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代的上海,在同一间工厂做工的世钧(黎明)和曼桢(吴倩莲)成为恋人。曼桢早年丧父,姐姐曼璐(梅艳芳)为了养活一家老小,心痛离别恋人去当舞女赚钱,最终嫁给了有妇之夫祝鸿才(葛优)。
世钧收到告急家书回到南京,方知家人召回只为让其成亲。因为性格上的软弱,也因久等不来曼桢的书信,世钧最终迎娶了他并不喜欢的门当户对的翠芝(吴辰君)。上海这边,不能生育的曼璐为保全自已的地位,设计令曼桢怀上了祝鸿才的孩子,葬送了曼桢与世钧的爱情。曼璐死后,曼桢为了孩子委身祝鸿才。两个有缘无分的人就这样错过情缘。
第34届台北金马影展金马奖 最佳美术设计(提名)余家安 / 黄仁逵
第17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提名)吴倩莲
第10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最佳影片(提名)许鞍华
《半生缘》下载观后评论:
总觉得拍得太赶,但看了看林心如那个版本的几十多集又望而却步。相比之下,还是欠一些好,毕竟过犹不及。吴倩莲比我想象的顾曼桢活泼一些、不拘小节一些。开篇他们吃饭的时候,吴倩莲甩筷子的镜头让我略微吃惊,总觉得书里的顾曼桢要更文气稳重一些的。她和黎明躲在一起吃桃酥的动作,我总觉得有些不讲究。不过书看得太久了也有些忘了。只觉得朱翠芝很漂亮,越看越漂亮,和黎明一起坐在黄包车里的时候,脸居然比黎明小上那么多。葛优也比想象中的祝鸿才斯文了许多。沈世钧太过软弱了,看到曼桢和另一个男人在一起的时候,下意识居然是逃跑。假如顾曼桢再柔弱一些,他们俩的结局大约只会更遗憾。两个人确定关系前,一起走去补课的地方,依依不舍决定再走一圈,最后慢慢松开手,一步三回头。这个镜头让人心动。看完了这个又看了马思纯的,觉得辣眼睛

以前先看的电影,后来读小说眼前就是演员的样子。王志文印象很深。这次看发现完全不记得是黄磊演的叔惠。重读小说自己脑补的叔惠不是这个大眼圆脸楞头的样子,而是有点瘦削多话但心沉的形象。重读没读完,因为实在太恐怖,两个家庭母亲,不忍指责,却又可恶,真实逼近得令人窒息。张爱玲笔下角色的对话是很好的台词,总是话中有话,自带人物小传的。修复的这版,肤色都黄绿了,和印象中暖棕色很不一样。梅艳芳的国语配音太差,我总会跳戏到齐宣王。些细节很好,如王志文学生时磨破的衣领,调度有趣,妈妈婆婆聊女儿恋情,男主忽然闯来,镜头一甩才发现弟弟也在。结构头重脚轻。二人好感的恋情铺陈了很久,后半浪奔浪流地赶着收尾。张爱玲小说情节很通俗剧,但细节能出来反通俗的效果,电影没出来。吴倩莲之前印象中也不一样,前面非常现代

虽然是很经典的小说,这部电影的演员阵容也是现在看来非常强大,但整部剧的评价,真的至少我感觉一般般,也是因为时间的限制,相比小说而言做不到那么细致的刻画人物。但剧中的吴倩莲的曼桢最多就是温柔的一个女人,看不出来她的独立人格,书中的曼桢是对事沉着且多一份宽容,不争、不抢有一种闲适感。黎明的演技也一般般吧,演沈世钧有点刻意,个人觉得演的最好的是黄磊,实力演技派。中间没有描写曼桢在顾家饿到面瘦肌黄、面目全非,没有她向金芳哭诉的病房一幕,加上结尾的处理不理想,当她跟世钧再见面的时候,戏中表现的到没有感情上的激动,只有动作上紧握不放而已,吴倩莲诉说被监禁的故事,也不够委屈悲哀。世钧的反应也平平,总之感觉有点糟蹋了重逢这一幕。

3.5。吴倩莲演的是“吴倩莲版曼桢”,惊异的同时眼前一亮,俗世的温婉气没了,但灵动和倔强更多一分。梅艳芳的曼璐,黎明的世钧,葛优的祝鸿才,活脱脱就是从书里走出来的。曼桢被迫委身祝鸿才之后,剧情意外赶起来了,冲淡了原作里最压抑致郁的部分。到最后的三场诀别又难受起来,曼桢自以为和姐姐不同,其实也不过走的一条路,在她后面而已,说起从前的遭遇,仿佛局外人。木讷懦弱的世钧半生都在和时间挣扎,这回要做彻底的永别,清清楚楚,跟死了的一样。叔惠再见翠芝,被她揶揄再娶的太太一定年轻漂亮又有钱,他闭眼贴近她周围的空气说“我都是被你害的”。偏爱最后无声的镜头,十四年前的冬夜,世钧打着手电筒给曼桢找遗落的红手套,戛然而止。

1. 表演大于故事大于人物,感觉明星的噪音过大,比如主角似乎时刻都在高光之下,人物内心的丰富性被削弱。整个故事被抽空了历史,虽然背景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因此服装布景都带有一种戏院道具的虚假。2.注意了一下李屏宾的摄影,果然是以运动镜头为主。最出彩的地方大概是世钧在窗外离开的镜头,两人的人生从此走向相反的方向。3. 上映于1997,而且是两岸三地的合拍片,好奇两岸三地合作的电影放在一起看会有什么发现吗?以这部来看,好像是基本上基于商业大片资本为王的大众路线。另外婚礼的场景突然让我发现,很多华语片拍摄婚礼都带有一种讽刺的意味,把这些婚礼场景放在一起讨论应该也挺有趣的吧

跟原著有些出入,但也是時常等原因造成的,《許鞍華說許鞍華》這本書中有介紹。選角大部分都很好,Leon、梅姐、葛優、王志文都很貼合,黃磊也還好,但是翠芝和曼楨我認為不太好,尤其是吳倩蓮,我覺得她演的曼楨有點傻氣……兩個老人和曼璐曼楨兩姊妹都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曼楨竟然還可以和強姦犯一個桌子吃飯,沒答應世鈞求婚的時候也不和家人說清楚,明知道自己媽是這個德性…兩個老太婆真的造孽,曼璐曼楨兩個人的悲劇都和她們脫不了關係,加上世鈞性子又訥,這半輩子,真的就完了。不曉得為啥Ann會選吳辰君演翠芝,繆騫人倒不錯,王志文年輕時還蠻帥
半部好戏,能看的只有少许细节。简单抽出曼璐去找王老板打麻将一场,跟《海上花》或者《色,戒》横向比较一下,差距十分明显。整体调色、打光、布景都太糟糕、太令人出戏,完全是靠张爱玲的基本盘在撑,但又为了赶进度,把故事讲得支离破碎,用两位主演的内心独白去补情绪,实在有够笨拙。梅艳芳完全用力过猛,角色身上的人味淡了,多的是做戏的痕迹,不知道许鞍华是怎么调教的。黎明也不吃演技,本身个人气质就憨直,再直接把前一年《甜蜜蜜》的状态原封不动地搬来。张爱玲是深入了爱情的,而这部电影只是努力的“仿作”。总而言之,非常担忧《第一炉香》。
张爱玲的脚本真残忍,黎明演的沈世钧真是让人窝火。结尾的时候曼桢说,“我想每个人到老总会有两三件事情是可以拿出来讲的,如果我跟世钧真的结了婚,生几个孩子,那一定不会是个故事了。爱一个人跟恨一个人一辈子是同样困难的。”错过了十几年之后他们重逢,曼桢第一句问,你好吗,他说你好吗,我只希望你好。我想因为一封信因为时机而错过一世的恋人不仅过去很多,到现在也有。曼桢说,世钧,我们回不去了。镜头切换到那个深冬寒夜世钧返回小树林为她找红手套。还是打动我的
二刷。记得当时年纪小,好像书只到曼桢被囚就结束了,没有后来重逢的桥段。看书的时候可真恨透了曼璐,平白无故毁了妹妹的人生,但梅姑诠释的别有一番气质。看书那年还很小,却清楚记得这里面的男性都挺让人郁闷的。祝鸿才:小人得势 嘴脸肮脏 玷污妻妹沈世钧:唯唯诺诺 缺乏担当 胆小怕事许叔惠:纨绔子弟 好玩成性 因爱逃离…沈世钧身上有《飘》里卫斯理的影子,反正就是不喜欢的男人的样子。但如曼桢所说,顺顺当当,就不像个故事了。
最惨的就是曼桢 真的太惨了明明都是一个工厂的同事 结果世钧和叔惠一个家庭美满 一个在国外留洋 曼桢被姐夫睡了生了崽又得帮死去的姐姐带小孩 真是时代悲剧 她姐从小出来做事为了养家 女孩子就是用来牺牲的 曼桢又用身体还了她姐的恩情 人家两个男生家底厚实 愿意为人家花钱 去工厂上班只是为了好玩的 做不下去就回家继承家业好了 只有曼桢是拼命做事情的 结果还那么惨
遇见相爱的人就勇敢爱吧,抛开那些世俗的偏见,破除百般阻扰,爱就要在一起。这是悲剧,他人的挑拨离间直接导致了爱情的破灭,有缘却无分,十年后再回首,一切都成了“回不去”的往事,只剩无尽的叹息。张爱玲的骨子是悲观的,先看电影,再看原著,比较影像和文字两种艺术媒介对故事的叙述,想必是一件乐事。故事场景和人物服侍都得到了很好的还原,对白用上海话就更加出色了。
1.曼桢和曼璐都是可怜人。妈妈和奶奶的冷漠也加剧了曼璐和曼桢的矛盾,一步步将姐妹俩推进深渊。2.最后一幕,原以为他听到曼桢的倾诉会很震惊,没想到却是出乎我意料的平静。这部剧其实和现实生活很贴近,世钧的做法才是符合大部分男人考量后的处理方式。3.世钧和翠芝都不是和自己爱的人结婚。爱的人是心头的朱砂痣,但他们更清楚自己应该和什么样的人结为夫妻。
张爱玲小说改编的或许这世界就是这么奇怪有些人只有半生的缘分这部电影看的实在太压抑了世钧和曼桢曲折的爱情故事后面又会怎么发展呢每个人可以有自己对结局的想象乐观可以是不顾一切 重新相爱悲观可以是面对现实 此生错过PS:后来看了别人评论,才发现,电影在开头两分钟其实已经暗示:一切都回不去了。抛开电影,没想到二姐竟然是梅艳芳演的,男二竟然是黄磊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