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的是寡妇林秀妹抚养两儿成家后,发现自己曾经“被需要”到现在“无关紧要”的现实转变,她陷入疑惑。而小她十岁的唯一老姐妹青娥的突然离世给了她巨大触动,已过七旬的她决定要在死神来临之前再次证明自己价值与存在感。在人的帮助下,在“魂”的引导下,在“神”的指引下,她挑战了一项不太可能的任务。在寻回丢失的自我的过程中,林秀妹重拾回家人们的再度重视的愿望真能如愿成真?
第3届平遥国际电影展藏龙单元最受欢迎影片叶谦 第2届平遥国际电影展发展中电影计划·无限自在荣誉叶谦
《蕃薯浇米》下载观后评论:
看评论很多从专业摄影,画面表演情节来评论,我也不是很懂,就自己的经历说一些吧。1,腰缠蛇其实是带状疱疹,小时候我也得过,只不过感染在眼睛周围,吃药挂水没见好,后来我妈打听到村里一位伯伯擅长“捉蛇”,就带我去看看。在“捉蛇”几次后,慢慢的好了。2,我爷爷,姥爷过世的很早,爷爷是在我爸12岁那年过世的,姥爷是在我小舅还没出身就过世了,奶奶,姥姥一个人过了大半辈子。3,奶奶最近这几年身体越来越不好了。姥姥身体还行,总喜欢自己下地干活,能担着两箩筐的菜出市场卖菜。也喜欢捡路边的废品回去卖,上次回老家,堆满了一个房间的废品。4,很小的时候,我就在想,如果爸妈离婚或者年纪大了有一方先离开的话,我一定会给另一方介绍对象,不想他们一个人慢慢到老。

无数农村老年女性生活的写照,两位女演员太好了,细腻又真实。番薯粥、青布鞋、白蚊帐、干农活,就是妈妈们的日常。贫苦生活下,姐妹之情,弥足珍贵,你送点菜,我给个瓜,一起诉诉苦,一起开开心。老年爱情在农村目前还是难以被接受的,尽管它其实很纯洁,但是无法突破老旧观念。多陪陪父母吧,也许哪天她开始习惯盯着远方看,距离离开的日子就不远了,就再也没有机会了。多对人友善吧,也许只是一句鼓励,就是给她的生活重新燃起一片亮光。 这部电影注定是小众的,但是能读懂的人却难以忘怀,敬佩导演,敬佩演员,在我心里是10分。

之前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这部影片的评分不高,看了才发现它真的太小众了,只有闽南人看了才会深有体会,甚至落泪。前几年蔡崇达的《皮囊》也是如此,那些场景、地方式的表达以及有关神明妈祖的片段,不过都是闽南人的日常。电影片段里二女数天线宝宝的场景,实在巧妙,那种闽南人才get到的点,却也限制了这部影片受欢迎的程度。平平淡淡才是真,阿娥和秀妹的情谊让我仿佛窥见到了外婆奶奶那辈人的友谊,老人家总爱走动,院子里聊聊天不时送点东西,平淡中透着幸福。整部影片就像蕃薯浇米一样平淡无奇,却令人回味无穷。但遗憾的是,阿娥去世后的情节就显得没有那么饱满了QAQ。

这讲的就是一个唯心的哲学故事它探讨了一个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到哪里去的命题 夹杂的闽南风光和风土人情包括台湾蔬菜场象征的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对立 以及人类基本情感的探讨 导演是服装设计师所以本片美术做的很好 两个儿子一个紫色一个黄色的门窗 归亚蕾的头巾和服饰也很符合人物 迷信的一面也有展示例如跳大神和凡事必抽签 两个太婆的斗嘴打闹也极具生活气息 去世时背景虚化也很诗意 全片的空镜头那只蛙太妙了 最后结尾 太婆在理发店睡着了 拉镜头从头开始很点题 番薯浇米其实就是地瓜粥朴素无华的哲学和人生意义

一部刻骨铭心的电影。虽然技术上还有些稚嫩,但是李少红的监制、归亚蕾的出演保证了电影的质量,导演抓住了一个好电影应该具备的元素,把闽地的风土人情充分呈现出来,人神共居,生死无界。这个电影也让我想起我最好的朋友,8年前也是突然离去,后来我与他另一个好友每年清明为他扫墓,也成了知己。电影里,青娥死后,秀妹穿上青娥的衣服,替她继续活下去、打起她的腰鼓,也终于敢于面对自己的感情,明白了要活出自己,珍爱自己,余生才有价值。人的一生终究是独自来往,只有爱和信仰能够穿越生死,而爱本身就是最伟大的宗教
“人艰苦一世,不就为了一片屋檐可以遮风避雨。神明,不也和我们一样吗?”我反而更喜欢青娥死去之后的段落。那段作为转身后世界的拍法也很有趣,后面的五彩缤纷,让闽南语系才得以展露无遗。归亚蕾演的真好啊,两场和孙子戛然而止的招呼,自然穿起隔阂之势。有生之年还能看到归亚蕾和杨贵媚同台搭戏真舒服,就是杨贵媚怎么越来越和秀琴完全撞脸?期待叶谦更多作品,下一部不妨放开拍亚洲男性时尚,好期待看华语服装设计同性恋和男模特之间的装逼和勾心斗角啊。
内地的闽南语电影,土生土长的闽南人,看得泪目,不需要什么大制作,简单的人物对白,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闽南生活,足以让我感慨,希望闽南电影能够继续推陈出新。 里面的歌曲,有一个盲人唱的,老爸听着也跟着唱,说这歌简单却是实在的人生哲理,确实啊。雨巷,互换雨伞,莫名的感动。酷似李宗盛的老头也挺可爱。闽南的眠床,大海挖牡蛎,风车。腰鼓,想起我小学打腰鼓,到最后需要淘汰几个人,我因为笨拙被踢出去了,当时可能也哭了。哎,这就是人生吧。
中国大陆拍摄闽南方言电影蛮不容易(虽然还是基本全台湾演员班底),但依旧无法差强人意。归亚蕾与杨贵媚收放自如的表演无需担心,在配角中鹤立鸡群。剧本较弱,有很多场戏情绪很不对,十分诡异。如:抵押戒指后竟开始玩笑打闹、用一只脚踩水车放声高歌、儿媳妇莫名吃醋……最让我惊掉下巴的是,这可能是十年来第一部剧情中真正有鬼并获得龙标公映的国产片。冲着并非做梦发疯而是实实在在的鬼魂设定,我要多给一星
看个片头,先吐槽一下。主要演员讲的是台湾腔,龙套演员讲的是惠安腔(泉港)。虽然惠安腔不是闽南话主流,导演要宣传闽南可以理解,但是你可以用泉州腔啊,用台湾腔是什么鬼?片头一场社戏又是台湾主要发源的歌仔戏,而不是闽南主流的高甲戏……看完了,再来评下分,可以说把泉州乡下生活来个大乱烩。节奏一开始很慢,后来又太快。不过,导演用心了,关于还原乡下生活。但是关于故事讲得比较粗糙。
「眼前的事比身後的事重要」。「蕃薯澆米」是閩南人最常吃的主食之一,可是我卻從小就不喜歡把蕃薯和米粥煮一起吃。一直覺得自己很多從小就和這座城市相斥的東西,但不影響我對她的珍視。惠女應該是閩南文化裡非常特殊的女性形象了,想起每天都到我家附近開牡蠣的阿三阿姨。還是有揉進去一些小細節,讓閩南人找到一些有記憶點的畫面。只是影片有在特別拍「好看」。有一些地方在我看來刻意精緻了。
7分。很明显,这片子只有我这种没在乡里住过、没种过田、没晒过盐的青年才挑不出毛病。镜头语言还挺纯熟的,有几个空镜头很是喜欢。昔日《饮食男女》里的母女,现在演姐妹。一个人这么辛苦,俩儿子不能及时回来看娘,也不能说不孝,不得不感叹生活没那么容易。一个紫媳妇,一个黄媳妇,觉得婆婆要找新老伴都丢脸。一辈子这么过来,买个黑猫警长娃娃给孙子都要被嫌弃,要留点好给自己。
福建乡村老人面对孤独自我发现并完成愿望的故事,大陆产闽南语电影,可能是真的很难找同样年纪的大陆演员,找了两位台湾金马影后来演绎,没有突兀的感觉,很实在。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但导演却用了很多手法来表现,包括有现代元素的配乐、光晕的运用以及神明的桥段,稍微打破了朴实的平衡,最终结局也很虚无飘渺,像一股微风一样不被重视。
首都艺联云观影 嘉宾导演和杨贵媚老师 大陆首部闽南语电影 导演处女作 老人为主角也很难得 通过交流也明白了可能非闽南地区人不了解的天线宝宝与六合彩 还有纸扎拜佛等文化 两个儿媳一紫一黄想问有没有什么意味 导演回答说色彩心理学代表不安 和我想的还是不太一样 但是青娥死后的一些内容不免沦为闽南风光宣传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