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个警察的职业生涯中,迟早都会出现一个令人困扰的悬案。 对于 Yohan 来说,Clara 的谋杀案就是这样。 调查从受害者的生活展开,错综复杂的谜团逐渐浮出水面。随着对嫌疑人们一个接一个地审问,Yohan心中疑窦丛生。 除了案件发生的时间,好像一切都难以理清……
第48届法国凯撒电影奖最佳影片(提名)
第48届法国凯撒电影奖最佳导演(提名)多米尼克·摩尔
第48届法国凯撒电影奖最佳男配角(提名)伯利·兰内尔
《12日的夜晚》下载观后评论: 揭发了这个社会“厌女”的大气候,可悲的是,只要把女性从职场驱逐,继而“母职惩罚”,女性依旧会被锁死在阁楼上,尤其是尝到两性关系甜头的女性的噤声亦为男性提供新型的庇护、甚至某种“雌竞”,便会使女性重返隐型的被奴役地位,即便是发达如法国亦然,毕竟案例是法国的真实案例。而最恐怖的则是她接触的男性几乎提供了可划分的大类:“饶舌歌手”露骨地谩骂“烧死她”,却不知内容的实质何其惊悚;攀岩馆的教练听到死讯竟会嗤笑,表现的是对死亡的彻底的疏离;家暴男有因家暴送进监狱的前科,监听记录中亦听到他令人窒息的粗戾,却依旧可以得到现女友的袒护;流浪汉则把上床这件事当成可供炫耀的谈资,尊重是一丁点也没有;一起办案的警察同事则干脆搬出了“荡妇羞辱”的常用说辞。一个善良的女孩却被认为是“讨好型人格”,连善良都是错的。悲哀。
悬案是作为法国电影的现实思考,对女性凝视的思辨是本片更深层的议题。二者各为表里,从而构建起《十二日的夜晚》影片的完整表达。情节改编自真实事件,显然导演并没有执念于真相的探寻,或者悬念的营造。而是由凶案为发起点,延宕至所有相关角色之后的影响。随着案件陷入僵局,性别议题也由此出现,调查的方向,以及嫌疑人与被害者的关系,都透露着某种男性凝视和思维导向。看似寻求真相的过程,实则却是调查双方早已假定的“预谋”。于是后来的一切情节,都是那场焚烧杀人的拆解、延伸。影片中,导演重构了法国当今社会的“圣女贞德”,于是悬案成为男性凝视局限的具象化存在。警员心中的阴云,更是男性思维背后的“非正义”在作祟。多元和包容是在结尾给出的答案,女性成员的介入与开篇形成互文。简明扼要,本片拍摄的是两性话语权让渡的过程及影响。
从剧情上看类似于棒子杀人回忆的叙事结构,也许正是警察职业对悬案的执念与遗憾才会产生如此众多此类题材的展现。青春少女深夜惨死于凶手烈火攻击,警察找来关联人审问不但陷入僵局还出现受害人性格放荡的表面指向,所有嫌疑人都排除了可能的现实让主办警察如鲠在喉,甚至于有人无法忍受离开了警队,男主好不容易暂时放下但因女法官旧事重提似乎点燃了破案的希望,但想不到又是竹篮打水。全片整体节奏相当写实与舒缓,没有任何娱乐商业式的破案桥段,大多时间都在平凡普通的讯问调查中度过,警察自身也没有所谓神探的光芒,从头到尾都了充斥着迷茫与无奈,法国佬的慢慢悠悠和随性特质也是一览无余,让全片颇具文艺气质,故事在希望与失望之间反复跳跃,而现实社会中的性别偏见让人看得更是压抑与愤怒,这也许也是鬼佬世界下女性弱势地位的真实印象。
以克拉拉案为主线,但寻找真相并不是影片内核,寻找真相过程中引出的各种社会性话题才是编导想要表达的东西。查案的警察多少有点浮躁情绪,独居的尤汉警长有些封闭自我,沉默寡言的他喜欢在体育场骑自行车转圈,也会因为同事的不当玩笑而突然发火;警察玛索因为妻子的出轨怀孕而把生活弄得一团糟,他既爱着妻子又不愿意去面对她,在遇到有家暴史的嫌疑人卡洛后,负面情绪爆发,最后离开了警队;警察杰罗姆会为了滚筒被卡不能打印而大发雷霆……娜妮认为好友克拉拉的遇害是社会对女性的歧视,并对警方总是关注克拉拉是否和各个嫌疑人上过床而崩溃哭泣。尤汉和新同事纳迪亚夜晚在克拉拉遇害地蹲守时,车窗的玻璃上映着克拉拉父母的悲伤身影,那一刻好希望凶手能够正法。可惜最后只有男主尤汉走出了困惑,他骑着自行车终于离开了那个封闭的体育场。
全程都挺闷得慌的,从开头开始,给人感觉特别像是《三块广告牌》的平行时空,一个花季女孩命丧大火,找不到凶手,我原本以为“12日”是个数量,没想到是个名词,和所有日子一样平淡的数字。片子的节奏很慢,案子破不了,效率低下、找不到重点、调查不够深入是一方面,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深埋在许多人心里的“被害者有罪论”,好朋友说的那句“她被杀了,因为她是女孩,仅此而已”振聋发聩,当所有人对着一个有过几次一夜情的女孩被害的现实时,被害者似乎成了一场关于所谓伦理的玩笑。三年后案件重启,找出卷宗的是名女法官,连夜监视没睡觉又发现线索的是个女警察,歧视与爱无处不在。法兰西式的与一切和解的结尾,为了破不了案找借口的意图明显,但不可否认的是,人总该走出困住自己的圆,爬坡向上,才能俯瞰更多的风景。
以警察的视角反映“无头案”的发生及调查过程,让人想到了《河边的错误》。尽管本片带有悬疑元素,但主要采用了现实主义表现方法,白天的阳光明媚和夜晚的压抑阴沉有了产生了鲜明对比,细致地刻画警察在办案工程中的多重情感,对被害人及家属的同情、对其他人冷漠态度的愤怒、无法理出头绪时的焦躁,在演员的演绎下,所有情感都变得分外真实。在主人公警察回忆与死者有关的人的态度时,他与其他人面目的重叠更是对人性的叩问与反思。富有正义感且对感情态度传统的玛索警官更像是主人公内心强烈情感的外化,不过,正如玛索警官所说,骑行不要总是兜圈子,去外面的路上骑更好。结尾男主人公在山路上奔驰的场景也证明了他和困扰他的问题已经有了和解。
当年《鲁贝之灯》华媒评价不佳我倒挺喜欢,这部《鲁贝之灯》风格的《杀人回忆》我也很受用,跟《鲁贝之灯》谈边缘人类似,本片破案只是麦高芬,精力花在各种打外围,谈警察心态、亲人心态、社会各色人物面孔、社会舆论和价值观,比《鲁贝之灯》更丰富一些,再跳出来谈关注这些话题和案情是否相关、是否有意义,不像《芭比》按头直白批判父权,而是逐步加强观众对片中男性角色集体漠视女受害人的观感,提出男性主导的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再跳出讨论反思这样的论断是否合理。警察极力想要破案导致情绪失控,和柯P讲治病到最后病人和亲属都放下了而医生还放不下很相似,令人敬畏而同情,是很好的银幕写作人物。
一般,我对悬疑片确实是没那么感兴趣。全案以围绕一个女性角色死亡的周边全部的关系作为线索把克拉拉扒了个精光,这就很有意思,为什么要把死者的性关系弄的那么明白清晰,这是在再次证明性别里的权力,而整个案件的推动不断的在让我们看见各种关系里男性的位置…全片两个警官和嫌疑人是一组平行的镜像关系,虽然看似权威令公私分明,但是人终究是摆脱不了自己,于是在这一整个无解的案件中,我们看到的是试图自我救赎的人。不是谁杀了她而是父权社会杀了她,把她当女巫烧了,这个观点挺好的,就是用大白话讲出来太没水平了…女性死后还在继续被男凝..这是一个困境。
一想到本片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就头皮发麻,像这样毫无结果的凶案还有很多很多。一个女孩被活生生烧死了,这不仅仅是一起案件,而是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冲突了。克拉拉好友在接受询问时失声痛哭道,你们这样询问,就好像克拉拉是个婊子,你们每一个男性都是凶手!影片中每一个角色都很立体到位,没有一丝多余。老警官不顺利的家庭生活,年轻警官问案时难免带入的个人同理心,三年后建议重新立案的女法官,甚至克拉拉的每一位前男友,都无比真实。祭奠克拉拉是为了什么,每个人问向自己内心时,除了泪水,别无其他表达。
想到连城三纪彦的《来自往昔的声音》里说:“刑警这一行,就是花一辈子去爬一座山。爬一阵子,休息片刻,又沿着新路往上爬。就算花了一辈子,也不一定能走上登顶的山路,只是面前有路就继续走而已。最后剩下的也许只有一把年纪和千疮百孔的身体罢了。”至少男主还带着希望,投身下一个可能无解的案件中。女法官和女警察的出现让案件出现新视角和新线索,说女性不适合哪类职业都是刻板印象。片中女警察说,不觉得很奇怪吗,男人罪犯,男人警察,男人的暴力要靠男人去解决,果然是男人的世界。令人苦笑又无奈。
是法国人拍的悬疑片了!线索并不一定指向真相,寻找并不一定走向真理,最令人心碎的是根据真实案件改编。以及很欣赏影片对死亡的理解:Maintenant je sais certains morts nous accompagnent toute la vie, et que les choses importantes qu’on fait, on les fait pour eux.逝者从未远去,有些事情很重要,这些事情是生者为了逝者而做的。
以凶案为引,关注重点却不在破案或悬疑,而是伴随调查过程被接连抛出的话题:性别问题、种族问题、警察心理问题。而将它们合并到一起的,是警察失眠中的眩晕:一个年轻女孩遇害,每一个与她有关联的男人都可能是凶手,或者说,是男性这个群体联手杀害了她。影片在开头就已经透露,这是一个无解悬案,到了结尾,仍然用警察走出封闭的自行车馆来到风光瑰丽的山峦中骑行,试图在失望和无奈中给出一个有希望的出口。这大概就是影片想要传达的观点:不回避,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