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 名 我们需要谈谈凯文/我们该谈谈凯文/凯文怎么了
◎片 名 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
◎年 代 2011
◎国 家 英国/美国
◎类 别 剧情/惊悚
◎语 言 英语
◎字 幕 中字
◎IMDB评分 8.0//10 (2,414 votes)
◎文件格式 XviD AC3
◎视频尺寸 700 x 340
◎文件大小 1CD
◎片 长 112 mins
◎导 演 Jannicke Systad Jacobsen
◎主 演
蒂尔达·斯文顿 Tilda Swinton ....Eva Khatchadourian
约翰·C·赖利 John C. Reilly ....Franklin
埃兹拉·米勒 Ezra Miller ....Kevin, Teenager
Jasper Newell ....Kevin, 6-8 Years
Rock Duer ....Kevin, Toddler
Ashley Gerasimovich ....Celia
Siobhan Fallon ....Wanda (as Siobhan Fallon Hogan)
Alex Manette ....Colin
Kenneth Franklin ....Soweto
Leslie Lyles ....Smash Lady
Paul Diomede ....Corrections Officer Al
Jamal Mallory-McCree ....Prison Boy (as J. Mal McCree)
Mark Elliot Wilson ....Eva's Lawyer
James Chen ....Dr. Foulkes
Lauren Fox ....Dr. Goldblatt
Blake DeLong ....Young Suited Man #1
Andy Gershenzon ....Young Suited Man #2
Ursula Parker ....Little Girl
Jason Shelton ....Delivery Guy
Simon MacLean ....Mover
Erin Maya Darke ....Young Assistant Rose
Annie O'Sullivan ....Waitress
Georgia X. Lifsher ....Checkout Girl (as Georgia Lifsher)
Aaron Blakely ....Concerned Man
Polly Adams ....Mary Woolford
Suzette Gunn ....Young (Crying) Mother
Joseph Melendez ....Waiter
Louie Rinaldi ....Student #2
Johnson Chong ....Student #3
Kimberley Drummond ....Student #4
Leland Alexander Wheeler ....Student #5
Daniel Farcher ....Student #6
Jennifer Kim ....Student #7
Caitlin Kinnunen ....Student #8
J.J. Kandel ....Teacher
Maryann Urbano ....School Mother / Teacher
Tah von Allmen ....Woman with Birthmark
影片介绍
蒂尔达·斯文顿饰演的伊娃是一个成功的旅行作家,她管理着自己的出版社,过着优越而滋润的生活。然而年近40岁的她决定安顿下来,生儿育女,尽管她也担心这会影响到她和丈夫富兰克林(约翰·C·赖利饰)的幸福生活。儿子凯文出生后,伊娃发现自己无法胜任传统家庭中母亲和妻子的角色,她非常焦虑和不开心,母子之间的关系变得异常复杂,并且不断恶化。凯文16岁那年,策划了一场校园大屠杀,得知一切后的伊娃开始回忆反思这么多年来和儿子的各种不愉快,她开始质疑是不是由于她对凯文和丈夫的仇恨导致了最后的悲剧。
一句话评论
令人着迷,同样也使人恐惧。
——英国卫报
一部发人深省的好片子,期待拉姆塞的下一部电影。
——Time Out
错综复杂,引人入胜。
——好莱坞报道
幕后制作
影片改编自莱昂内·希瑞福创作于2003年的同名小说。故事聚焦于一桩虚构的校园枪杀案。从一个母亲的视角反思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问题。 2005年,BBC就买下了该小说的拍摄版权,后来导演和主演人选几经辗转才最终得以确定。曾经拍摄了《捕鼠者》的女导演琳恩·拉姆塞接过了导筒。影片 2010年4月19日开始在美国拍摄,5月28杀青。拍摄周期只有40天。著名的Radiohead为影片编写了音乐。
2011年,阔别大荧幕长达九年的苏格兰导演琳恩·拉姆塞带着本片来到戛纳电影节,电影改编自2003年Lionel Shriver获得奥兰治奖的同名小说,聚焦于一桩虚构的校园枪杀案,从一个母亲的视角反思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问题,探索了自然本性与后天教育的关系。电影主演有蒂尔达·斯文顿、约翰·C·赖利以及埃兹拉·米勒,在上映前就已备受关注,在电影节上也获得了许多不错的评价。
辗转反折的出片路
早在2005年,BBC电影公司就买下了该小说的电影版权,由Christine Langan等人开始筹备,电影《捕鼠者》的女导演琳恩·拉姆塞在忙完电影《可爱的骨头》的改编工作之后接下了这部电影。但是作者Shriver认为剧本改编不甚满意,否定了当初的创作团队。2008年,电影《迈克尔·克莱顿》的制片人Jennifer Fox的加入,电影的制作才正式走上轨道。2009年3月,制片人Fox宣布曾和他在《迈克尔·克莱顿》合作过的演员蒂尔达•斯文顿加盟该片,2010年 1月,John C. Reilly确定饰演富兰克林,而另一关键人物凯文的演员人选直到电影开拍才正式确定下来。
尽管有着蒂尔达·斯文顿享誉奥斯卡的名气,但是电影拖延时间过长,同时独立电影销售市场的不景气让投资方打了退堂鼓,BBC电影公司无法筹集到原本为1200万美元的预算。面对700万美元的预算,导演琳恩•拉姆塞唯一的办法只有改写剧本,这不是简单的删减几个镜头,而是大刀阔斧地重新构思整个剧本,也正是这改编后的剧本给电影拍摄带来了新的生机。
重构剧本 深挖人性
由于原著采用书信的形式讲述故事,这让重新修改剧本变成了一项浩大的工程,拉姆塞说,“这是我做过最难的事情,太具有挑战性了。有些人会觉得这是一本畅销书,只需要做点翻译工作就能当剧本用了。现实完全不是如此,这就是个剪切和粘贴的工作,要先把原著理解吃透,再重新开始,一块一块的拼凑。”斯文顿也表示,电影并不是照搬原著,而是对原著精神主旨和戏剧冲突的掌握和领悟,她说,“更准确地说,电影的灵感源自那本书。有意思的是,原著以文字的形式,试着解释一切是如何发生的,而电影甚至无需言语就能表达这一切。因此,我认为,电影正是通过这种方式,真实地体现了父母对于日常生活的无能为力。”
针对电影中的反社会人格问题,导演拉姆塞也做了很多功课。她花了大量时间和专门研究变态行为的儿童心理学家在一起,对于人性本恶的问题,她认为那个领域有许多问题和观点值得继续探讨,她说,“反社会人格可以通过药物进行治疗,然而小孩必须有着长期的极端行为才能进行这样的诊断。而现在所谓的正常小孩也会有着异常行为阶段。”因此,在影片中,导演拉姆塞并没有花太多笔墨去表现凯文与生俱来轻视一切事物和周遭人物而导致的最后结果,她非常巧妙地从反社会人格的“恶魔儿子”入手,深入挖掘凯文复杂的心理以及扭曲的母子关系,将电影制作成了一部家庭惊悚片。
关于演员
导演拉姆塞说,蒂尔达·斯文顿并不是她的第一人选,“可是她有着超乎常人的热情,也会将之带入角色贯穿始终,她成功地饰演了这个角色。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她那么热情开朗,而伊娃的性格又是那样悲观消极。”
饰演母亲的斯文顿说,在刚开始寻找投资时,大家都会将本片和另外一部电影《魔鬼圣婴》联系在一起,那是每个母亲的噩梦。每个母亲都会担心万一自己不爱孩子怎么办。斯文顿自己的双胞胎儿女已经13岁了,她说,“电影探讨的是一个禁忌话题,一个不完美的母亲。我能想象得到观众看电影的时候会很反感。正是这个让我很害怕的主题,又在某种程度上着实吸引了我。当我看到我孩子的那一刻,我真的很爱他们,但同时有个声音在边上说,万一我不喜欢他们怎么办?影片恰恰说出了这种感觉,讲述了那个噩梦般的结局。”斯文顿说,虽然自己不像片中的母亲,但是她很同情她,要站在她的立场上考虑,她说,“我能想象当自己的孩子用仇恨的眼光看自己时的感觉。这和像不像角色没有关系,重要的是理解角色。”
主角凯文的选角非常关键,埃兹拉·米勒在拉姆塞试镜了500多个小男生之后脱颖而出,拉姆塞对他的评价是,“你见过的最聪明、最有天分的小孩”。米勒坦言,“要理解一个反社会小孩的内心世界其实是很艰难的过程。我全身心地投入到角色当中,以至于等到影片结束,我才意识对自己造成了多大的伤害。我必须叫上我的妈妈一起,和她待上一段时间进行调整。”
有评论说,这部电影就是一场冗长激烈的关于是否要小孩的争论,导演拉姆塞对于这种评论也是一笑置之,她说,“人们的思想千奇百怪,他们会将自己代入其中。这不是一部由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对于妈妈们来说,这只是一个大大的设想。如果自己不爱小孩?如果他长大了、叛逆了?这是一个禁忌话题。”
幕后花絮
·本片剧本在2008年被评为英国最佳未拍摄剧本之一。
·电影于2010年4月19日开始在美国拍摄,5月28杀青,总共拍摄40天。电影中的音乐由著名的Radiohead乐队制作。
·由于经费不足,剧组只能选择适合大部分场景拍摄的康涅狄格州的斯坦福德进行拍摄。经常是在同一个地方做不同的场景转换。例如,一个废弃的职业学校被改成了医院、儿科医生办公室、少年拘留中心、学校以及破落的宾馆等。
《我们需要谈谈凯文》下载观后评论: 好看,我想去看原著小说了 有人吐槽里面的bgm 其实电影里有一段就是凯文让妈妈把收音机关掉 锵锵锵的急促声音把人物每一次内心的烦躁不安烘托得非常到位 还有演员全部都很棒 最近上映的《春潮》 “你对母亲的看法决定你对世界的看法” 虽然每个人因为各种的外在因素 促成了不同的结果 但是母亲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尤其重要的 其次这部电影里我还看到了普遍的家庭问题:父母把孩子当作他们自己最亲密最重要的人 但是却忘了孩子是夫妻之间的爱而产生的结晶 电影里父亲总是在孩子开心的基础上理解妈妈 令妈妈的压力无处释放 还是那句话 最可怕的事情就是做父母不需要考试 我们在“延续自己的生命”之前应该先make sure自己满意自己的生活 为了生而生是没有意义的 如果我们还不是一个“完整的人” 又怎么能去给孩子完整的爱呢
按照弗洛伊德那套理论说母亲的冷漠会导致孩子的变态,这就是把凯文怎么了归因为伊娃的原罪,毕竟她天性对生孩子比较反感,实际却未做出格之事。但事实上角度变一变,它很容易变成女性主义题材:反胃的十月怀胎后,诞下反社会恶魔,女性在超越过程中被体内异物阻碍,竟然延伸出社会惨剧。那样拍就是伯格曼假面的延续。电影一方面通过细节展现了凯文的恋母情绪(口欲期未得到满足),另一方面用了几乎全部篇幅在强调伊娃的心理。我不能确定它所指的方向在哪边。视听风格不是我喜欢的类型,但效果很足,交织的叙事完美维持悬念,把伊娃的心理视觉化为房子的状态,很清晰。最后凯文也迷惑了,我为什么要做这些呢?PS.聚会上本以为是来玩暧昧的男同事突然口吐恶言,把伊娃回归日常的期盼生硬地割断,我认为这是影像才能表现出的直接残忍。
没有人有错。妈妈eva想要弥补,想要修复,但却一直被伤害,以至于最后的胆怯。他们就好像两只拥抱在一起的刺猬,内心都渴望被认可,被关注,但是话到嘴边,落到实处的唯有互相伤害,以企图引起对方的反思。我真的被吓到,人做不到尽善尽美,究竟该往何方走去才是正道?我想,在自我反思与学习的前提下,剩下的,是你足够幸运。爸爸也不过是想要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做一个好爸爸。妹妹呢?何错之有?心疼她天真的把kevin的话都放在心上。如果我是Eva,我不会去看那个人,我会告诉他,再见,出来之后,顺便把我也杀了吧。eva没那么做,儿子在她心里,依然是儿子呀,虽已堕落但依旧对于一个母亲是生命的延续与希望呀,更何况,他们虽表面坚硬相互摩擦碰撞,但内心渴望和解与认同、关爱的心确实柔软的,他们恨,但不敌爱
惩罚&救赎 |凯文怎么了 看的过程中,我一直想起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里面的那个杀人犯,显而易见,他杀了人,他是恶魔。电视剧重点聚焦到了杀人犯的父母和他的妹妹身上,杀人犯可以自私的选择自杀,而他的父母和妹妹却要一直活在这个世界上,受社会的唾弃,努力工作赚钱来弥补受害者家属,电视剧里面的他们都是勤劳善良的人,是导致了儿子是杀人犯呢?而这部电影直接聚焦了母子关系来探讨这个问题。一个一直不被妈妈喜欢的儿子,通过杀人来博得妈妈的关注和正视,他杀了爸爸和妹妹,唯独留下了妈妈。 这是凯文对妈妈不爱他的“惩罚”。凯文最后的行为只有一个解释——“爱的缺失”。so,电影似乎想告诉我们,当你决定让一个生命降临在这个世界上的时候,先想想自己是不是真的会爱这个孩子。
隔了许久的观影小记录,其实是在看了篇crossover后去看的凯文怎么了weneedtotalkaboutkevin少年鹅隔着av画质都挡不住的绝世美颜,从此以后小说中偏执变态的美少年都有了脸…影片还挺有意思的,说是暗黑惊悚(虽然我不觉得)片,主要情节是一个扭曲的恋母少年因爱生恨对妈妈展现“爱意(恨意)”的故事,不过结局感觉有点弱了……(?)硬核计划生育宣传片,不是真的爱不要生孩子,生了却不爱,不去关心容易造就孩子的扭曲:-P关心也应该是真心的,妈妈也有过对凯文的关心,但更多的是自我满足式的表演“我也是个好妈妈喔”,凯文自然也能感受到这一点…凯文确实挺变态的(但也太好看了吧,以片中妈妈爸爸的颜值怎么生下的啊???)
感触良多凯文从小就比一般人叛逆,所以需要更多的关心。然而,父母怎么做的?父亲一味纵容,从未关心过老婆为何焦虑压抑。伊娃呢?我不知道她是出于什么样的心情去教孩子传球,数数,当凯文很愤怒抗拒伊娃的时候,伊娃做了让凯文更生气的事情,那就是强行让凯文接受她的教育,亦或是放弃交流。到电影的最后,伊娃才说出了她早应该问出的那句话:Why?我觉得这才是悲剧最核心的原因,她自始自终,从来没有去问过凯文,为什么不开心,为什么愤怒。凯文青春期,带他去吃饭,聊天,被凯文嘲讽到收声。这母子两人都有一股犟劲儿,凯文在电影里也说过。结局的时候凯文被伊娃问蒙了,这也验证了我的说法,他就是想试探他的母亲,然而他发现他的愤怒和放肆已经没有回应了。
影片在抚养孩子长大直到事发的回忆和事故之后母亲孑然一身的当下两条线之间平行剪辑,转换流畅,自如。而且也使得结构更精巧,使悬念保持到最后,加强了惊悚悬疑的气氛和强烈的反差与矛盾。导演还经常用欢乐的周围人的气氛和情景来反衬Tilda一个人的孤独,悲哀,恐惧和麻木。Tilda演的真好!完全值得提名!她在回忆中有从恋爱结婚生子成家的幸福,还有对这个处处跟他作对的孩子的耐心,忍无可忍,伤心和爱的复杂情感。在事故之后一人承担一切严重后果的精神崩溃后的麻木和心力交瘁,对周围其他人的恐惧,对社交的拒绝。Tilda在两种情绪状态中转换游刃有余,对人物角色的各种情绪状态把握都很好。
200719 【B 】唯一想吐槽的是画面糊成一锅稀粥的资源。作为一部慢节奏却不失条理的心理惊悚片,与拉姆塞之后的作品[你从未在此]同样由视听作为一种制动,主导核心亦与之相同:究竟是为什么?与之相反的是,并非以人物在事件的发生中被解构,而是事件还原的同时一同还原处于围困中的人物:非线性回闪与成熟灵活的视听系统作为辅助,将母亲作为叙事者展开一场破碎化的后事件叙事网络,随着目光之关注点逐步被引入人物波动的心理状态和叙事结构之内寻找完整事件的前因后果。“我以前以为我知道,可现在我不确定了。”看似唯一相同的是,一切被称之为答案的出发点皆步向难以释怀的伤痛。
看完我更想问凯文怎么了,要是我有这么个儿子,我可能英年早逝了,他不抑郁,我早抑郁了,我感觉伊娃已经在尽力做好一个母亲,只是没有足够的耐心,而凯文好像是天生带着对母亲的抵触,他总是自以为是地以为看透了母亲,处处以倨傲的姿态审视母亲,除了生病的时候,他总是用一种魔鬼的眼神看着母亲,好像全世界都错了,全世界都对不起他……他们之间冷漠我觉得更像是凯文的不回应,凯文的拒绝,而凯文太聪明了,医院的谎言,伤疤……他总是会利用这些让伊娃愧疚,然后维持他倨傲的姿态!所以,我不认为所有孩子犯错的事情,都是原生家庭背锅,有的人就是性本恶!
可以看出Lynne Ramsay擅长风格化的影像剪辑和肆意的配乐使用,但是这部的整体把控力弱了些,有意图从事件延展更多,最后依旧只有情绪的宣泄。大量猩红意向让整部电影压抑到不行,又偶有爱的流露。对于结尾的反高潮处理其实很难认可,换而言之Kevin形象的塑造让人头皮发麻,即便依稀察觉导演所指向的解答:母亲早年的责任与爱的缺失致使恋母情结严重化和犯罪的行为,但是看下来更多是天生的反社会者却无人警觉,所以抛出的温情甚至些许作呕。这不是父母皆祸害,这是孩子真可怕。
电影很不错,也很值得反思:但是那些把锅甩给母亲的圣母估计是真的没看懂,那个母亲确实没做好要孩子的准备,但她对儿子的态度并没有达到能让他心理变态扭曲到这种地步的程度,所以凯文的邪恶是与生俱来的,是基因里决定的,没有任何人可以阻止他发狂,说什么为了博得母亲关注就乱杀人,请问他父亲一直都对他很好,妹妹更是完全没有伤害过他,他为什么毫不犹豫就把这俩人活活射死?有的人生下来就是怪物,就好像豺狼永远也不可能变成忠犬,非把天性的恶归咎于后天的因素说白了就是矫情
看的文字介绍和部分评论 觉得没必要也不想看全片了 最近两年对电影主题相关的原生家庭 早期依恋 后天人格气质的养成等作了相对深入的了解 凯文只是这种不良早期互动模式导致人格异常的一个较为极端的例子 就咱们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下 没几个人逃的出这种消极影响 无非程度大小和表现形式有所不同 我对弗洛伊德那套体系几乎是完全拒绝的 唯独对他关于人的早期经验会伴随和影响一生的观点非常赞同 恰巧咱们的文化下这方面完全随缘 唉 这个话题难以言说也无话可说
琳恩拉姆塞的电影真是做到登峰造极了。它讲了一件很复杂的事,复杂到不知谁该被责备,不知究竟该怪罪于谁,复杂到我开始不知道我们现在的认知体系和道德伦常是否正确与合理。这种疑问全都源自于一个与自己血脉相亲的孩子,他的生活是一场表演,当他手持弓箭庄严谢幕时,我们还在挣扎着逃离这场演出。所以说所有在并未考虑过孩子的一生的情况下就决定生子的人是可恶的,这个世界上的大部分人是可恶的,他们不知道这个世界可以变得多无助,这个世界可以变得多邪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