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白毛女 桑弧
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在河北省的杨各庄,恶霸地主黄世仁为非作歹,鱼肉乡民,简直就是吃人不吐骨头的恶魔。他看中了佃户杨白劳的女儿喜儿,于是想出诡计给杨白劳下套。
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在河北省的杨各庄,恶霸地主黄世仁为非作歹,鱼肉乡民,简直就是吃人不吐骨头的恶魔。他看中了佃户杨白劳的女儿喜儿,于是想出诡计给杨白劳下套。老人含辛茹苦,忍辱负重,却被逼着还清本利,不然就要签下卖身契拿女儿抵债。在北风呼啸的寒冷除夕夜,家家户户迎新团员之际,可怜的杨白劳喝下了卤水自杀。悲伤的喜儿被抓到黄世仁的家中,遭受惨无人道的凌辱。不甘受辱的喜儿最终从魔窟中逃脱,她躲到山里靠吃娘娘庙的贡果为生,最终因长期缺乏营养而变成了一个传说中的白发仙姑。在万恶的旧社会,人就是如此被逼成了鬼……
本片为八大样板戏之一,芭蕾舞剧《白毛女》改编的电影。
《白毛女》下载观后评论: 和影版的区别:被解救的白毛女头发没有变黑,结尾婆婆给她戴上大红花,她扛着枪和爱人一起加入了革命的队伍。和《红色娘子军》对比着看,发现革命芭蕾真是一个有趣的genre:芭蕾作为舞种强调的是对舞者身体严格的规训,然而革命芭蕾融入的戏曲等地方元素带来了某种有限度的deviation; 同时“女舞者身体如何逃脱束缚”也构成了妇女解放故事的embodiment。但革命队伍(红色娘子军里有更明显的服装更换)是否也是另一种规训呢?The paradox of embodying socialist state feminism……
一上来给我看傻了,即使对白毛女的剧情早已非常熟悉,也还是足足被震撼了一下。如果说剧情是民间传说和革命路线结合的典型,那么这部舞剧则是芭蕾舞这种西方艺术形式和中国民间艺术结合的典型,舞美、配乐、编舞、演员功底,全都无可挑剔,喜儿那复仇女神的造型更是带有一种直击人心的美,也就不难理解究竟为什么这部作品在革命年代能有如此巨大的号召力了,至今仍不过时。
为当代文学课而看的。从芭蕾歌剧的艺术特色而言是极精妙的。尽管自己逐渐认为文学/艺术游离于意识形态之外,只能作为纯艺术存在是幼稚的观点,但革命逻辑下对民众所受苦痛的阉割、突变的欢快、权力赋予的复仇正当性还是使得试图掩盖的东西愈加刺目。anyway,样板戏是试图进入当代zg的很好的切入点。
第一次看样板戏。本版中杨白劳不是自杀而是护女而死,受黄世仁侮辱欲自尽后被救的桥段也改了。这位决心先参加八路军再回来救喜儿的情人,按常理来说他回来就可以收尸了。。。这部戏里主角们浓眉大眼面色红润,反派涂成面色青白的僵尸脸,真是一目了然。
第一次看样板戏,说实话,感觉还挺好看。。。。。。表演动作洗练,唱词简明,就戏而言,还是较高艺术价值的。结合芭蕾创作的一种新艺术形式,据说延安时期的戏剧改革很类似样板戏。只是文革十年,八亿人民八个戏,没有多元的文艺选择,也是一种可悲。
前半截的舞蹈编排还是挺有看头的,但自喜儿头发变白之后的另外大半截舞蹈,就成了制式的、刻板的、千篇一律的了。而歌曲部分也就只有“北风那个吹”选段比较亮眼。总体来说是一部表现平平的歌舞片,感觉人文意义大于艺术意义。
山鬼盼东君一段最让我感慨。评论区倒是很意外地没有出现替地主恶霸翻案的Z障言论,然而有认为片中喜儿没有被强X、没有想嫁给黄世仁是对女性苦难的无视、身体的霸占云云的极端分子。
妇女史课的观摩影片,可配合文献食用→贺桂梅:《人民文艺的“历 史多质性”与女性形象叙 事:重读<白毛女>》,《文 艺理论与批评》,2020年第1 期。
借標一個歌舞劇 可能是錄像技術的問題 舞台沒有電影或者其他版本的劇好看 ballet放在這種語境裡竟然很美 不過在別的方面確實不能奢求看到更多的東西
这部剧和红色娘子军是我童年时刻对于舞蹈之美的全部幻想,不谈剧情,就是属于那个时代中国的特色的芭蕾之美,扣一分是因为主旋律,现在看实在是太尬了.
被老领导热情推荐,特地拷贝给我的,拷完第二天就问我看了吗?emmm看完不知道怎么面对他,我实在是欣赏不了(哭)
开头的亲情(而非阶级情)在样板戏里是那么惊艳。总的来说是最美的一部样板戏。八部样板戏之观摩到此结束。
说实话非常惊艳……演员的功底出乎意料的好。没想到时代色彩如此浓厚的作品现在看来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