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小花 张铮 黄健中
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桐柏山区一户穷苦人家为生计卖掉了亲生女儿小花,之后又收养了一个转移红军留下的女婴,他们给这个女婴取名也叫小花。十几年后,小花(陈冲 饰)
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桐柏山区一户穷苦人家为生计卖掉了亲生女儿小花,之后又收养了一个转移红军留下的女婴,他们给这个女婴取名也叫小花。十几年后,小花(陈冲 饰)的哥哥赵永平(唐国强 饰)为了躲避抓丁投奔了革命队伍,在一次战斗中负伤掉队,幸被女游击队长何翠姑(刘晓庆 饰)所救,而何翠姑正是当年被父母卖掉的另一个小花。此时,赵小花在进入桐柏山区的解放军中打听哥哥下落时巧遇亲生母亲周医生(白莉 饰),母女相逢却互不相识,后来周医生同情这个可怜的小姑娘,于是收她作干女儿。就这样,十几年前失散的亲人在战火中又一次重逢,他们为实现共同的理想又聚到一起,谱写了一曲壮烈的英雄之歌。
本片改编自小说《桐柏英雄》,在1980年的第三届电影百花奖上获最佳故事片奖。陈冲凭借本片获第三届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通以及南斯拉夫第九届“为自由而斗争”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
第3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
第3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演员陈冲
第3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音乐王酩
《小花》下载观后评论:
啊天呐我太喜欢这一部了!拍得非常感人肺腑非常真诚,即使剧作看起来很戏剧性,镜头的处理也相对青涩,但是在中国战争片的发展史中作为转型的先锋之作,其中所蕴含的这种生命韵律,对于真实的人的真正的人文关怀才是闪闪发光的。以两个小花之间的错位和镜像对比(名字,身世背景一样,但是性格,处事风格,工作等不一样)去雕刻在战争期间战场后方这些真实的百姓和抗争者真正的灵魂印象,爆发出女性特有的柔和,坚韧,母性,勇敢,不服输和视死如归的气魄,也通过“哥哥找妹妹”和“妹妹找哥哥”的双线线索去揭示战争对于人民的伤害。最喜欢的是活泼与静默的节奏之间的交相辉映,以及用色彩的强烈对比去渲染和传递人物的情感。感动的一点是它突破了既有战争片只叙事和记录,避免诗化的渲染情绪的褊狭和意旨浅短的弊端,丰富了镜头语言,也肯定了人间真情

①虽然对我个人来说没有太大的余味,但比预期中想的要好,随影笔记居然记了一页 ②最重要的象征是首尾呼应的暴雨、大树、鸟窝,隐喻了从动荡年代亲人离散的大环境到雨过天晴结成露水的时代变革。 ③片中有诸多回忆、想象、梦境的展现,如何顺畅的转入与转出是重点,所幸创作者每一次都把握得很好,声音转场、相似体转场或是特写转场都不令人视觉疲劳,而从内容上来说,想必八十年代也逐渐接受了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开始对个体的精神世界有了形象化的展现④ 多次脚的特写:暗示了各个人的身份与现状,比如小花为救战士而双脚流了一地的血和国民党腐朽聚会下高跟鞋与皮鞋的对比 ⑤最后的色调、画面和音响的结合的很精妙,先是音乐占据整个声场,只有一点点的人声和环境音,小花中弹后影片声场整个进行了置换,音乐戛然而止,只展现人声和环境音

这部电影在当时相当火,我却没有完整看过,只从后来的电视中了解了个别片段。李谷一演唱的电影插曲《妹妹找哥泪花流》更是大众耳熟能详,我几乎能唱下来。该片尝试了许多新的表现手法,并且自始至终贯穿了一家兄妹三人的骨肉之情,这在之前十几年电影中极少见,这也许是该片一举成名的原因之一吧。唐国强、刘晓庆、陈冲当时都只有20多岁,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他们的表演尚显稚嫩且明显带有时代底色。后来,这几位演技精进、成熟,逐步奠定了在中国影坛的帝、后地位,可称为表演艺术家了;其中陈冲已是具有国际地位的演员了。若在当时,年青的我一定会给该片打个高分,而现在打不上去了。

#改编# 黄健中:“我们舍弃小说的主线,舍弃了关于1947年中共由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这个历史转折的全部描写,舍弃交代战争形势发展和有关军事双方矛盾冲突的内容,把战争场面推到背景,攫取战争中的一朵小花加以描绘,这个选择确立了主题也确立了风格。面对40万字的长篇小说,必须依照人物情感发展的需要,该忽略的大胆忽略,该描绘的细腻描绘,有戏则长,无戏则短。沿着三兄妹的命运、妹妹找哥哥和哥哥找妹妹的线索,亦沿着他们的情感起伏和性格发展去展开故事,而不是为了解释战争如何进展去展开故事,增写了不少戏,都是为了突出影片的人情色彩。

视听手法新颖出色,在战争的大背景之下,更注重兄妹三人的情感命运。将色彩作用于叙事,以相似动作匹配镜头,且回忆为黑白色调,现实为彩色色调,同时在幻觉方面还有虚焦的纯色色调;高低调画面交错,甚至有以纯色滤镜来拍摄战争的高潮,红色的滤镜也暗示着流血的悲剧,同样的隐喻还存在开头-鸟窝的掉落和骨肉的分别,影片还大量使用两级镜头,跟拍,变焦。

风华正茂的唐国强,光艳动人的刘晓庆,青涩秀美的陈冲,摆在现在就是顶流偶像剧啊。小花的形象就是陈冲,这个已经深入民心,但没想到电影中刘晓庆才是真正的小花。似乎最后的结局是牺牲了,但不能明示。(中了三枪刚刚取出弹头昏迷不醒,听见哥哥来了就噌的一下坐起来,实在忍不住要吐槽)电影插曲《妹妹找哥泪花流》和《绒花》都是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

1979年的电影,延续了“十七年”革命现实主义创作路线,告别了wenge里干涸的创作土壤,中国电影又开始了新的尝试,镜头语言的运用也开始浪漫化,男女主拥抱转圈的时候镜头也一起摇晃梦幻了起来,还用了摇晃镜头描写了翠姑的视觉内容。用命运和缘分来串联起了一整个故事。很喜欢镜头里的女性,孔武有力,坚毅如深山,美丽如朝霞。
她们是那个年代的小花,也是每个年代的英雄。穷困潦倒,战火纷飞在那个一切都错乱的年代,用尽全力去好好活着已经很难了。但他们不仅用尽了全力好好活着,他们还一直不忘抬头仰望头顶的月光,那便是他们共同的抗战序曲。
第一次创新浪潮时期的电影,在电影技巧表现形式上学习外国电影,大量的闪回、旋转变焦主观镜头、黑白片穿插,挺花里胡哨,导致故事没讲好,充满唯美诗意。意义大于质量。唐国强可真帅啊!
小花和小花。人物和情节设置、电影语言的进步、浓烈的渲染…僵化的亲情表达,被吞噬的人物反应,被动淳朴的情谊,不过都是为了建构一个时代命运共同体。
音乐过了量,转折生硬(只指技术上),对白还没有脱离舞台剧的范畴。那个往天旋转的镜头是从《雁南飞》那里学的吧..PS:我是你的俘虏啊~
纵使相逢应不识,革命时期的亲情。这阵容若按演技和地位给片酬不是天价可以承担,光配乐都得是大制作。
印象深刻的是影片的两首插曲:《妹妹找哥泪花流》和《绒花》,还有里面国强跟晓庆兄妹对视的眼神。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