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高志森
编剧: 杜国威
主演: 谢君豪 / 潘灿良 / 苏玉华 / 梁汉威 / 吴绮莉 / 更多...
类型: 剧情 / 爱情 / 传记
制片国家/地区: 香港
语言: 粤语
上映日期: 1997-05-15(香港)
片长: 110分钟
又名: The Mad Phoenix
IMDb链接: tt0134836
开片是说书人因聚众滋事,被警察(黄霑 饰)带到了警局问话,借说书人之口讲述了粤剧金牌编剧——南海十三郎艺海浮沉的一生。作为粤剧名家江太史公的十三子,江誉镠(谢君豪 饰)自由顽皮,出入名流场所。一次偶然的舞会,他遇到了上海的千金小姐莉莉(吴绮莉 饰),然而双方有缘相逢,无份结亲。后来,他跟随她来到上海,竟落得穷困潦倒。
2年后,回到了广东的家中,他已被学校除名。当时太史公已经年事已高,他便天天去看戏,从不受戏班老板薛老五赏识,到后来成为御用编剧一鸣惊人,人送绰号——南海十三郎。然而,时局动荡,他到了江西写剧本慰劳前线战士,因看不过同行媚俗之作,愤然出手,不欢而散。这时一次车祸,让他与昔日恋人重逢,可惜她已嫁给老外。十三郎郁郁寡欢,后来入寺修行,却在一次代人祈福的对话中,得知了自己家道中落的败局,他疯了……
《南海十三郎》下载观后评论:
本片讲述了一代粤剧剧作家江誉镠传奇而悲剧的一生。张弛有度,曲折动人。看完真是令人嗟叹不已。江誉镠的人生悲剧,既有传统中国文人逢遭改天换地的新时代的大环境因素,也有自己性格的原因。他恃才放旷,又倜傥不羁;文采非凡,却不事逢迎;一片痴心,却遇人不淑。在爱情和事业的双重打击之下,江誉镠一蹶不振,流落街头,整个后半生浑浑噩噩,最后默默死去。这样的形象、经历以及结局,真是令人产生无限共鸣啊。我本人何尝不是这样一个恃才傲物、性情憨直、对艺术坚持原则、对爱情忠贞不渝,并且因为上述原因,而和这个荒诞的、丑陋的、无节操无下限的时代格格不入的旧式读书人呢?本片叙事完全是传统小说笔法,从江家家世开始写起,铺陈有致,内容丰满。其中蕴含了作者深沉的情怀和鲜明的价值观。杜国威剧本满分。谢君豪演技满分。10分。

太棒了!枕膏衔粱的天才,在时代的风云变幻中,在贵族时代的没落中,在传统精神的衰败中,只能黯然神伤。我们的文化里曾经浸润的气质、曾经坚守的风骨都哪里去了呢?真正的天才不只是才智卓绝,更是风骨卓洁。“雪山白凤凰”!“你汉奸,咬死你!……我没疯,疯的是你们,你们全都是疯子……做戏也做人,戏要启示人生一条正确的路。我的戏全都是导人向善,教人有始有终顶天立地。……你编的什么剧本?中国有你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希望?还有什么前途?”——“你不识时务你神经病了!”“天才是永远不会跟世俗妥协的。”——“中国一定强!”中国如何实现一定强?缺失了这份传统,衰颓了人道之精神,如何能强?敢问何为强?——“诛奸谀于既死,发潜德之幽光”!真正的好电影看过后不仅能发人深省、引人深思,还能让你沉情缱绻、不能自已……

开片是说书人因聚众滋事,被警察带到了警局问话,借说书人之口讲述了粤剧金牌编剧——南海十三郎艺海浮沉的一生。作为江太史公的十三子,江誉镠自由顽皮,出入名流场所。一次偶然的舞会,他遇到了上海的千金小姐莉莉,然而双方有缘相逢,无 份结亲。后来,他跟随她来到上海,竟落得穷困潦倒。 2年后,回到了广东的家中,他已被学校除名。当时太史公已经年事已高,他便天天去看戏,从不受戏班老板薛老五赏识,到后来成为御用编剧一鸣惊人,人送绰号——南海十三郎。然而,时局动荡,他到了江西写剧本慰劳前线战士,因看不过同行媚俗之作,愤然出手,不欢而散。这时一次车祸,让他与昔日恋人重逢,可惜她已嫁给老外。十三郎郁郁寡欢,后来入寺修行,却在一次代人祈福的对话中,得知了自己家道中落的败局,他疯了……

绝唱!海上钢琴师的由旁观者叙述主人公的一生的手法;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女主点烟的镜头,伯牙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由十三郎和唐涤生师徒二人初次相遇一唱一和完美展现。比霸王别姬要精彩。绝唱,绝唱。一代天才的辉煌与落幕。天才是不愿向世俗妥协的,以十三郎的一生阐述了世间坚持本心,以赤子之心化为雪山白凤凰的有情操的工作者们。让我不禁想起了窦唯,虽身在世俗,亦超凡于世,做自己认为的真正的音乐。清者自甚,神灵明鉴。最后以一个潦倒的编剧讲述另一个潦倒的编剧为十三郎故事的结束,说书人看尽人间百态,世态炎凉。真的难以想象,如此具有开创性的电影,是90年代便在中国香港拍摄出来了。再看如今的电影,如郑钧所言歌坛那都是屎,影坛又何尝能再出来与之相媲美的电影?

在腾讯视频上按高分免费看的。挺有古典粤式韵味的。男主人公南海十三郞是个痴人,无论是对编剧事业还是对喜欢的女孩。不知道是不是看到的一些弹幕留言,电影还让人联想到周星驰、张国荣……还有2013年的大陆电影《百鸟朝凤》中的唢呐的过时与新式PK的桥段是不是借用了这个电影,桥段一样。让我感动的地方是乞丐样的十三郞在香港与五郞及他的徒弟想见的时候。在最落魄的时候,与你喜欢的人相见,多么难为情啊……一开始你什么都拥有,最后你什么都失去,王阳明悟透了道,道在心中,十三郞呢?电影最后说书的编剧在街上遇到了一个外貌与十三郞非常像的人,那人戴着眼镜,与轻轻时候的十三郞很像,看起来也是一个痴人……街上乞丐很多,一个一个的,都有着自己的故事的吧……

好长时间没看电影了,这是第一部看完的电影。腾讯上随便找着看,港片评分第一,《南海十三郎》,片如其名,讲述了南海十三郎的传奇一生,太多波折与坎坷,本是太史公公子,却痴心错付了她、重逢知音逝世、和尚庙里惊闻父亲逝世、痴傻半生,落得个冻死街头的悲惨结局,可悲可叹。“心聲淚影女兒香,燕歸何處覓殘塘,紅銷夜盜寒江雪,癡人正是十三郎”,他本是个天才,恃才傲物,却做了四十年的疯子,也正应了说书人的那句话,天才只有两种下场,一是早死,二是变成疯子。97年的老片子,却讽刺了现世,导演比编剧大、为迎合观众胡编乱造以及“我左脚鞋子被英国人拿走右脚鞋子被日本人拿走”,结尾“与全港编剧共勉”,一个潦倒编剧讲述了另一个潦倒编剧的故事。

是活得太通透又重情的人 才情满满却一片痴心 又傲骨不屈不得妥协和变通 便只能薄命 你说他是真疯是装疯还是疯癫得太正常 其实他看得好透 他有什么不明白呢 可或许他从不想看得这么清楚的。唐涤生和十三郎的重逢太令人动容,薛老五也是有情有义的人。谢君豪演得太好了。再想起哥哥的十二少,同样浮尘一生逃不过晚景悲凉。“旧梦不须记,逝去种种昨日经已死。” 真是好片。戏也好听。想起小时候外公看电视总爱看戏曲频道,那时候怎么也无法欣赏,还总嫌外公听戏唱戏吵。活到二十好几反倒是开始反复翻看着听着,虽然可能还是不能够说真的听懂,却也百听不厌。也许年纪越大会越识得传统文化艺术的美,也是好事。
不是一般的好看!是太好看了!大概从最开始他的报警,“我左边的鞋子被日本人偷了,右边的鞋子被英国人偷了,他们偷走了中国人的鞋子,让我们无路可走。”我就知道电影不负盛名。它也不煽情,可是当落魄的他重遇莉莉从火车上跳出去;当晚年的薛老五说他写的戏是真的好;当唐先生千辛万苦找到他,他甚至也想改变心如死灰的自己然而却意外发生;当以前那个小孩子成长为一个落魄编剧讲诉另一个编剧的时候,不知不觉泪水开了闸一般。情深不寿,慧极必伤。文人傲骨,宁折不屈。最后他当兵时候的经历,戏剧和露大腿的艳俗舞蹈PK对比如今已然愈演愈烈,或者说,算了不说了。
年代久远的不是很高清的两小时,开头和结局各击中我一次。“一个落寞编剧在讲另一个落寞编剧的故事”由香港编剧导演献给全香港编剧,嵌套式的结尾。痴人十三郎是个天才。天才看没看清,疯没疯?左脚的鞋被英国人偷走,右脚的鞋被日本人偷走,我就无路可走。香港的时代背影,荣光谢幕,繁华阴暗,一体两生的历史,痴人是个傲人。我们是锦袍上的一枚袖扣,怎么描边的精致,怎么熠熠的发光也随时都能被薅下来,时代是锦袍,社会是锦袍,阶级是锦袍,男人是锦袍,我们自己也是锦袍,早晚都是。
每每看海报,总觉得这电影指不定又是哪家豪门贵公子的风流韵事,就一直拖着没看。谁料想其实是“一个潦倒编剧在讲另一个潦倒编剧的故事。”即便看的是个高糊版本,却也难掩这是一部用心用情的佳作。尤其是一些看似戏谑却不失犀利的台词,拿到今天看也是极具讽刺意味的,还有粤剧唱词的精湛编排,尤见得彼时编剧们的才华。红绡夜盗寒江雪,痴人正是十三郎。纵一生潦倒,终未失傲骨。尤其是结尾,看得人心潮起伏,催人泪下,谁知道满街的乞丐里,又有多少只是不愿与世俗同流的英才呢?
在电影院以泪洗面,有几次甚至想要痛哭。看到大家的影评自己没有能力成为天才,但是也没有勇气吧。那一身的傲骨,清高何尝又不是之前那些诗人文人。想起了魔岩三杰。我们该庆幸在这个时代依旧有痴人。记得师傅和徒弟见面,徒弟说师傅我知道你现在正是你想要的样子,自由和快乐。或许是吧亦或许不是。那背后的代价和酸楚谁人能知。其实,做人不用看得太清,就这么稀里糊涂的在名利场上过一辈子,亦是一种活法。也是现在几乎所有人的选择吧,毕竟它是代价最小,最顺应时代的轻松的活法
“你跟南海十三郎是什么关系呀?”“没什么关系,一个潦倒编剧在讲另一个潦倒编剧的故事。”——“献给全港编剧共勉”“做戏也做人,戏要启示人生一条正确的路。”(认同前半句,后半句是十三郎。)“学我者生像我者死”“千万别以为自己是天才,因为真正的天才只有两种结局。一是早死,就像唐涤生那样。二是疯了,悲剧收场。因为天才是永远不会跟世俗妥协的”“我对你一件倾心”“你真傻呀”“不是傻,是痴,痴心一片。留下来培养一下感情好不好”嗨呀,痴人正是十三郎。
看到后半段十三与唐涤生重逢爆哭,成名后的唐涤生终于再遇到十三,只是此时的他已经穷困潦倒,那段对唱,唐涤生没有直接回见他,而是藏起来叫十三补齐词句,更是印证了他们的师徒关系更像伯牙知音,最终还有人懂大概也会觉得此生足矣。年轻的唐涤生一身朝气和十三讨文章有价,世事皆为过眼云烟,但是唯有文章过了几十年后仍然有人记住并为之感慨或怎样。大概这也是给编剧的话。编剧编剧,不应该只为了迎合大众口味降低水准只做靡靡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