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别影坛六年的伊利亚·苏雷曼新片[必是天堂]将于本月6日开拍,影片将延其以导演本人为主角及故事讲述者的方式,苏雷曼离开自己的祖国巴勒斯坦,去寻找一个无需遭遇日常暴力、路障、身份检查的地方,于是他前往了巴黎、纽约,但他发现这些城市与自己的家乡上演着相似的情节。Rectan gle Productions公司和Michel Merkt担当制作,Le Pacte公司已拿下其法国发行权。
第72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伊利亚·苏雷曼
第72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评审团特别奖伊利亚·苏雷曼
第72届戛纳电影节费比西奖 竞赛单元奖
《必是天堂》下载观后评论: 跟特别的一部电影,从头到尾男主(也是导演)一句话都没说,只是用眼神和手势传达着情绪。但讲真,从头到尾的表演不是很连贯,有些时候容易跳戏。不过影片中的超现实表现力是很赞的,空无一人的巴黎杜乐丽公园、街道...(真的很好奇导演是做了特效还是自己拍的),飞机演习、坦克、形式化的警察巡逻,时刻都充满着紧张的张力,男主巴黎住的房子对面,那个一直在屏幕上走来走去的模特,因为黑人服务生的介入而打破了惯常的气氛,这些设置都很有趣。还有很多地方体现了导演极佳的幽默天分,比如初到巴黎满街的模特走秀、过安检时候的检测、巴勒斯坦邻居父子的对骂、公园里大家想方设法的抢凳子、还有samu的车给流浪汉送餐食的桥段,都太搞笑了,也太巴黎了!影片该是映射了很多巴勒斯坦存在的问题,但全世界,哪里都有问题,不是吗?!
妙啊妙啊妙啊私心五星 艺术电影本来就不需要去过度深究解读 毕竟全都是导演主观的表达欲 要的只是一个感觉 而这通过一件件毫无关联的荒诞小事表达出的与外界世界的格格不入 是每一个孤独的 内心向往理想主义却又不得不被迫融入世俗之中 少有遇到同道之人的人的内心写照吧 眼中的一切都是荒诞的 充满了对外界的不理解 而男主只能选择和小鸟当朋友 又不想让异乡小鸟进入自己的领地 最后只好放弃特别妙的地方是通过片头神父对下属的压迫 以及大会上大家整齐划一的掌声 观众就能直接了解到巴勒斯坦这个地方权力和规则的崇高 男主对警察 警笛 直升机的敏感 还有那过安检时内心的防备 也是直接体现了巴勒斯坦的战争对人们内心的影响 启发颇多 这些能让观众自己意会的东西真的很有魔力 在异乡夹缝中寻找故乡的元素是多么苦涩
神奇的观影体验,一种让我高度共情的疏离感、旁观视角在里面得以呈现。开头是神父带领拿撒勒的阿拉伯基督徒们做仪式(并冲进去打了不开门的人),结尾是迪厅里富有醉感的"在地世界主义"的年轻人(甚至有感觉一对跳舞的男生关系非同寻常)两场群戏前后呼应,让观众去思考究竟是传统还是现代获胜者了?巴勒斯坦的警察无力又专横,巴黎的警察善于煞有介事地做着表演,纽约人则变得全副武装(和后面一个手无寸铁的男主导演却被安检搜身形成反讽)...搞占卜的阿拉伯人说:你们巴勒斯坦人真奇怪,别人喝酒是为了忘掉,你们喝酒是为了能够想起来。而国外的制片人说着:你的电影不够巴勒斯坦/这(指"中东和平"的主题)已经足够喜剧,因为陷入一种悖论:他因为巴的身份而得到第一世界的投资机会,却要承受他们对于第三世界的主观想象。
段落式故事,继承了喜剧默片的基因。通过混乱与对称秩序的对比,展现十足的荒诞性。 导演用沉默解构话语,主角作为旁观者,处于失语状态,不表述,不定义。主角从家乡来到巴黎纽约,就像一个不言自明的默契整体的异乡闯入者,对于西方而言身份敏感。在言论自由的法国,用温和的方式阻止了温和的表达非常讽刺。天使的消失表示东方在西方话语权中的失语。对于直到15年才得到联合国承认的巴勒斯坦的印象永远是巴以冲突,片中主角甚至用塔罗牌计算巴勒斯坦未来的命运,而回答也颇为消极。导演作为一个生活在西方的巴勒斯坦人,这种特殊性让他有身份认同上的困惑。虽然大篇幅在拍西方,但能感受到对家乡的思考与牵念。最后科恩插曲好评,本片在影院看会更加享受
无论偷不偷看,邻居总在你的地盘上为所欲为。当俯视镜头一路滑过沙漠与大海,继而上升到云端露出飞机里的主角时,有被冲击到,相当流畅的转场,他像是一位做田野调查的学者,不参与,不打扰,俨有兴趣地抱臂旁观这个世界,电子屏幕上的模特们和街角的行人如出一辙(这是巴黎),无处不现的警察们如困缚他的幽灵,无论在哪儿,故乡无时不在影响着他。最后夜场蹦迪的镜头,真是冷酷又热烈,依旧在旁观,总感觉这才是影片的高潮部分。当然,片尾时大家的掌声也很棒,一部电影看到字幕落尽是对其应有的尊重,体会到了大家对电影的爱与敬意。——7月25日 电影资料馆
观察,如同一座城市中的监控探头,细数着人们生活的日常;以冷眼旁观的角度去观察一座城市,街道、风景、人类活动的形态,用最直白的视角告知善于思考的人们,谁生活在天堂,谁挣扎在地狱,答案一目了然……干净、简练的镜头,极具生动感的半默剧形态电影,幽默、真挚且不失趣味感,用风趣化的陈述呈现着人们惯性思维的认知以及对于不同文明的强烈对比,在捧腹中深省我们对于未知的无知,具有平衡美感的电影构图也是令人欣悦的魅力所在,喷泉边抢椅子和调皮的小鸟两场戏格外有趣,在高级幽默的电影叙述下,也会发觉时间过得不再无聊。
在拿撒勒,邻居随意偷窃柠檬;拿着望远镜的警察看不见随地小便砸瓶子的人;一群暴徒目的不明地横冲直撞;两个男人在餐馆“保护”妹妹。在巴黎,秀场真人模特与假人模特在清洁大婶的眼中无异;三个踩着平衡车的警察看了半天没找到被藏的赃物;黑人清道夫拙劣模仿着打高尔夫;四个警察机械地测量着露天摊位。在纽约,黑人司机将巴勒斯坦人视为神奇;西班牙人对说英语不屑一顾;街上全是披着动物皮的人;街上每个人都武装着自己。结论是,拿撒勒=巴黎=纽约?
郎心自有一双腿,隔江隔海会归来;复馆第一看,座位深的我心,单身资料馆名副其实;面对热门的地缘政治话题,导演将古典、现代和后现代风格共冶一炉;看到封面的一帧,目所能及的海天一线,你会明白银幕的魅力不死,永痕的瞬间;从巴勒斯坦到巴黎到纽约,当代电影创作者困境“我们知道我们在做一个有意义的主题,不是简单的异国情调,但我们也知道这不能赚钱”;而我内心的晚年生活,就是坐在巴黎咖啡馆外边,看看来来往往的红男绿女
疫后第一部电影院的电影给了资料馆(那不然呢?),情怀的激动大于电影本身的喜欢。这顶多算是一个固定镜头大赏,带着一点小聪明。不过看着里面的巴黎和纽约,刚好是我疫情前去的最后一个城市,和去过最多次的城市之一,怀念的同时,感情还是蛮复杂的。遗憾自己对中东以及中东在世界上的位置的了解,否则相信会发现它更好看的地方。不过看到我加西亚的确是个惊喜,好久不见还是这么可爱。什么时候世界能回到我们认识的样子呢?
7。尚不如罗伊安德森,更遑论塔蒂。用喜剧讲政治,用沉默的观察打碎对于西方“天堂”的想象。隐喻政治的符号太多,当然有也可以,但是这一部分只在当下有有限的价值。比前面两位多出来的主要是大量反应镜头,也是喜剧效果的主要来源。精心调度一个场景,再在镜头前“默默”看着自己创造的一切,这种有些虚伪的做法用上几次就失效了。不过没有这些好像会更糟糕。最终最动人的还是政治之下的人性和真情。
2020.7.25 电影资料馆电影院复工后的第一场,我最爱的小西天。挺不错的片子,不过这种片子只能在电影院看。最后那一段,感觉很强烈,热闹是他们的,与我无关,法国不平等,美国不自由,冷眼看世界。也许有一天巴勒斯坦是爱与自由,但他们都看不到了。拍摄的情节连贯性不是很强,像散文的感觉,导演很喜欢长镜头、对称和双数。标签化,和隐藏在温和面纱下的疏离感,是真的很戳人啊。
飞上云霄,落地西方世界,迎接他的是越发不可捉摸的现实。在巴黎和纽约的段落,这种荒诞感被发挥得淋漓尽致。苏莱曼不惮于对日常段落的展示,虽然声称不使用任何社交媒体,他其实早已掌握了社交媒体碎片化传播的魅力与魔力。西方世界究竟是不是天堂?在这部影片中,苏莱曼给出了明确的否定答案。巴黎制片人对他说,他的电影作品不够“巴勒斯坦”,发达国家对第三世界刻板印象跃然银幕。
一个巴勒斯坦电影导演,从拿撒勒到巴黎、再到纽约,然后回到拿撒勒。一个个路途中的小故事组成整部内容,虽然主旨比较散,但小故事大多饶有趣味,比如邻居父子的互怼、喷泉广场的抢椅子等,人人持枪逛街购物,充满了幽默和讽刺,有的很搞笑,提升了可看性。男主即导演本人一路沉默,嘴里没蹦出几个字,但眼神比较会说话,挺有喜感。总之,一部风格独特令人难忘的喜剧类文艺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