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高畑勋
编剧: 高畑勋 / 野坂昭如
主演: 辰己努 / 白石绫乃 / 志乃原良子 / 山口朱美 / 端田宏三
类型: 剧情 / 动画 /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
语言: 日语
上映日期: 1988-04-16(日本)
片长: 89 分钟
又名: 再见萤火虫(港) / 萤火挽歌 / 火帘之墓 / Hotaru no haka / Tombstone for Fireflies / Grave of the Fireflies / Tomb of the Fireflies
IMDb链接: tt0095327
美日战争爆发,14岁的清太带着年幼的妹妹到处逃命,当他们到达防空洞的时候,母亲已身受重伤,没过多久便不久人世。两兄妹自此过着相依为命的日子。他们只好投靠了母亲的姐妹,纵使他们把家里所有的家当都送给了阿姨,但当食物吃完,他们就越感到了寄人篱下的感觉,清太决定带着妹妹离开独自生活。火灾硝烟中的生活并不好过,清太为了妹妹四处偷取食物,但妹妹还是严重营养不良……
《再见萤火虫/萤火虫之墓》下载观后评论:
这部动画一直是小时候宫崎骏动画DVD里面的一个故事,但是所有人都说悲伤,不适合小孩子看,就耽搁了一直没看。 一直再想怎样的结局更好呢,留在姨妈家寄人篱下遭受责骂,还是早早离开,一开始就独立生活。我纠结了很久,也明白清太的每次抉择,他才14岁,有太多的无所适从和茫然。他还没来得及好好适应战争的残酷,在那个分岔路口,他做了他所能做的最好安排。 清太和节子生来就富裕美满,其实没吃过苦,不知道生活的艰难,姨妈的嫌弃和啰嗦都显得刻薄。两个孩子要在战争中生存太过艰难,父母又相继去世,一家四口都下去团圆是比较仁慈的结局。 我无法哭泣,悲哀的是时代,是战争,个人命运反而没那么沉重。他们自由选择,不为活着而活着,是彩色的灵魂,这样沉寂也不枉人间走一遭。

晚饭后搜索电影,以为是宫崎骏拍的,一路看下来,并不觉得很好。首先同意,在战争中平民百姓真的非常可怜。故事中男女主角既要躲避空袭还要填饱肚子,清太的爸爸妈妈都去世了,他带着小妹妹节子投奔姨妈,开始了可悲的生活。但是他们最初是海军军官的子女,养尊处优,即便寄人篱下,仍然毫无作为,没有付出劳动。清太无法忍受姨妈的刁难后带领妹妹搬到防空洞,接下来开始了偷农作物,偷别人家的东西来维持生活,妹妹因为营养不良“再也没有睁开眼”。回忆起萤火虫都有小小的坟墓,哥哥为节子火化后放在妹妹爱吃的水果糖罐中,不久之后,哥哥也在饥饿中死去。他们的一生,没有坟墓,也不被记住。心情很压抑,战争着实可怕,深深的恐惧笼罩在心头。虽然日本不值得同情,但战胜中死去的平民真的非常可怜。最后看豆瓣发现不是宫崎骏导演的,释然。

通过对诸多作品的阅读,个人自认对那段时期的日本有一定的了解,即使考虑到这一点,由于对男主角的行事逻辑实在难以认同,我仍会给这部电影打出不及格的分数。纵然它有着沉重的主题、上乘的配乐与引人共情的描写。微不足道的尊严和活下去,哪个更重要?千千万孤儿,谁都找不到工作?阿姨的话固然难听,她固然嫌二位麻烦,但她所言句句在理,寄人篱下固然不好受,但搬出去后卫生情况如何保障?仅举一例。好,可以以年龄小为借口,但其实也不算小,那么多同龄人拼命挣钱养家,而你却做着偷鸡摸狗的行当?反正你也是出去觅食,拼了命找一份工作有那么难?大家都是人,能理解你们的处境。既然没有尽全力活下去,那么命运的制裁也不会迟来了。当然可以说这部电影起到了良好的警示作用,但我更欣赏相近时期上映的《魔女宅急便》的女主角。

不是,我不太知道我应该被这部电影的什么感动呢?一开始,两个孩子因为战争父母双亡,只好流落在远亲家里,这个是挺不容易的,但是在战时肯定有比他们惨的,完全无依无靠的人,然后亲戚自己家里也不富裕,在照顾他们的时候占了一点他们的便宜,让他们觉得寄人篱下了,这也无可厚非。毕竟自己家里已经有2个大孩子了,一下子照顾四个,谁扛得住,发发牢骚也很正常。然后哥哥不愿意学习不愿意工作不愿意做家务,阿姨说了几句还不高兴,想要和阿姨反着来,硬是最后独立出去,还霸占着自己的防空洞?然后每天偷鸡摸狗旁门左道又累又苦温饱都做不到,最后还活活因为没有营养把自己妹妹饿死了,这个难道还能怪别人吗?明明在阿姨家好好工作做家务就能好一点的事不是吗?所以有什么好为他们感动的呢,明明都是自己选择的啊

全片只有妹妹说母亲在坟墓里时稍稍有点感触,其他倒没多大感觉。兄妹两的悲惨对于上世纪中国人民的悲惨来说,引发不了我的同情。 生存和快乐到底哪个更重要,没有答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只是如果我是哥哥,我会选择继续寄人篱下直到自己能养活自己和妹妹,只要活得久快乐总会有…… 更何况我觉得阿姨也没有虐待他们吧,哥哥明明可以正当的干点啥,可是全片除了护着妹妹(还护死掉了),啥有效的事儿都没干…… 多看了几眼相关,为什么会把这片子和宫崎骏挂钩,我宫老爷子才不会有这样情节的电影,哼~~

对“反战败”多于“反战”的电影真的无感,再加上主角就是什么都不懂的小鬼 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不干活的军国主义小鬼更是加倍无感,不管怎么说14岁在那个年代崛起的也太多了,又不是现代还吃未成年保护。再想起侵略国战败后卖惨,但与此同时被侵略国却发生了多少十倍的苦难,就更加冷漠,连最后他妹死后的煽情都面无表情。如果导演想要借这些角色的死讽刺军国主义的愚昧和衰落,那还凑合吧。不过结尾的现代都市想起当时痛打日本的美国,被战后经济崛起的日本各种抢夺工作岗位大量失业,太草了,有嘲讽味道
對小孩的觀察很細膩。小孩獨自玩耍時,很吵!所謂無聊的花樣也可以一直玩不停,很童心天真也很煩人,導演將這種觀察做了細膩如實的呈現。片中刻薄嘴臉者的描寫也超讚的,很如實。男主角是個暖男,但暖到太娘,時時刻刻對妹妹好脾氣,這就有點失真了。他妹子的死,他責任挺大的。本片值得看,可以給四顆星或五顆星,我故意只給三顆。至於意識形態上,或許就這片也可以討論一番,但它做成橫看成嶺側成峰,怎麼說都成,可說討好各方面,也可說它不得已只能這樣做?這樣做更有彈性、涵蓋性?
史上最虚伪反战片我的天...... 在表现平民的迷茫和无辜时,导演居然没有显露出一丝丝犹豫,也没有丝毫追问。说白了,反的是美军轰炸日本,而不是反日本侵略别人。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导演都可以以纯粹的受害者角度去展示二战的戕害,但日本导演和德国导演不可以(当然,德国好像也没有一部从这种角度拍并且影响特别大的电影)。兄妹俩当然是受害者,尤其是小妹妹,但此受害者非彼受害者,我从未见过如此不问缘由,只卖苦难,为自己抱屈的反战电影,这还反思个屁啊。
深刻的现实主义,制作精致,在批判军国主义和虚幻的荣誉感这一点做得非常好,然而主角本身是不该被批判的,无论是他对战争的认识,或是他如何带着妹妹尽可能有尊严地活下去,一群没经历过当时日本大环境的人也没资格在这里事后诸葛亮。大部分人也许只能看到最浅层的惨,日本人肯定会非常理解这位少年在当时的心态和做的每一个决定,最low的是部分so-called战胜国人民,他们连要是没有日本侵华今天会没了什么都不了解。
反战片 却在宣泄日本作为战败国受到的痛苦 相比之下宫崎骏几部反战电影高明许多。抛开“法西斯强调自己是受害一方”不说 战争时期14岁的孩子 在好心村民提醒下 仍不务农不打零工换食物 只懂赌气离家偷盗玩乐 有钱不取 把妹妹养死 真没什么好哭的。也许导演是为了突显男主出身优渥好吃懒做 妄图吃战争红利 以此讽刺军国主义。到底我不怜悯他们 如果祖辈没有熬赢这场仗 我们根本没机会“可怜”别人
二战时期,居民生活苦难。以海军家庭为主人公展开。母亲走了,父亲杳无音讯。以兄妹展开故事。开头倒叙讲述兄妹都死了。哥哥带着妹妹投靠亲戚,亲戚比较势利吃的给的比较扣,态度也不好。哥哥不会合理利用钱,也不愿听从婶婶的建议去小组干活挣粮食,还意气用事搬去防空洞住,最后偷东西也食不果腹被人殴打。最后造成妹妹营养不良,哥哥才想到用钱去买食物,也不知道西瓜喂完妹妹再去烧饭,最后饭也浪费了。
没有一点同情,给你玛什么招魂洗地呢??我杀了对面全家结果失手把手磕破了天哪我真的是太可怜了,我的手多么无辜啊,我十八年前就是用我的手捡了一片废纸它可真的是劳苦功高结果竟然如此下场真是可怜啊。无论做了多么卑劣的事情,只要拿出小孩妇女卖一副可怜的样子就能博得广泛的同情跟理解,仿佛他们才是受害者一样,无论什么东西都可以玩这种下作的把戏,真的恶心
李梅火攻东京战争的收益与代价粮食安全大于天虽然,不是很清楚但这妥妥的王子落难记什么都没有穿衣住行都是别人帮忙可能有点社会达尔文了吧一开始拿衣服交换没了就偷就抢希望别人觉得你可怜给你这种想法怎么说呢我觉得不好这种价值观不对也不好虽然很解气但是帮助应该是相互的啊感觉是可以要战争但是不要战败当然可能是我理解失误毕竟在虚拟中寻找现实是很愚蠢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