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阿瑟·米勒同名戏剧改编,由德国导演沃尔克·施隆多夫指导,1985年CBS电视台出品的电视电影。
《推销员之死》下载观后评论: 资本疯狂发展,美国梦破碎。第一代资本有人性,第二代把人当狗。回忆中高调打光白色调的日景,有代表生机的树木;现实是低调打光黑色调的夜景,只有监狱般的楼房。男主在金钱至上价值观的洗脑下,将挣钱变成唯一目标,失去了本性。哥哥代表追求自由的本性,妻子代表爱。两个儿子分别代表理想和现实两种选择,但脱离现实的理想沦为罪犯,失去理想的现实走向堕落。作为推销员的儿子,被父亲强制灌输了价值观。朋友作为富人孩子可以按照本性,反而取得成功。红色代表欲望和生命,黑色代表绝望和死亡。红色的车变成黑色,红色的房间黑色的浴室。妓女是欲望的化身,是失去本性的必然结果,也是他悲剧的根源。男主开始迷恋过去,变得歇斯底里。在死后屏幕变成白色,他和本性走向光明。墓碑暗示着他只是无数底层人的缩影。屏幕变暗,他的死让家人朋友陷入黑暗。
一个明显很Play的电影,其实我很好奇Play怎么拍才能看起来像电影不像Play。马尔科维奇31岁的时候是英俊小生的形象哎,举手投足间颇有魅力,演技尚显青涩。这个故事并不是新鲜事,绝大多数人的一生都会像威利一样度过,状如蝼蚁,毫无意义(男的还能像威利一样让老婆闭嘴、让孩子闭嘴,吸取家庭的情绪价值,在外当怂蛋loser,进门当大爷。一种可笑的荒谬观感)。关键是在有孩子之前想明白这一点,不要再制造后代让后代承担这份沉重且无解的虚无。自己虚无,就制造后代来娱乐自己,结果就是自己的虚无也没能得到缓解,还制造了后代的虚无,虚无加倍加倍!当然了现实告诉我绝大多数人是不考虑这些的,有一些人考虑了但是依然坚信人定胜天,所以出生率一直高企不下,人口如井喷般爆发。我不生,我给你们腾地方,你们应该对我说“谢谢”。
母亲不能自制的絮叨和对父亲无限的温柔与容忍,葬礼的那天清偿了二十五年的房贷,留下她独自呢喃:自由,自由,自由。Free and clean,free除了自由,也有解脱债务的意思。父亲和大儿子的关系成了另一条悬疑的暗线,为什么曾经那么优秀自信的儿子会落得如此田地,一开始导演会让观众以为是父子间的相生相克,彼此相爱相杀是因为在乎彼此,过于相似。后来才发现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faker。父亲的幻想并非不切实际。sales需要梦想,他也想拥有84岁传奇的荣耀葬礼,他的自尊无法接受好友施舍的工作,他开了700英里却空手而归,他命名了工作三十五年的老板的儿子新的老板,却没办法再为他赚一个cent。他不该像老狗般死去,却没有人舍得责怪。其实哪怕他做过一次不一样的选择,都不是这样的结局,这是他亲手酿出的悲剧。
电影对米勒戏剧还原很高,对话几乎是戏剧语言。相较《大亨游戏》,此片大量台词穿插格外动人,尤其最后父子的妥协让人动容。威利作为一个推销员,人生大部分时间都在笑脸迎人,无论是真心的还是虚假的,他在资本的催眠下不能有低谷,必须时时刻刻以最好的精神状态努力奋斗,如此才能还房贷、车贷以及供给整个家庭的支出。他压力甚大,如此数十年,当债务要还清时,工作也丢了。资本家如此残酷,他们只顾虑企业的死活,一旦没有利用价值,便立刻抛弃。年轻时的错误,长久在外家庭的缺失,与儿子的疏离,未来没有希望,过去百般缠绕,终于一蹶不振,以死解脱。威利是许许多多销售员的缩影,也是打工者的缩影,资本用保险、贷款、消解精神的娱乐以及种种拜物主义麻痹、压榨这些人,表面一派纸醉金迷,当他们清醒后才感受到遍体鳞伤,死神早在远处冷静观望。
经济大萧条下的中年危机
到快退休的年纪 看不懂这个世界了
我想要的体面 好像实现不了了
孩子没人家优秀 自己也不再是过去优越的推销员
以前世界讲所谓人情 现在社会讲利益
以前在朋友同事家庭中的话语权都消失了 现在说话不顶用
还好夫人体谅我但让我更不得劲 我真可怜
这一辈子活了个啥 算了 去死吧
前面太絮絮叨 结局很好 一下子蛮戳
以前你多快乐呀 今天房贷还清了 自由了 你不在了
唉 人要把人都当人看
社会异化了那代人 人又异化了世界 时间又最后反噬异化 当你意识到无能为力又接受不了时 就是世界观崩塌时(这么说好像有点太大
从小我接受的教育就是安安分分当普通人 所以好像并没有太大共鸣
做普通人 但也不算舔狗吧
只是偶尔会怀疑 爸妈干嘛老教我那么卑微
挺好的 谦卑 但也要有自己的底线和底气
这部电影描绘了资本主义价值观下一个很典型的人物——梦想发财致富,却平庸、目光短浅、善于推卸责任、不愿面对真实的自己,日复一日沉浸在过去的美好和未来的美梦当中。这个人物也拥有一个很典型的家庭:专心爱他实质冷漠的妻子,油嘴滑舌哗众取宠却无情的大儿子,走了歪路看似偏激其实善良的小儿子。这样四个人汇聚一个家庭,在一个小小的背负了二十五年贷款的简朴房子里,引发了穿透生命的矛盾。他们看似相爱却又好像不爱,比如片中的父亲爱儿子,既不愿意为他看清自己,又不愿意面对儿子的真实样貌,放任彼此相互误解,也意识不到由此带来的伤害。爱如果完全忽视接受的对象,变成一种主观臆测,以单一的标准去衡量自己的应得与所得,只会变成一种恐怖的令人难以反驳的道德性暴力。看完很想去看原著以及阿瑟•米勒的所有作品,真实,对观众毫不含糊
《推销员之死》就是那几部可以总结人生的戏,人最大的痛苦是怀抱不切实际的希望,可希望之所以是希望,恰恰在于它能让人熬过眼前苦涩的现实。阿瑟米勒笔下的威利,一生都在这种苦涩的平凡中期待着好运到来,可直到最后他也没有盼来那个希望,威利身上引人唏嘘的,既有最终被资本弃如敝履的晚年,属于一个前浪的悲哀;又有虚置的父权与畸形的父爱矛盾作用在孩子身上的不良教育;但其中之最,还是他无法承认一事无成的自己,在儿子身上投下了太多希望,而儿子人生最高光的时刻就只在他赢得球赛的那一天,自我欺骗成为威利一生希望落空的唯一出路。也许是米勒的剧本太过完美,施隆多夫的这一版在影视化本片直接选择了呈现戏剧,闪回与意识对话也被处理为舞台上常用的调度,尽管霍夫曼的表演几近完美,但果然还是更想看到一部完美电影化的《推销员之死》。
没看过原著只能评论电影。Biff是整个故事里唯一看清真相的人。“我一事无成,我不会获得成功,我不会成为‘somebody’,我的未来不会是magnificent。”某种意义上,这部片子对中国家长群体很有教育意义:接受自己是“nobody”的事实,接受自己的孩子是“nobody”的事实,也不要逼迫自己的孩子成为成功的人仅仅因为自己失败了。/ American Dream(Ben这个角色)就是一个illusion罢了。/ the unsuccessful yet realistic firstborn and the invisible and desperate second child. 而Willy还在wonder how he failed as a parent。/
葬礼上,唯一的挚友说着“他一生都远离忧愁”,妻子说着“我不明白为什么还清了35年贷款后终于自由的威利要去自杀”。由此足以看出,威利作为小人物的悲惨之处。辛勤的工作,拼命地销售,抵不过老板的一句时代变了,时代的洪流使他注定无法成为那个85岁还被大家所敬仰的王牌销售员。工作上一直没有起色,撑不起威利的野心。家庭上,妻子温柔贤惠,但她无法理解威利的精神世界,不明白他的执念与梦想,所以妻子沉重的爱反倒成了压住他的一座山。还有与儿子之间的矛盾自不必多说,对儿子过度自信,也过度包容,导致一个偷盗成性,一个沾花惹草。明明一生都在无尽的忧郁中,幻想里也呓语着“我真的很孤独”,挚友却在葬礼上说他远离忧郁,小人物深深的无力感贯穿始终。
最后,Dustin的演技真的无敌。
对话太多,断断续续看了四次才看完...因为是伍迪艾伦书中强烈推荐,才尽力看完...可能自己体会不到这种老年生活后没有工作幻想体面生活幻想自己孩子也能有体面工作好让自己体面的这种感觉...但又好像很现实,每个人本质都希望被别人喜欢认可,都渴望有体面的事业,家庭...但不应该让这成为自己的枷锁...还是看淡金钱,少一些贪欲吧...孩子也不想要,就怕未来生出来自己贪欲太多期望太多不停失望吵架...也不敢有对象,万一相爱多年他死在我前面...就像两年前看着身边的猫儿走了却无能为力这种感觉...多痛...人就是这样在矛盾纠结短暂快乐中日复一日...最后我们终于付完了房子的最后一笔费用,我们终于自由了...可是却没有人住了...
我非常期待看到舞台版的调度,此版调度已足够并且稳健。字幕翻译得太差,影响观感。演员独特且熟练的演技使得前半段戏剧紧张感加重。配乐过多一些,有不适合场景的,例如威利第二天出发去找霍华德的配乐。霍华德和威利谈话之后,威利的幻想疯狂且震撼,由于霍夫曼的演技。如此硬朗的剧本,即使有适合的、巧妙的幻想,也如同空间内已被方正金属壳填满,而没有太多悲伤的余地,直到威利选择死才给予情感释放;剧本做出了几乎所有的、有教科书意义的编剧式的选择。琳达的演技和音色最差,不适合这电影的氛围;如果这点能改善,此版本是几乎完美。威利坟墓旁,一家人和朋友处在的背景太虚假与虚浮,应该更加写实与粗糙,增加凛冽感
舞台风极强的电影,全靠台词、演员表演完成叙事,场景设计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剧本的缜密扎实不必多讲,意识流、幻觉和自我欺骗的部分桥段与威利的现实窘迫融合尚可。最触动的是威利喋喋不休、努力争取工作机会、对儿子寄予厚望但无果、与老板和儿子发生冲突背后的悲怆,看得到揭开生活血淋淋真相的残忍;看得到踌躇满志被挤压到虚无,梦醒的破碎;看得到边虚荣边恼恨儿子的可悲。他衰老、绝望、被边缘化、具有强烈的挫败感、在家庭中“权威”得可笑、近乎疯癫的可怜发泄。。。威利的角色映照出每个被社会吊打压榨的小人物的镜像。无论自身还是下一代,都没有像样的慰藉。走投无路,撞击解脱,悲喜已逝,观者被阴黯包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