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伦·阿伦诺夫斯基将执导、编写新片《庞然大物》(The Whale),布兰登·费舍(《森林泰山》《木乃伊》《地心历险记》)主演,A24出品。
基于Samuel D. Hunter创作的同名戏剧,讲述在爱达荷州乡村一个破旧的公寓里,重达六百磅的查理隐居避世,固执、坚决地要把自己吃死。随着查理越来越接近不可避免的命运,他的朋友丽兹(一个愤世嫉俗的无神论者护士)和埃尔德·托马斯(一个年轻而有前途的摩门教传教士)都试图在查理身上找到能被拯救的意志,无论是肉体上还是精神上。然而,只有与查理关系疏远的女儿艾莉才能让他看到目前绝望状态之外的未来,艾莉虽然尖酸刻薄、充满仇恨、浑身是刺,查理却能在她身上找到最后一次赎罪的机会,甚至可能是一丝希望。
死亡是最好的救赎,我甚至有点羡慕。I don't need new life, I just wanna end it. 至于父女关系的那条线,我可能太不喜欢女儿drama queen式的表演,我知道她对父亲既爱又恨的心情,但感受不到。更喜欢护士和男主的线。如果把救赎的力量落在小女儿身上,那我会替liz的陪伴和付出感到难过。甚至一度期待那篇它用来作为某种信念的文章是男朋友而不是女儿写的。打开摄像头之后扔出去的戏码也太dramatic了吧,不仅仅不make sense 情绪也到不了那里,就觉得非常生硬,很多瞬间都非常刻意,甚至仿佛可以看到编剧和导演在做这一幕时的讨论,zB “这样有助于烘托氛围。”“这样可以更有戏剧性。” 不过 all in all,奥斯卡的电影们路行至此,也是让人叹息
20230220 21:30于GoldScene / 五星全给Brendan / a whale stuck in the apartment / be honest with yourself,他强调了好多遍,是因为爱的痕迹再浅也一定会被看到吗,是因为只有be true to yourself才能抵抗这个世俗规则和标准吗,但我一个人又如何抵御整个世界的作用力在我身上?“世界总是没有错的,错的是灵魂的脆弱性。”(邱妙津)/ 暴食塞满内心的空洞 / 神权与爱的交锋 / I don’t believe anyone can save anyone. And I don’t believe people are not incapable of caring / 但我的自我毁灭倾向好像又回来了
哭得很憋屈 the whale,想像鲸鱼一样浮出水面,却被庞大身躯拖累,没有人会拯救任何人,神也不会,但在死亡的时刻,鲸鱼沉入水底,灵魂却高升。他一直在否定自己,我很恶心,我应该去死,但你不是,you are amazing,you can help people。坦诚永远都不是结果,只能决定坦诚,但真实面对自己以后呢,我追随自己的感情抛妻弃子出柜,然后用尽一生弥补,我叛离家庭宗教出柜痛不欲生自杀而亡,最后的最后向所有学生坦诚自己肥胖硕大的身躯后,将电脑砸掉,不想知道他们的反应。不想死,不想活,向搁浅的鲸鱼一样喘着粗气,难以呼吸痛不欲生。死亡不是解脱也不是救赎,只是自然而然应该承担的后果,所以就这样去死吧,周末终于到来了。是呢,最终天终于晴了。
同妻家庭,宗教束缚,每一个词单拉出来都是一个沉重的束缚,讨厌自己但又挣扎着想做点什么,当charlie说着“who would want me to be part of their life?” “I wish there‘s no after life” 说着无数声sorry,也太让人心碎了。好几幕双人场景charlie和liz,charlie和小传教士,charlie和前妻都非常精彩,就是最后稍有点俗气,门一打开光打在女儿脸上就是最好的结尾了。
可能是可以共情的点太多,每个角色都有交叉的过往,一千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是从女儿出现开始哭的。冲突存在于无可奈何的电影最是揪心。我的初衷是好的,我的内心是善良的,我想要女儿和家庭,但是我也想要自己的爱。我要把钱留给女儿,但是我也想要爱人妹妹的陪伴。我只能说I'm sorry,I did everything wrong. 可又有什么是正确的呢?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依然觉得戏剧冲突在父女和宗教两点,其实同不同性这段没差啦。
via Sybil。看完发现居然是黑天鹅和梦之安魂曲的导演Aronofsky。很克制很压抑的摄影,全程室内戏,全程铺不满银幕的方形画面。最后女儿读Moby Dick论文时巨人晃晃悠悠站起身,观众席听取哭声一片。只是震撼转瞬即逝,他随即向上望的一眼仿佛圣光,我被浓郁宗教隐喻烦到。事实上全片穿插大量宗教情节,甚至重要角色因此去世,但看似走向批判的路线还是免不了借了熟悉的宗教救赎——说着没有人能够拯救任何人,然后煽了情——感到被欺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