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苏格拉底 Alexandre Moratto
母亲突然去世后,现年15岁的苏格拉底( )生活在圣保罗( ã )沿海边缘,必须在独自度过难关的同时生存下来。第34届美国独立精神奖最佳男
母亲突然去世后,现年15岁的苏格拉底(Socrates)生活在圣保罗(SãoPaulo)沿海边缘,必须在独自度过难关的同时生存下来。
第34届美国独立精神奖最佳男主角(提名)克里斯蒂安·马尔赫罗斯
第34届美国独立精神奖约翰·卡萨维茨奖(提名)
第34届美国独立精神奖值得关注新人奖亚历克斯·莫拉托
《苏格拉底》下载观后评论: 手持镜头拍摄是一种极其挑战观感的拍摄手法,大量跳跃、奔跑的戏份,通过手持镜头的运用,倒是能体现出几分电影角色的感同身受,但是摇摆不定的电影构图,可能让观众产生晕眩的不适感。这部电影应该就是手持镜头的集大成,有些地方处理的很好,有些地方看得我可能比电影主角都要累。与其说是一部同性题材的影片,倒不如说是一个面对生活穷途末路的少年身心的无力感,挎着两个背包一直在寻找,找工作,找食物,找住处……贫穷和饥饿可以让人放下尊严,你无助的企望着这个世界,但世界却注意不到你的存在,否极泰来更像是一种美好的幻想,心存希望,却永远落空。
对于15岁的少年来说,生活过于艰难。母亲的突然离世让他的世界沦陷了,没有收入,没有工作,没有钱,没有希望。尽管他一再挣扎,努力找寻工作,但是经历了感情的抓马,现实的无情之后,结果只是证明,活着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情。而一个15岁的少年,无法合法工作,没有落脚之地,没有亲朋好友的相助,他的未来,究竟在哪里?看过关于同志少年的纪录片,当他们出柜后,被家庭拒绝,流落街头,便是艰苦生活的开始。无法想象这样的绝望会持续多久,无法体会这样的孤苦无依对一个少年是怎样的考验,总之,希望这样的事情越来越少吧。
奇妙的是今天看过的另一部LGBT End of the Century(2019),我在这两部作品中有共同的疑惑,为什么他们会通过眼神交流就确定对方的属性…..片中获得他人些许的同情事实上,也是当今社会对于LGBT群体标榜公平的伪善的同情心的客观反映;对于更底层的少数群体来说,社会的不公和歧视会更加放大,甚至亲情也会被切断,没有任何的依靠的残酷现实便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对于巴西电影来说,这种感觉就像是戳破中央车站的善意谎言掉进了上帝之城的没有未来希望中;
我始终认为(男)同性群体一直活在现实的表面,要光鲜亮丽,高度要求自我和他人,因为始终要逃避难堪的真实。而真实恰巧又让人无所遁形。电影中一切都是写实的,真实到令人发指:毫不美型的男主,残缺的爱情,性向矫正。最后一丝希望来自最后一幕——当他抱着母亲的骨灰背对镜头向大海走去的时候,何尝不是在和生活斗争呢。我们也只能假借湿漉的镜头来窥探生命的裂隙。假如这是一个真实存在的角色,我希望,迄今之后的人生,能稍微顺遂一丁点他的心意。
镜头语言很好,男主演技在线,完成度比较高的命题作文了,还真什么梗都有,可惜还是少了点创意我感觉。男主太惨了,惨得甚至有故意卖惨的嫌疑,一来就丧母,而且才15岁,无依无靠,吃饭睡觉都成问题,打工没人要,找了个小男友,结果最后发现小男友都有孩子了。男主坚决不跟渣男爹,想死又没有勇气,捧着骨灰绝望地面朝大海。但没有春暖花开。
不只是性取向问题,也和Socrates的关系不大,这只是关于一个名叫苏格拉底的巴西男孩,拥有恋母情结和同性恋身份,和他在面对母亲去世后的生活现状。困兽之斗,挣扎前行,因为年轻,所以不愿妥协,因为失去,所以无惧无畏,跟着他的步伐,我们也仿佛被浪潮拍打过,才能更加坚定活下去的感觉。男友很帅,镜头也可以更大胆点。
妈妈死了,未成年的苏格拉底找不到工作,被房东赶了出来,父亲又嫌弃他是g又被赶出来,与他发生性关系的梅孔有老婆有孩子,孤独的苏格拉底一个人游荡在巴西的某贫民窟……来到海边,望着大海的他……当苏格拉底翻开垃圾桶捡吃被扔掉的饭菜时……被各种边缘的苏格拉底带着母亲的骨灰盒朝向大海,撒下了母亲的骨灰……
“Supported by UNICEF and conceived together with disadvantaged youth from the São Paulo region”确实有点纪录片的意思哦……和国内电影截然相反的不解决的结尾,也许会让人在以后想起,也许是南美风格?
个人觉得自己还是心比较软的,但遇到这种变故之后一味消极不得上进打少年真的没有任何怜悯之心。十五岁的少年固然承担了太多本不该承担的,但是冲动过后又能怎么样。最讨厌这种冲动的行为。十五岁啊,其他不太了解,可这个吻技加上反手拿起石头就是给亲爹一下的行为真的一言难尽,或许真的是贫穷能够逼死人吧。
3.5/5 关于底层人物的又一次速写,开篇就足够残酷,面对生存危机与同性亲密,过早的成熟是苏格拉底无法选择的程式。在两面夹击下的崩溃状态几乎耗尽了这个少年全部的感官,而本能似的自我拯救让手抱着骨灰盒投入大海的选择如同一场自助式的洗礼仪式,给他镀上了母亲的祷告遗愿与始于仇恨的生存欲望。
用手持的摇晃和虚焦共同完成对影像里现实的构建 意即充满如此的不确定性 时刻对准背影在细腻中放大人物的弧形 无法下沉的失重感伴随少年对世界和身份认知的全过程 试图前往大海深处的动作是漂流人间的具体物理外化 对成人世界的困惑在冒白的青春痘和泪水汗水中达成无法和解的僵持状态
达内们拍个gay片可能差不多是这样,男主角简直像是个男版罗塞塔……肯洛奇拍的话估计嘴炮还要更厉害一些(现实主义gay片啊哈哈哈多走一步可能就是真正的poverty porn了……)。不过既如此还不如索性更像[罗塞塔]一点把父子关系再多做一番,这样时长还能再长点……
手持、失焦、鸣音,跟随男主摇晃的脚步,进入他的脑内世界,记录被赶出家门的LGBT青少年的不知所措,即使坚强倔强几分被迫早熟如苏格拉底,也无法承受现实的险恶和不公。置身巴西的贫民窟,你感受到的是近在咫尺的阳光沙滩海水芭蕉树,还是要压倒在你头顶快喘不过气的狭隘闭塞?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