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我想结束这一切 查理·考夫曼
剧本改编自伊恩·里德同名小说,小说审视了心灵的脆弱和孤独的极限。杰克原本带女友回家见父母,女友一路却在想着“结束这一切”,在杰克改变原定路线后,一切都朝着失控方
剧本改编自伊恩·里德同名小说,小说审视了心灵的脆弱和孤独的极限。杰克原本带女友回家见父母,女友一路却在想着“结束这一切”,在杰克改变原定路线后,一切都朝着失控方向发展。
《我想结束这一切》下载观后评论: 两个小时通篇对话(扯淡) 神奇的是竟然没有感到无趣 诺兰应该好好学学如何将单一对话场景拍的有灵性 而非只是信条中乏味的正反打 镜头拍摄的角度不断变化 应和着封闭空间内(车/房子)的人物关系和角色状态 多次用门框等分割空间以孤立角色 乏味的单一场景因镜头调度增色不少 结尾音乐剧式的呈现也充满梦幻感 理应是如爵士春秋结尾那般画龙点睛的造梦一笔 但可惜我全程懵逼 层数不够 这才符合诺兰信条中所说的“不要去理解它 去感受”的那类片 这种氛围和感受的建立是cinematic的 而非诺兰理科生式的思维游戏 对于这部片 这也是作为观众尽管看不懂 但依然愿意将其看完 并享受其中的原因
"The sun goes up and down like a tired whore. The weather immobile like a broken limb while you just keep getting older. Nothing moves, But the shifting tides of salt in your body." 是对最近生活对完美注解。片中对亲情,恋情,老去所透露出的惶恐焦虑不安无比精准。我们与自己谈论哲学,谈论电影,谈论诗歌,到头来也只有自己对着自己鼓掌喝彩,内里却是如被蛆虫啃噬般透着腐烂的气味。谁不想结束这一切。
阴郁到极致的一部电影,每一个角色都在沮丧与痛苦里徘徊,阴沉的天空,凛冽的寒风,狂暴的冰雪,汽车前行在无尽的风雪中,仅有的光亮来自于陌生的冰淇淋店,车内敷衍的对白,彼此间难以抚平的尴尬,以及无休止的克制,这种混乱且矛盾的心里状况贯穿全片,你可以把所有角色比做独立的个体,也可以把他们类比成人性的某一种负面情绪,当各种不同的负面情绪纠缠到一起时,雪变得更大了,天变得更暗了,世界的一切仿佛都变得冰冷,只剩下那个老泪纵横老人的泪水,仍散发着温热,与被“世俗蛆虫”啃食的家猪灵魂,一同奔向天堂的彼岸。
痛苦没有尽头也无任何意义,可为什么不选择脱离这具残破不堪的肉体呢?可能是上天的安排吧,可能黑暗中总会有他妈的一线光明吧,总有人能看到我的好吧。可现实是,我会一辈子呆在臭气熏天的烂地方无所事事,在无尽的幻想中度过肮脏的一生,成为那头满身是蛆的猪,被大雪掩埋,好像从未存在
晦涩难懂,诡谲迷人。能猜到整体的结构,但是内在表达实在是有些生涩。依靠影评按图索骥,底色尽是道不尽的荒凉啊。“一位独身而病弱的老清洁工杰克,在脑海中构建出了一个理想化的幻想世界,在那里,他有一个实现了他所有愿望的完美女朋友,而他那孤单的自我,也被她看见、被聆听。”
9/10几乎可以预定我的年度最佳了,艺术性上给予了我无限的惊喜,一部几乎纯文本推动的电影,孤独,焦虑,疑惑,恐惧,一切你能想到的感受都被考夫曼烹饪成了佳肴。摄影也极佳,甚至用打光和色彩暗示转变。一切关乎时间,关乎记忆,到最后我只想说,不要试图去理解它,去感受它。
很喜欢,但又觉得有种大男子主义的骄傲和自恋,一个男性神话的幻想曲。虽偶有女性身份的反思和女主身份的思考,但感受起来有点tokenism,类似“我都这样progressive了,你还怎么好意思说我?”
开头长达20分钟的车内戏,标准画幅的选择,由此得天独厚的人物特写,对话时的镜头选择,一切都构建起来这样孤独且自说自话的氛围,太惊人了。后面的一切更是应接不暇,是需要好好再看一遍的电影。
年龄 性别 归属感 自我怀疑 强迫症 两性关系 死亡年轻的自己最终会被年迈的自己给杀死 变得迟钝 麻木 不配被爱 童年时在幻想中感到恐惧的地下室 查理考夫曼的电影真的好难懂
似懂非懂,女主大段大段的monologue和在车里的两场dialogue我都好喜欢!非常强的话剧感!电影里喷涌而出的neuroticism最对我胃口!!
人老了以后记忆就是追溯时间的武器,当我们开始回首往事,那些因虚度年华的悔恨因碌碌无为的羞耻因错失爱情的哀怨因才华埋没的懊恼会变成最可怕的缝合怪。
手法并不新鲜,气质上有点像去媚俗的田纳西威廉斯+《长夜日行》时期的奥尼尔,但格局比那两位更大点?最后一场戏观众的老年妆效好评,超漂亮
《我想结束这一切》是由查理·考夫曼执导,托妮·科莱特、杰西·巴克利等人主演的电影。该片改编自加拿大作家伊恩·里德的同名小说。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