇片啊,豆瓣还没出分数,请容我略尽绵力,本以为已经遗失的作品却又重见江湖,更证明这是一部奇片对不对它命不该绝;典型小成本软科幻,科幻设定之下其实是创作者对于人类文明、科技发展后果等诸多议题的思考与深深忧虑,最后“读卡”外星礼物的奇异迷幻场景很难不联想到当年太空漫游的穿越体验,古一法师演的外星人名字直接就叫“友谊”,阴差阳错的错误登陆战乱不断的中东,反而有助于她理解人类与她前来地球的使命;英国式的自黑不断,英国片的深情厚谊依然如故,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纷争不断友谊难觅,而人与外星人的情谊居然有几分泪目;女神“异质感”形象太适合这样的角色,脱俗的影像光影情调迷人;以后打字要轻一点不要噼噼啪啪哈,因为那是“友谊”的远房表亲嗯
3.5/5
与其说是超前的思考和探讨,不如说人类从来没有变过,总能应景。即使借用更高的智慧“友谊”之口,以一种俯视的观察者角度,制造看似客观的假象,但是潜意识最终总会偏向所谓自认正确的选择和站队,显现内心的真相。维度不同,虚构的思维实验终究逃不脱人类的局限。
蒂尔达·斯文顿,女神!以前喜欢她更多的是因为她那令人着迷的独特气质,然而在这部里面是真的一言一行、全方位无死角的美。开场前为这部失而复得的遗珠所做的导赏视频是个惊喜收获。
“愉悦是痛苦的阴影”,为什么这句台词让我印象这么深?触动了什么?
#英伦大师展 Mortality and pain that humans cannot get rid of might be equally charming as intelligence of machines. Post-modernist sex vs inferior but cute moves; identity issue, robot or woman… 最喜欢的台词“亲爱的凶手,请你去旅行”。片名翻译大误,英文片名friendship’s death 女主friendship的死,不能直译就意译好吗,友尽也太误导了。
#英影展 他们相逢于阿曼巴勒斯坦战役前线,战地记者从舒适安全的伦敦到战地“观看”死亡,F号称从外星球来地球阻止人类自我毁灭,加长短片分割成每天的谈话,一点点让开始谈话时的荒诞逐渐合理化便融入哲思:关乎死亡和性,机器如何获得存在感,轻吻何以成为礼物,大脚趾到女性地位丧失的历史。F没有理会K再次亲吻的请求,她拒绝离开战地的说辞最为精辟。战场上是人最接近物的时刻,而AI却让机器最接近人。F宁愿以最接近人的方式死去,也不愿去MIT做个天外来物。Swinton年轻时的嗓音就低沉平稳,不像来自地球。开头的自拍完全看不出已经年过60啊。。。太有能量了。
看多了宏大叙事的硬科幻,看看这英伦小家碧玉型小科幻倒也是别有一番风味。更像是借住外星人题材或身份的一种导演的态度自我表达,关于地球关于人类关于战争关于生物本身关于人类与机器关系,一系列带点哲思的对谈 女神服装秀 片尾一堆古董级电子多媒体艺术展示,内容很英式。如果英语有普通话考试,女神在这部里的语言应该是一级甲等top级的,太好听太标准了。超级美。
(其实想给3.5,因为内容有点浅,但实在是视觉和听觉的双向享受,4星了)
-----
2023.08.26 英伦电影大师展 大光明 Swinton 女神三部曲之一
居然很好看的棚拍清谈片,要点在于考虑到观众的耐心每一场对话都不长,一直在转场,每转一场Tilda都会换一身绝美造型,总时长不足80分钟,对观众太友好了!男主角和女生化人之间的关系处理不错挺能调侃,纯友谊的对话了,不过1987年了竟然还有让主角加入巴解人阵的以为自己在看1970s的..一直以为雅曼时期的tilda就图个气氛没想到这部(据她自己说是第二部主演作品)从头到尾在对话的她居然也很hold住。@大光明 ps竟然请到了她的自拍致辞,太可爱了吧
英国电影大师展,大光明一厅,2020年Bfi 4k修复版,入围2021戛纳经典,8.1分
1,极低成本下的室内科幻主题剧,又置于1970年约旦战争的背景下,以第三方外星人的视角,抛出并探讨的人性与战争论,地球人之荒谬与自我毁灭的倾向,具有永不过时的现实意义;其泛科幻的手法,如今看来,也是挺领先于那个时代的。也许黑色九月对英国来说,也是一段不愿再想起的伤痛
2,斯文顿年轻时确实好美,有一种类似温斯莱特的柔软,不似她后来那般棱角分明的偏硬
#2023英伦电影大师展# 大光明电影院,3.7分。Tilda Swinton服务于一个致力创造友谊的“类主体”,见证人对机器、人对彼此、但又不会因为识别到其与人类之间非同一创造的主客体而开始游戏、甚至伤害人类,仅仅是被确定的消极(当然我胆子小还是常常会担心这一消极被反转,但这最后是个严格的传统机器人)。一切都为最后那支影片服务,“友谊”的拟态,或是被收集的心灵痕迹同其机器人固有观念的拼接/嫁接图像,部份的真实,完全的意图。
裹着科幻电影壳的思辨电影,人类(男主)与机器人(女主)的对话也可视作人类对自身的审视,对社会现实的剖析,对战争、政治、秩序、道德、两性关系、理性与感性等一切构成人类身份要素的探讨。片名“Friendship’s Dead”亦是一语双关,战争既杀死了名为“Friendship”的女主,也杀死了人类之间的“Friendship”及其他美好的善意的一切。但曾经存在过的“Friendship”仍会以某种形式保存于亲历者的内心之中。
没见过年轻的Tilda的人是无法体会「骨相美女」的终极要义的。感觉像是《科幻世界》上随便找篇瞎哔哔的小短文发展出来的小剧本,极尽省钱之能事,让Tilda露出一点呆萌表情,给她头上挂点吊吊套上印花大裙子就代表「一个努力融入约旦民俗的外星人」了!不过考虑到成片年代,这种「一个外星人孤身前往陌生星球作为信使」的设定是不是和勒古恩的海恩星系一样,都是受美国那个「和平队」的影响而来?不过标题就充分说明英国佬对和平队的不看好了
软科幻,除了片头片尾的戏都在旅馆房间,年轻蒂尔达的换装秀,与战地记者男主的每段对话都挺有哲思。原来第二部戏就是这类角色,外星机器人来地球视图阻止“讨厌”人类的灭绝,与打字机共情,是“远古”的亲戚。怀着对人类难逃灭亡的命运的绝望,蒂尔达作为外来者留在战乱中东,走向名为友谊的死亡。喜欢那些纪录片式战场与遗迹画面的插入。#英伦大师展大光明电影院 映前蒂尔达vcr飞吻问候
大光明 With 90% of the scenes shot in a hotel room with only two characters, it just shows how fascinating the lines were written and how great the acting was. 原来Tilda在记忆之前就已经做过外星人了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