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 别 犯罪/剧情
获奖记录 1996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 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音乐-原作歌曲等三项提名。
简 介
改编自修女海伦·普雷金的真实故事。她应死刑犯马修·庞谢特的要求开始跟他通信,后来又到监狱去探望他。只知道他因残杀一对在林中幽会的小情人而被判死刑,但他否认自己参与了下毒手。跟许多死刑反对派人士一样,海伦也希望他是被冤枉的。随着交往深入,海伦逐渐成为他的心灵寄托对象,也发掘出马修杀害一对年轻恋人的不寻常真相。面对村人的愤怒和受害人双亲的悲痛,海伦以最大的勇气要求他们的谅解和饶恕马修的罪孽。本来一直不肯悔改的马修在行刑前终于突破心防真诚忏悔,安心地走向死亡线。
用法庭错判来赚取观众的同情很容易,但只会将这个问题简单化、程式化。影片没有将它廉价处理,没有美化马修这个十足的坏人。但他不是一个脸谱化的魔鬼。西恩·潘把这个高难度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马修并不追悔自己的所作所为,他身上有种社会底层青年的傲气。但他最终在修女的感召和死神的威胁下软化了——承认杀人对于他无异于意志的崩溃和精神的转变。修女的信念是: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尊重。面对亲人的不解和众人的责怪,她扪心自问,觉得自己的行为符合基督精神。萨兰登的表演荣获奥斯卡奖,她塑造的修女并不是只受宗教狂热的驱使,而带有一种高贵的尊严。
《死囚上路》下载观后评论:
真是特别不偏不倚地讲述了情与法,感性与理性,宗教宽恕与人类劣根性的两难。不是当事人,永远无法对受害者作出感同身受的评价。剥夺罪犯生命固然是不人道的,可无辜受害者的人道呢?因此浏览了很多是否废除死刑的回答,然后成为不可废除的坚定支持者。这个世界上,有些人确实生来不配活在这个世界上,他们太少,1000万里可能找不出一个,但是找到了,尽管剥夺他们的生命。否则他们会造成更多无辜的牺牲。唯一要注意的是,司法公正,跟他犯同等罪的人不可因为金钱、社会地位等因素,轻判轻罚。对于畜生,就是应该告诉他们规则和底线。男女主的表演几乎完美,苏珊萨兰登细腻的表情,西恩潘复杂的两面性格,呈现的刚刚好。发现西恩潘真的很适合善良懦弱或偏执冷酷的两种或杂糅角色。注射死刑的表演,本来期待他大展身手的。突然想想邓超还是蛮牛的。

虽然本片往往被划归入探讨死刑存废的社会问题的电影,但蒂姆·罗宾斯其实将重心更多地放在人文与宗教关怀上。全程并无说教或刻意煽情,拍得相当冷静克制,影片也并不试图告诉我们什么答案,而是激发观者对法律与人情的思考。穿插的闪回片断短小精悍。两位主演的表演登峰造极,苏珊·萨兰登的奥斯卡影后和西恩·潘的柏林影帝都实至名归。修女海伦致力于让死囚犯马修发自内心地认罪与忏悔,从而得到救赎。但受害者家属始终不能理解她为何“与敌人/魔鬼为伍”,连她身边的人也不明白为何她要花时间走进罪犯的内心,而不是救助穷苦人士。众人对于“圣母”的敌视,亦可见于罗西里尼[1951年的欧洲],另一个潜在话题是罪犯通过归信基督教得到的救赎与受害者家属不平衡的内心之间的冲突,参见李沧东[密阳]。(9.0/10)

一部很好看的电影,就算忽略本片所讨论的有关于死刑和罪犯救赎的问题,本片仍然可以称之为一部好电影,情节紧凑,剧本扣人心弦,两个主演的表演让本片充满看点,本片所讨论的死刑犯以及救赎的问题感觉并不是特别典型,在我看来男主能够“救赎”的真正原因是他已经知道自己没有希望活下去了,对死亡的恐惧加上女主的引导使他最后说出了一切,但这并不表明让他活下去它就会变成一个好人,不过影片对此并没有很强的引导性,而是把思考留给观众,这也是很好的处理方式。本片能够成功最主要就是因为两位主演的表演,萨兰登和西恩潘的表演都是值得拿奖的表现,西恩潘可能吃亏在前半段戏份太少,但最后半小时的戏份也足以优秀到可以拿将,还挺可惜的

苏珊·萨兰登和西恩·潘相互飙戏看得我舒服极了。本片既讲了死刑存废问题,也讲了宗教所独具的博爱与社会上的人文关怀,甚至还刺到了人类文明的重大症结。道德和法律没法界定事实时,宗教便登场了,它是人类看世界的另一个角度,历史悠久,因人而异。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难以兼容与共存它所倡导的宽恕与博爱,道德法律上的罪与罚和这之间永远存在着无法调和的悖论式冲突,或许神在审判这方面远比人类得心应手。影片巧妙使用闪回,并将其作用发挥到了最大,导演掌控力可见一斑。该电影说教意味颇重,看完后可以试着问问自己:是否赞成同态复仇。当然这个问题最好别有答案,愿每个人都不会经历滑向道德边缘后痛苦而不幸的时刻。

宗教题材的电影很容易走向两个极端:充斥着说教意味的形式主义和沦落成圣母情怀的古典主义,而《死囚漫步》却恰到好处地定位在了两者之间的平衡点。电影一并抛开世俗的刑法和神学的信仰探讨,着力于人性的双面性:善良与邪恶,强势与脆弱。这些对立的代名词既赋予在男女主角的身上,也并存于他们个人的心中,就像女主儿时对动物也有暴行,男主在死前也可以诚心忏悔。蒂姆罗宾斯很好地利用了监狱栅栏和玻璃,尤其通过玻璃让修女与死囚其中一人的镜像可以与另一者并列于同一画框的双人中景,用绝妙的镜头语言模糊了善与恶的绝对二元性。苏珊和西恩潘的表演隐忍克制却能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挣扎与释怀的交织。

改编自修女海伦·普雷金的真实故事。她应死刑犯马修·庞谢特的要求开始跟他通信,后来又到监狱去探望他,逐渐成为他的心灵寄托对象,也发掘出马修杀害一对年轻恋人的不寻常真相。只知道他因残杀一对在林中幽会的小情人而被判死刑,但他否认自己参与了下毒手。跟许多死刑反对派人士一样,海伦嬷嬷希望他是被冤枉的。面对村人的愤怒和受害人双亲的悲痛,海伦以最大的勇气要求他们的谅解和饶恕马修的罪孽。本来一直不肯悔改的马修在行刑前终于突破心防真诚忏悔,安心地走向死亡线。

撇开偏见,抱着真诚与接纳无条件积极关注。修女海伦给予了马修渴望的公平、关注与信任。这让躲在“洞”里的马修自己“爬”出来,承认自己的罪行,并将躲起来的“洞”逐渐地填满,向世人道歉。 ——我们通常靠着说服与说教在输赢的杠杆上较量,靠着说服与说教是永远无法让一个人自发地改变想法的。我们需要赋予积极的、不抱偏见的关注,明白他人这么做的理由是缺少了什么。相信别人是可以自己从“洞”里走出来的,我们只需要给他一把“铲子”,让他人承认“自我”。
「Amother''sarmsarestrongwhenherchildisindanger.」「NobodyevercalledmenosonofGodbefore.Thankyouforlovingme.」「Iwantthelastthingyouseeinthisworldtobethefaceoflove,soyoulookatmewhentheydothisthing.I''llbethefaceofloveforyou.」
“此心安出是吾乡”,当马修对海伦最终说出心中的忏悔,也就意味着他可以得到主的宽恕,重归爱的怀抱…海伦也可以尽职尽责圆满为主结得了一粒果。西方文化的宗教观在此刻尽情彰显,人有来世,去天堂还是下地狱是可以选择的,不像“从不忌惮身后洪水滔天”的那些人,内心从没有敬畏。更大的主题是马修死前那句话,谁以什么名义剥夺他人的生命都是反人性的:制裁的目的是矫正,而不是报应,Tim、Susan夫妇和西恩潘奉献了影史经典,这也是他们为之奋斗的目标。
令人震惊的好,法律电影前五名坐定了。有着属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电影的独特质感,选取了死刑这个最具争议的真实案例,又让代表上帝的修女介入其中,几乎探讨了法律和信仰的一切。但态度又是宽容和开放的。西恩•潘和苏珊•萨兰登极富情感密度的对手戏构建了影片的灵魂。蒂姆•罗宾斯真是全才,初次执导便能达到如此深度,还顺便捧出了一个柏林影帝一个奥斯卡影后。(不枉我压箱底十一年,这应该是我目前躺在“想看”文件夹中时间最长的电影了)
真实有力的故事,沉稳冷静的剧本,震撼人心的表演!影片没有倾向哪一方,听死囚的控诉辩解,也讲受害者家人的惨痛。每当我们情不自禁生出一丝丝怜悯之时,凶案现场总是在准时一幕幕插播进来,逼我们冷静思考。相比得到影后的萨兰登,我更爱肖恩潘的演出,他分毫不差地展现出死囚的倔强、痛苦、悔恨和害怕,稍有偏差,也许这个故事这份感触便不再成立,临近行刑的几场戏真可算是上世纪90年代的十佳表演,令人折服。
看的时候一直有两部剧在我脑子里打转,《大卫戈尔的一生》和《我们与恶的距离》。但这部作品更像纪录片,似乎没有刻意灌输什么,而是站在一旁、以尽量冷静的口吻讲述着修女的挣扎摇摆。电影里印象最深的一幕是受害者家属大喊“你没有办法两全其美”。在人性的博弈中真的能保持绝对中立或者完美讨好两个对立面吗?这倒是个有趣的议题。遗憾在于,可能是涉及到宗教或立场观点或讲述手法等原因,本片难以引起我的共情。
西恩潘是怎么在好莱坞名利场获得至高荣誉和神奇男性魅力的,但肯定的是这次与末路狂花修女的对手戏非常A,西恩潘自然表现出在对群像对话中如何对周围的掌控力和与众不同,这与作者电影和特型角色非常类似,单独为他所创造的一个词叫做个性演员,但这也充满了很多不确定性,西恩潘无疑是幸运儿。真相会让你获得自由。配乐和闪回镜头压抑又克制,大量的玻璃倒影让以修女与死囚为首的对立的关系在影像上得到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