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最后一件外套 Pablo Solarz
亚伯拉罕是一个88岁的犹太裁缝,他准备离开布宜诺斯艾利斯前往波兰,在那里找寻在纳粹占领时期救过他一命的恩人。面对种种困难,在将近70年没有任何关于恩人的消息后,
亚伯拉罕是一个88岁的犹太裁缝,他准备离开布宜诺斯艾利斯前往波兰,在那里找寻在纳粹占领时期救过他一命的恩人。面对种种困难,在将近70年没有任何关于恩人的消息后,亚伯拉罕还是竭尽一切试图找到他的老朋友,并履行他的承诺:当他们终有一天见面时,亚伯要告诉他精彩的一生
《最后一件外套》下载观后评论:
起初没看懂里面老头的倔强,有点烦他的犟,情节越往后推进,回忆穿插间知道他年轻时的故事,才懂得他所经历的一切不是一言一语就能抹平的,这是属于历史遗留的仇恨,德国于犹太人便如日本于中国人只不过前者正视历史愿意承认曾犯下的滔天罪行,而后者却仍在自欺欺人做些诸如篡改教材的蠢事妄图颠倒历史,对于这些万万不可原谅!
中途有好几个点特别感动,一是老人路上遇到的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为他排忧解难,我想这也是旅行的意义,总能遇到温暖的人感受温暖的瞬间;二是他从一开始的不愿提及"波兰"不愿踏入"德国"的一寸土地到不再抗拒,虽然历史遗留的厌恶与恐惧仍在,但起码解开了心结不会将每一个德国人当成曾经的世敌,有时候学会与某些事物和解是很必要的,不是说必须要原谅而是不一概而论之的憎恨;三自然是最后两位故友的重逢

感觉自己就是喜欢看这种公路旅行的电影,寻找25号底片是,昨天看的菲洛梅娜跑去美国找儿子也是这样的,今天这个是从阿根廷跑去波兰还衣服,我就是喜欢看!!!这些出门旅行的主角总是能让我特别带入,往往在行程进行到10%的时候我特别恐慌,对于未来充满了害怕和恐惧,比如本片老人在酒店钱被偷了的时候;在行程进行到50%的时候,我又充满了信心比如本片到达德国的时候,最后在90%的时候,就是与内心的斗争了而不是旅途本身,比如本片最后在前往裁缝店的路上。到结局的时候,我又不自然地开始思考,本片的女性角色,从酒店的前台到最后医院的护士,甚至是火车上的德国人类学家,是不是都是工具人角色呢,她们的出现,不过是为了推动情节的发展,在特定的换乘地方完成她们的使命后就下线,但是如此探究是否有点过了呢,我不知道。

倔强且一诺千金的裁缝师老头,从阿根廷前往波兰兑现诺言的故事。一向以来,对于公路题材的电影都有莫名的好感,大概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颗向往远方和自由的心,老裁缝出发后就不准备回乡,颇有一种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架势,倘若能见到七十年前的救命恩人,他便了了心愿。见不到,他便打算了结了自己的性命。到达马德里时,他最终下定决心去见一见断绝关系多年的女儿……说了一声对不起,可女儿并不是很待见他,人的一生总是在不停的退出与告别,有时看来比山还重,比水还深的的儿女亲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并不重要了。从马德里到波兰必须经过德国,他却誓死不愿踏入德国的领土,对德国人的仇恨已深入骨髓,回忆70年前,在集中营的惨遇……让他仇视每一个德国人,德国的每一寸土地!

故事温情表演细腻节奏张弛有度
电影开头是一场盛大的舞会所有人都沉浸其中开心地载歌载舞这是全片最快乐的场景。
随着镜头一转一个老头想和孙辈们拍一张看起来自己在享受天伦之乐的照片老头最爱的孙女不愿一起拍照除非老头给她一千块买 iphone 6在老头的妥协中老头如愿拍成了那张"幸福亲密"的照片。儿女们看起来很关心老头实则都是表面。儿女们把老头的房子卖了把家里的东西都据为己有想着把老父亲送进敬老院不顾父亲意愿要对父亲的伤腿进行截肢。老头就这样坐在沙发上看着在自己家忙忙碌碌搬东西的儿女们直到保姆拿出一件尘封的西装老头回忆的匣子被勐然抽开。布尔斯特决定履行一个迟到七十年的承诺他要自己亲自把这件西装从阿根廷送到在波兰的好友兼恩人手中。

二战的片子很多,波兰犹太人的片子也很多。但这部出彩在哪里呢?出彩在路途中,马德里旅馆的前台,他一定执着的叫她señorita,然后他们一起去唱歌,70岁的人生体验一场date,或许也动心。出彩在巴黎前往华沙的火车上,他坚持不想经过德国的土地,却被售票员嘲笑,德国的一名人类学家开始倾听他的故事……后来他晕倒在旅途中,被华沙的护士获救,一路带到了罗兹,那个童年开始的地方,也是噩梦开始的地方。他不是华沙人,但一定要选择在这里死去,至于原因,藏在最后一刻他们看到彼此,瞬间就读懂了对方的眼神,认出是自己思念了几十年的人。他交给他最后一件外套,“是用你给我的最后一件外套我改的”“45码,蓝色”。

和最爱的孙女讨价还价,合照,然后背着家人偷偷去poland(这个都不能提的名字),去见一个他的救命恩人,还一件所谓的外套。或许,这是个和过去和解,重新找想掩藏过去的过去。如果掩藏,代表还不能释怀。直面,才是真的放下。
有风趣诙谐的部分,飞机上老人为了气走那个人自己可以躺着(强制提问),有回忆中的感伤/触动(对妹妹的回忆,老朋友对自己的照顾)......对飞机上小哥的帮助,和酒店老板“小姐姐”在小酒馆轻松氛围中的歌曲幽默,和女儿的和解.....不愿意踏上华沙的土地,德国女孩的帮助,火车上回忆晕倒,护士的护送......就这样慢慢的,仿佛看完一个人的一生,或许这也就是电影的魅力

故事不是很吸引人,一个老得不成样子的古怪老头,想起了,拿件衣服去波兰找曾经救过他的朋友,早干什么去了呢?早点去就没有那么戏剧化的设定了我懂。路上遇到很多好心人,大多为女性,和一个坏人,小偷,偷走了他一万多美元的全部家当,他的骄傲,这个太令我崩溃,老了怎么能没钱,还不是只有去找女儿要,这个要就是毫无尊严和毫无止境。老头顽固得不愿意途径德国,就算途径也不准备踩上德国领土,那个阳光的德国女孩还帮他把衣服铺在地上,让他隔着衣服从火车走到候车的板凳上,矫情过了还不是踩上去了。德国女孩母爱泛滥,亲了怪老头的额头,呸呸呸。
80.4/10 德国女人的三观0.4
倔强的不踏上德国的土地令人动容
隔窗相望那段激起我一身鸡皮疙瘩
时隔七十年的承诺终究兑现了:那件45码,蓝色的最后的外套
ps:
自从知道犹太人的恶行和当前财阀的作为后,再看关于犹太屠杀的片子其实总是隔着一层滤镜,但老爷子的演技是真的好
德国人哪怕是战后出生的人都会去学习那段血腥历史,都会道歉反思。反观小日本,就知道当鸵鸟,删历史,甩锅,垃圾东西,什么时候来一场十二级大地震把日本震沉没就好了(只留下一些动作爱情片的老师就行)
老头很不错,故事很温暖,台词很有趣,很难相信在一部外语片中提到台词很有趣的。不过这中间真的有过程,对于犹太人,很多二战电影都用尽各种手段去展现他们的凄惨,这里也提到了,那如果我不是今天见到犹太人对加沙的所作所为,我真的会很同情他们。但是今天,他们的做法远胜于当日的德国,所以我无论如何没办法对剧中的每一个犹太人表示出同情甚至是好感。但我在知道他是犹太人之前,对这部影片我是有好感的……影片确实不错,但情感上的抵触已经控制了我无法去正常接受它。。6/10
亚伯拉罕这位老爷爷是犹太人,因为腿伤严重,只能截肢,并且子女安排把他送到养老院。开头里他最爱的孙女不要拍合照,老爷爷跟孙女讲条件,孙女要求给她1k美金买iphone6,他不同意,说只能给200美金,两天讨价还价最后800美金成交。老爷爷说孙女功力不够其实他是可以给到1k美金的,孙女调皮的说”iphone6只要600美金,还可以剩余200美金“。然后拍了合照。这段看起来是家庭谈判教育的和谐场景。而拍完合照之后晚上老爷爷拿着一件外套就偷偷熘了……
我要赞扬导演的能力。他成功地塑造了两位主人公的形象,让观众深深地感受到了他们的情感。他的导演手法既真实又感人,让人不禁为他们的命运而动容。
我要赞扬演员们的表演。主演的表现都非常出色,他们成功地塑造了角色的形象,让观众深深地感受到了他们的情感。特别是父亲的扮演者,他的表演非常感人,让人不禁为他的命运而动容。
我要赞扬电影的音乐。音乐为电影增色不少,它成功地营造了电影的氛围,让观众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电影的情感。
相比老人千里献衣,更让人感动的是 一开始那个 飞机上偶遇不耐烦的年轻人 后面态度恶劣但是帮助老人的酒店前台 巴黎遇到的 面对老人恶劣态度仍旧用自己的衣服给老人铺路的德国女人 最后送老人去罗兹的护士 一路上所有人都在付出真诚帮老人圆梦! 然后老人一家子女卖了他的房 分了钱全部都不愿意赡养他 还要送去养老院 那个敲诈老人的孙女 不愿意相认父亲的女儿 简直全员恶人! 有时候子女未必及陌生人的温暖 生再多也没用!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