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女之死 The Virgin Suicides(1999)
导演: 索菲亚·科波拉
编剧: 索菲亚·科波拉 / 杰弗里·尤金尼德斯
主演: 克斯汀·邓斯特 / 凯瑟琳·特纳 / 乔什·哈奈特 / 詹姆斯·伍兹
类型: 剧情 / 悬疑 / 爱情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00-05-12
片长: 97 分钟 / Germany: 90 分钟(TV version)
又名: 折翼天使 / 锁不住的青春 / 死亡日记 / 处女自杀 / 女生向前走 / 少女的美丽与哀愁
剧情:
影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七十年美国中西部地区的故事,它以黑色喜剧的特殊形式,表达了深处危难之时的家庭感情矛盾。
里斯本一家看上去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家庭。父亲(詹姆斯·伍兹饰)在密歇根洲一所中学教数学,母亲(凯伦·特那)笃信宗教,家中共有五个十多岁的女儿,从十三岁的塞西莉娅(汉纳·霍尔饰)到十七岁的特里斯(莱斯莉·海曼饰)。小女儿塞西莉娅情绪消沉,失去了对生活的信心,甚至想要自杀,这使里斯本一家的生活变得很不平静。面对家庭的巨大不安为父母者不得不去寻求法瑟·穆迪(斯科特·格伦饰)和他的协会的帮助,法瑟穆迪认为,确保女孩心理健康的办法是让她更多地与男孩交往。真的是这样吗?对姐姐勒克斯(柯尔斯滕·邓斯特饰)起码不是,男孩的存在已成了影响她正常生活的一个严重的问题;勒克斯吸引了她高中同学特里普(约翰·哈特尼特饰)的目光,在一次参加了学校舞会之后,特里普得到了勒克斯。就在塞西莉娅最终走上自杀之路时,勒克斯却又遭特里普抛弃。在惊慌之中,里斯本一家不得不迫使他们的女儿离开学校,回到家中由母亲照看她们。可就是这样,勒克斯还是能引起周围的男孩的注意,她经常背着父母偷偷从家中溜出去,与男友鬼混……
一句话评论
《处女自杀》超越了最近的同类题材电影,巧妙捕捉到了青春的浅薄和美好。
——《纽约时报》
《处女自杀》因令人信服的情感而取得了成功,与那些大银幕上的平庸之作相比,本片表达出发自肺腑的悲伤。
——《今日美国》
幕后制作
《处女自杀》改编自杰弗里·尤金尼德斯于1993年出版的同名小说,作者通过书中五姐妹的青春经历道出了我们对逝去的单纯和初恋的怀念,作为一部结局悬而未决的侦破小说,《处女自杀》以其巧妙而诗意的笔触赢得了广泛好评。自从《罗密欧与朱丽叶》之后,从没有哪部小说能像《处女自杀》一样用青春期的自杀行为去大胆探索人生和爱情的神秘,自从《哈洛与慕德》之后,更没有哪部小说能像《处女自杀》一样用大量黑色幽默展现年轻人对死亡的迷恋。尤为重要的是,尤金尼德斯笔下的后现代民间故事具有一种奇异的风格,它骇人而感人,其中不乏顽皮的幽默和痛彻心扉的真实。《纽约时报》曾经盛赞该书,称小说显现出作者化平凡为神奇的奇特天赋。
《处女自杀》不但深深吸引了索菲亚·科波拉,还让她意想不到的走上了导演之路。科波拉说:“在看到这部小说之前,我从没意识到自己有作导演的想法,小说故事有关距离、时间和记忆所造成的影响,道出了死亡、困惑和爱的主题。它并非在美化自杀,我从未认为里斯本姐妹以及她们的行为是真实的,她们由记忆虚构而成,是想象的可爱产物,她们的美好超越了现实,所以注定不能长久。”虽说科波拉对《处女自杀》情有独钟,可起初只是梦想而已,因为当时已经有人得到了小说的改编拍摄权,而且筹拍工作正在进行当中,然而即便如此,科波拉仍不愿放弃,她开始尝试动笔改编并尽可能的忠于原著。当她的剧本终于完工时,奇迹出现了,享有改编拍摄权的制片方看中了她的剧本,决定请她作影片编导。
从一开始起,科波拉就认清了改编小说的最大挑战,那就是要将感伤、浪漫和幽默同时融入故事中的奇幻写实主义世界。她说:“我之所以会钟爱这部小说,是因为其中的悲剧和喜剧仅有一线之隔,而现实生活正同时掺杂着奇趣、可怕和精彩。我知道电影不可能完全忠于原著,但我希望捕捉到原著中的精髓,”科波拉在处理片中的多起自杀时也别具匠心,她不希望拍得过于真实或者加以分析。“对我来说,自杀总是具有象征性的,通常与当时的失败有关,”科波拉说,“影片故事并没有交代里斯本姐妹自杀的确切原因,这种高深莫测是强有力的。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事无法找到确切的解释,所以我不想解释,希望观众由此感受到延续不断的神秘。”
在设计片中典型的70年代美国郊区时,科波拉充分借鉴了比尔·欧文斯(Bill Owens)、Takashi Homma和蒂娜·巴尼(Tina Barney)的摄影作品,而影片自始至终令人生厌的荒芜恰恰与活跃的激情和欲望形成鲜明对比,科波拉解释说:“我希望所有设计元素简朴而整洁,因为这是个记忆,当我们回首往事时,总会遗漏某些细节。”科波拉还与摄影师爱德华·拉奇曼密切合作,力求以生涩的摄影风格为影片平添青春期的奇幻色彩。
花絮
·本片入选法国《电影手册》2000年十大佳片。
·金·贝辛格曾是扮演莎拉的最初人选,可在《洛城机密》大获成功之后,贝辛格的片酬已经扶摇直上,制片方只得放弃。
·制片方曾考虑由艾莉莎·米兰诺扮演莎拉,但她因要出演电视剧《圣女魔咒》而无缘本片。
·艾丽西亚·希尔维斯通曾是扮演玛丽的最初人选。
《处女之死》下载观后评论: 天啊世界上最伟大的电影之一,讲述了人与人之间的无法交流、生命的虚无和荒诞、绝望的黑色森林与毒气(我也终于明白结尾为什么有人戴着防毒面具)、third person limited POV,对自己过去的夸大与滤镜、对别人的揣测与滤镜、又受到别人对自己的滤镜的滤镜的影响产生了变质了的语言和行为。中产阶级的矫情和无病呻吟,中产末日,但每个人在每个人心中都是中产阶级。深刻的内容是父母的拧巴,一方面假意允许女儿带男朋友回家,另一方面却坐到男孩女孩中间。人生毫无意义,像是一个魔方碎裂了又以无逻辑方式重组,生死都是随机的,哪怕五姐妹连续自杀也只是巧合,人类却习惯于找寻事物间的连接和逻辑,所以才将无逻辑的两点编上了故事,缩小了来说就跟男孩们给姐妹们的自杀填补细节、进行解释一样。符号意义已超过内容本身了。
三星半。索菲亚科波拉还是有才华的,镜头感配乐都是上乘水准。想要以小见大,以这样一个故事想要凸显出青春荷尔蒙的问题,关于青少年suicide的故事,关于父母管制的问题,媒体捕风捉影的故事。而叙事者就处于相对客观的角度,他们的青春臆想,关于对五姐妹的喜欢。校园中的留言以及最后生命中的流言蜚语,人在世界也会被不断的消费。而那些人毅然的离去,或者望远镜的窥视,都只是抽离了她们心中的力量而别。遗忘与无从再拼贴起的记忆碎片,画册与音乐碟。收尾的独白很有意思,是真不不是因为女孩吗?亦或是母亲的禁锢真的让她们走向毁灭?应该怪责外事之境还是保护过度的教育。“正常”就是这么消失掉了,没人再关心。 简单故事,中规中矩的发挥。背后的命题可以展开的更好,五姐妹中的性格都挺有意思的,可惜了时光。
索菲亚科波拉的处女座,压抑到让人无法呼吸。开篇即是五姐妹中最小的妹妹割腕躺在满是血水的浴缸中。以旁观的男孩们的视角讲述他们所看到的Lisbon一家,试图拼凑起五姐妹自杀的这幅拼图。表面上看,她们是因为父母过分严厉的管教而走上绝路。但实际作者在片中和末尾都提示着观众,里斯本一家所在的社区邻居们非富即贵,而Lisbon只是普通的中学教师,五姐妹们在学校可能就会因家庭出身遭到同学的排挤,而回到家还要接受父母时刻的监督,并没有机会结交同年龄段的朋友。那一次homecoming舞会让她们品尝到了以前从未体验过的快乐,但却因为lux的一夜未归导致被母亲拘禁在家。反而导致了对自由的更强烈的渴望,在求而不得的情况下,死亡就是成为了最终的解决方案。
4outta4.感谢有了上次看悬崖上的野餐的经历,这一次我没有被带偏。我没有关注她们为什么自杀,而是放任自己沉浸在电影中的情绪,去体验她们的存在,当成一次美好的回忆,消逝的、短暂的、纯净的、十八岁前的青春记忆。RogerEbert说这部电影和悬崖上的野餐一样,她们的消失,没有任何解释才是重点,对于那也被遗忘的人来说,她们永远保存在她们最后一次被见到时所拥有的完美之中。悬崖上的野餐的晦涩大概来源于制作和音乐上的古典,而处女之死之所以好接受正是科波拉表现出来的“矫情”和“肤浅”上,这是一部故事发生在70年代,但气质带有90年代另类颓废气息的电影,也可以说它很摇滚。两部电影的摄影都带有很强烈的鬼魅气息,温暖和阴冷交织,真够“恐怖”。
200318 【A-】三月观影第④部五星。简单轻巧亦容易沉浸,迷人的电影,一连看了两遍,也只能说索菲亚·科波拉的起点实在太高,出乎意料的高。身患忧郁症的青春在旁观者的窥探视角下呈现出保持距离的暖味感和高度的私人化,而青春期女性们的故事开片便由男性旁观者视角作为旁白主导其叙事,亦与作为观众的我们相似,与男性视角共同翻开少女的日记,闯入了青春期少女们神秘的心理领域。在影像色彩上利用饱满唯美的色调搭配其少女们朦胧的心境,掩盖内在或具冲突性与悲剧性的故事内核,于是可感知的流动的暖味感和私人化均是少女神秘不可见性中心境温柔而妩媚的表象。正如我们无法知晓少女们为何没有选择与男孩们驶车逃离小镇,而是选择了逃离整个世界。
处女作拍摄处女之死,不仅颇多隐喻,仪式感更是充满了整部电影,这也是她28岁时的处女作,Sofica Coppola才华尽显(之后逐渐消磨)。被掌控着的女孩无法控诉,孤独至死,日式的丧意文化袭击社会生活,啐成世纪末的一声哀叹。渴望得到外界回应的我们,其实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就像孤独的冰山想要彼此碰撞,却又撞不出任何热量。艳丽明亮的色彩,阻挡不了生之希望的消失,即使音乐能使其共情,也无法获得真正的自由。男孩的回忆口吻,是打开箱子,一件件取出物品的讲故事方法,变速的镜头,多种表达手法,想说得其实过多。年轻的Kirsten Dunst就是磨人的妖精。
(8.6/10)《处女之死》是一部既简单又复杂的电影。索菲亚·科波拉选择了浅粉和淡紫的主色调。并填充了大量与“少女”有关的clichés。彷佛只是一部普通的成长电影而已。只是表达不满和控诉。针对社会长期以来对女性集体的美化和简化。但电影又是通过男性视角展开的。它解释了为何“处女之死”会对整个社区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因为这些少女的自杀是一种徒劳的反抗和永久的警钟。它时刻提醒所有人中产阶级“suburban life”的虚假。它是一个振聋发聩的无解问题。众人唯恐避之不及。索菲亚·科波拉成功地保留了文学气质。令本片后劲十足。
没有人看完这部电影不会默默自问为什么少女会自杀。恐怕就这么问下去答案也无非如同电影中的男孩所说”我们对她们一无所知“,所以我们才悲伤。看到了她们的美,她们的年轻,她们的似幻似真和她们的欲望,却无法看到这些人间尤物的悲伤和孤独。在不可捉摸的青春里她们的美是脆弱而无常的。少女的世界是感性的集合,但这样的世界既经受不了压抑也承担不了裂痕。遗憾的是父母的过度保护和无法理解只能让她们本就脆弱的感性世界变得狭小封闭,否则她们怎么会只能通过旅行杂志来幻想那个远在天边的世界,否则她们又怎么会听不见男孩们在窗外炙热的呼唤。
(7/10) All signs were there and all hope was lost in this world where all love is superficial. All there is left is the intoxicating party with people shying away from their complicity while breathing in the narcotics named, “this too shall pass.”
四分在我内心却在股市切入角度。从不同组男生间的视角和对话来介绍女孩儿们本愿是好的,但是同时导演还顾虑了呈现画面以及对话内容,几场对话反而变得十分令人困惑。故事主线和人物到都是饱满的,美中不足导演的重点在lux身上稍微忽略了没交代其他几个sister一些行动的原因,但他们可能太微不足道了,如果没有细细思考故事线我也没注意。镜头和配乐都太美!!可以说是比hangingrock更具有批判性
是的,我啥也没看懂。不过我能说这部影片根本就是四不像吗?一半是美式青春校园恋爱,另一半又是与之完全相对的没加多少修饰的写实,两者混杂在一起,真是难看得很。故事本身就是与普通人的生活离九万里那么远,我始终无法理解剧中每个人物的行为……父母又不可怕,为什么不敢正面反抗???面前没必要的这么听话?就像我无法理解的普通人一样,该勇敢时胆小如鼠,该善良时恶毒似虎……
几位青春期的女孩为什么要自杀就跟索菲亚.科波拉为什么要拍这样一部电影一样令人费解。整部电影沉浸在表面的青春和内里的抑郁中。我大致只能看明白,这些女孩们自己就想她们家门前的榆树一样,遭遇着被“纠正”的生活。青春期的生活是无法被成年人看懂的,那是一个天马行空,情绪横冲直撞的世界,就跟女孩们自杀的原因无解一样,年轻人与年轻人之间近在咫尺也是远在天涯。
画面带给人美感,有古典气质又潜藏着叛逆的配色,和影片基调主题搭配,处理的很好。这种事常有,眼看喜欢的人受到伤害但他永远不会找你求助,甚至忽略你,像一种自我毁灭的本能。你开始怀疑世间本来就是这样,没有期冀,加入新一轮舞会中成为让处女死亡的人。可能确实有爱,但没有回馈爱甚至拒绝爱的渠道,爱也就不复存在。所有人,在面对爱这一命题的时候都是处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