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伦斯·马力克继1998年《细细的红线》后,将再次执导二战题材影片。新片取材自真实历史事件,讲述奥地利士兵弗兰茨·杰格斯泰德(奧古斯特·迪赫饰)因在二战时期拒绝为纳粹德国而战,最终被判死刑。据称这将是一部与《细细的红线》风格完全不同的二战影片。该片今夏德国开机。
第72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泰伦斯·马力克 第67届美国音效剪辑协会奖金卷轴奖 最佳电影音效剪辑(提名) 第91届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十佳独立电影
《隐秘的生活》下载观后评论: 19年遗珠#马力克掌握了一种鲜少有人能掌握的视听语言,这也是为什么即便非德语对白带来的遗憾,一样无法掩盖影片深藏的孤独和悲哀。在邪恶的统治下,一个人如何能独善其身?人的群居属性在这一刻令人厌恶,盲从带来的破坏力实在是太可怕了,它消解掉了个人价值,否定了自由意志,更关键的是,让个体命运在环境的约束下变得徒劳而渺小。越到后面越透着一股令人绝望的冷,这种冷让人醍醐灌顶:果然,说到底,我们分分钟有变坏的可能和堕落的潜质。还执着什么呢?抱着一种信念,纯粹贯彻下去的人已经不见了,他们早已在善变的大多数面前,提早进入了坟墓。断头台的刀刃下去的那一刻,死的不是受刑的人,死的是无数纵容这件事发生的庸俗之辈。可是,你又怎么能去怪罪那种出于自保迸发的低级本能呢?超人,终究是少数。
说抛弃叙事的,我觉得马力克已经很克制了,通俗电影意义上的完成度相当高。看得时候想到影子部队里那个连名字都没留下,兄弟双方都不知道对方是反抗军的弟弟,自愿去送死以陪伴战友。人类的善赢了吗,马力克没有给出答案,反而在片中一直通过盖世太保、党卫军以及律师的嘴发出质问,一个人的善究竟能改变什么呢,别人都不知晓你的存在自然不在意你的牺牲,那你还在图什么?如果是上帝的感召,那在你受难之时,上帝又在何处?个人内心的真理与亲人到底哪个更重要?马力克也不说,只是去表现,一个人如何坚持自己的对错观,如何信仰上帝,选择死亡,马力克表现的这一过程是其一贯所要表现之超验的。片尾引用的艾略特是点睛之笔。看完后才得知,今天恰好是刘先生刑期服满应予释放之日,而他三年前便已解脱了。
“..for thegrowing good of the world is partly dependent on unhistoric acts; and that things are not so ill with you and me as they might have been, is half owing to the number who lived faithfully a hidden life, and rest in unvisited tombs.” - George Eliot柔软而绵长,如隐秘的平凡,如无尽的思念,如无人吊唁的死去…用3个小时演绎1句话,大约是为了让我们细细体味这“伟大”。
5分。马力克几乎完全抛弃了叙事,把二战时一个奥地利农民拒绝宣誓效忠希特勒,最后被判死刑这件事通过大量诗意的旁白、唯美的画面,MV一般的镜头来表达,让我感受不到导演想要表达的情绪。拒绝这件事是充满勇气的,甚至是伟大的,但不会像电影中一样是充满哲学味道的——一个奥地利山里的农民哲学家么?这件事可能与信仰有关,也可能与农民偏执的性格有关,但不会与哲学和诗歌有关。镜头推上去又退回来,大量广角仰拍或俯拍特写,把角色的脸拍到变形、拍到狰狞。可是使用镜头的方式与镜头中的画面并不匹配,画面与内核也是不相称的,甚至是矛盾的。这到底是恐怖的二战,还是美丽的田园牧歌?这是一部有病不呻吟反而歌唱的冗长散文诗,不比《歌声不绝》高明多少。
艺术区别于历史的两点:1. 在形式可以创造美;2.在内容可洞悉个体感情。广角镜头下的乡居生活美如画,没有具体故事场景,普通的劳作场面就足够让人心旷神怡,而围绕主角两人的对话展开的是关于两人情感的追踪以及个体在面对潮流时选择之苦。这样的选择让观众的情感导向一目了然,只要表述方法足够完美,艺术的观点就能被人接受,电影传达的是基督教善和圣的观念,但现实历史直接粗暴,不是基于善恶是非判断的发生,是盲目。 --“If God gives us free will, we are responsible for what we do or what we fail to do. “
奥地利山地的风景如画,天晴时壮丽,天阴时神秘,在那里居住会是何等心情。全片节奏太慢,台词太少,旁白太多,几乎不能忍受。前面的1个小时,他复员回到家乡山村;后面1个半小时,基本都在坐牢。不肯向最高岭秀宣誓效忠,当然算是犯罪。在当时别的地方会有什么后果。肯定不会有辩护律师,也不清楚家人能否好好活着。主人公是按着耶稣的路子走的,这就没什么好说的。始终觉得,束手待毙是对自己的犯罪,尤其在有良好愿望时罪过就更大了。不妨像《音乐之声》里那样直接逃离,圣保罗也是这样做的。还要提一下,电影画面大概是广角镜拍摄的,感觉有点怪。[zxzj]
90/100。没有比“诗”更适合形容泰伦斯·马力克电影的字了。文本显得有些过于晦涩难解,但整体意境实在是美得不可思议,他最著名的超广角大气摄影,恢弘悠扬的配乐,流淌在影像中掷地有声的情感,让人肃然起敬。就算教堂的钟声盖不住大地的杂音,山谷的云雾遮不住世间的污浊,但当信仰的力量插上了爱与情感的翅膀,它能越过世间一切的事物,比阿尔卑斯山高耸入云的雪峰还要高,胜过所有的鄙夷和偏见。关于演员补充一句,尽管影片的主要人物显然是男主人公,但女主人公的表演却异常耀眼:“弗兰兹,我会和你在远山中相见。”无声却又震撼的收尾,感慨万千。
.. for the growing good of the world is partly dependent on unhistoric acts; and that things are not so ill with you and me as they might have been is half owing to the number who lived faithfully a hidden life, and rest in unvisited tombs. -George Eliot
3.9分。虽然马力克终于从《歌声不绝》这类神棍片,回归到剧情片,但实际上,本片还是延续了马力克对人类、宗教、自然等宏大主题的探讨。只是这次的探讨疆域放到二战时期奥地利的一位农夫和他的妻子身上。马力克在片中用了大量的广角镜头、跳切和内心絮语等手法,再次以另类的诗意语言,完成了他对于再造景观的叹息。可以看出,马力克在不断舍弃剧情、人物关系等故事片的虚构讲述,而是把人物作为探寻宏大主题的使者,向神灵请奉真谛。这令我想到了塔可夫斯基的《潜行者》和《安德烈·卢布廖夫》。
首先是影像确实很美,摄影方面非常出众,开阔的山地草原和密闭的牢狱两种空间的对比形成了不同的叙事。男主从始至终的抗拒和不违心是在其坚定而朴素的宗教信仰的感发下而形成的,对于他自己而言能够高度自洽,所以他愿意为之去赴死,女主坚定的爱也让人动容。当然,这是否能称为一种对别人的良善还是有待商榷的,相比于积极、愤怒的反击,男主的抗拒是消极的,模糊而不精确的,难以对别人产生影响的,顺应时势无论在任何时代都是绝大多数人的选择,前人的或被烧死或绞死改变不了什么。
仙境般的生活环境,但是故事的展现真的是太压抑太痛苦了。弗兰兹因为心中坚定的信仰不愿效服希特勒,直到最后都没有签字。就算律师说了,上帝不会在意你说了什么,只要你的心不这样想就可以了,也没有改变他的决定,直至最后死亡。看的我太压抑了,我的意志会这么坚定吗?我想我做不到。可贵的是fani一直尊重他的选择。最后弗兰兹写给孩子的新真的是太悲凉了。看的时候还是会想知道,二战时期,为什么可以这样对待人?毫无人性可言,太难受了……
还是那个马力克,虽说是二战题材,但也只是故事的背景板了,也不尽然是反战,个人的坚守于集体之影响,故事很感人。电影的空间完全是脱离战场之外,以奥地利的隐秘田园大自然光景与柏林监狱被压迫的萧条人像形成鲜明对比。影片在摄影和剪辑上,完全把故事的空间碎片化,但是通过人物的情绪又把各个碎片完美的串连起来,情感冲击很强,整个故事由此显得极为动人。只是三小时的片长对我来说稍显不适,当马力克再度津入神学对话的时候,我开始抓耳挠腮。
家庭,国家,上帝,对人提出不同的要求。那些令我们痛苦的罪恶,在他们眼里只是世界的正常运作。民族主义已经反复展现了它毒害人的一面,黑暗的日子还远没有过去。越看越觉得一股海德格尔味儿,这题材,这田园牧歌,这“天地人神”四维的和谐与单纯。即便天地神都被关进高墙,那些令我们屈从的强者仍是太人性的。监狱里的自由,是我们可以对真理、对神、对天地之间的大道的自身敞开。马利克的哲学习作,音画还是那么美,另外主角夫妻喂的狗粮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