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恋恋不舍 李珈西
电影《恋恋不舍》根据导演自己的小说《两次恋爱三次分离》改编而成,讲述了一个女孩的三次别离。文艺女青年泽清人到中年,在家乡筹备画展的同时,在高考美术班教书,她的博
电影《恋恋不舍》根据导演自己的小说《两次恋爱三次分离》改编而成,讲述了一个女孩的三次别离。文艺女青年泽清人到中年,在家乡筹备画展的同时,在高考美术班教书,她的博学和知性深受学生喜爱。但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与生活日常,她对亲情、爱情和离别的困惑,却始终伴随着她,从小最害怕分离的时候。
一个冬日,在她的画展筹备接近尾声的时候,她的姥爷永远的离开了她。
在不愿告别的告别中,泽清的生活完成了另一种意义的交接。
第2届平遥国际电影展中国新生代单元最受欢迎影片(提名)李珈西 第10届澳门国际电影节金莲花奖 导演新人奖李珈西
《恋恋不舍》下载观后评论:
天呐天呐天呐 终于看完了 我可真对不起自己 竟然坚持到了最后 看了这部史诗级做作尴尬虚情假意的自恋之作 真是 全方面比不上优秀的学生作品 没有文没有艺只有辣鸡 可别给我昆德拉 尼采 加缪 存在 小王子 玫瑰 死亡的了 没有才华真的是原罪演技这种东西不存在就先不说了 作为演员起码台词要过关吧!!! 以及 全天下的男性都只喜欢女主 18岁男孩不分青红皂白就爱她就爱她就爱她 老公无论她如何出轨就守候就守候就守候画家前辈不求美色就给她投比赛就让她得奖 就给她开画展开画展 没办法 人家神级美貌 这些天看的最后悔的一部了!不是文学作品中文段的拼凑就深刻了 不是质问存在就不肤浅了讲真 技术上………剧作上…啊…我说的是不是有点过了…其实 这片子对生活的模仿还是可以的…够丑。实力差而资源好。

本片的出发点还行:女画家的生存焦虑,包括情感、事业、家庭危机。但最后走出困境依靠的是她的画展成功了。过程中围绕三个男性人物(老中青)和女主关系,她分别从男性处得到情感、事业家庭抚慰。如果导演要讲的是女性在男权社会下的生存危机(一开始的饭局),为何最终女主走出困境还是依靠男性?如果不是,只是涉及到像片中旁边讲的“孤独”“死亡”“理想与现实”,人物形象、事件、行动又难以自圆其说。片中女主唯一有温暖关系的姥爷却去世了。危机和焦虑最后以一句名言结束,但直到片尾角色没有内在觉醒,真正改变。如果有改变,只是外在的——画展成功。综上,本片剪辑 /主题/人物缺乏逻辑,倒是能看出导演想要走欧洲艺术电影的路线,但最终由于过于直白、深度不够、故事线杂乱、没有风格而显得遗憾。

作为一个对任何人都表示出《恋恋不舍》的女人真是太难了!同样属于女性创作的作品,然而令绝大多数观众摸索不到方向的本片与《鲶鱼美琪》在观感体验上简直是天差地别。这部讲述女性内心不安全感的作品不完全都是无病呻吟的矫情,影片最大的问题在于任性导致叙述视点的杂乱无章。女主角总在错误的时间现身错误的地点并发出错误的信号:一会儿是作为前卫艺术家抱怨教育体制,一会儿是作为老师处理与学生的恋情关系,一会儿是大龄女画家的怀才不遇,一会儿是妻子的中年危机,一会儿又是作为后辈人感怀与上一辈人的当下和曾经。尽管这位新女性导演给自我贴上了无数的身份标签,但不幸的是尚未完成自我认知的她却把自己的优点拍成了令人厌烦的缺点。大概是善良的她误解了整个世界,就像整个世界误解了她的善良一样吧。

看完了,旁白太多。好像回到了世纪初的脆弱文学大杂烩。一个无比脆弱、伤人伤己的女主角,一个精神支柱的倒塌,身旁无能为力、备受折磨的男人们。托马斯·福斯特在《如何欣赏一部电影》中说:“除非观众的确看到了什么,否则那就不存在。不要直接告诉我们,也不要让其他角色告诉我们某个人对动物很好,以她用自己并不宽裕的口粮喂流浪狗来呈现吧。”很多时候,并不需要为了刻意烘托影片的风格而加如此多的旁白。披着婚姻现实亲情的外壳,内里却还是青春疼痛文学,一个路都走不稳的幼稚孩童,不会一辈子都被人喜欢,即使美名其曰做自己,又能快乐到哪里去呢?

之前看到各种批评,所以我是用特别好奇的心来看的,看到里面有很多属于女性导演,属于导演目前这个阶段对生活的认识、对情感的认知。所以应该非常鼓励这样的影片,因为我们在电影院里面看到很多电影是胡编乱造的,但是这个电影我能够感受到你说献给你的姥姥姥爷,你在失去他之后的后悔。我们每天习以为常,真的走了之后才知道我还是有忽略亲情。其实对姥爷感情可以理解为是另外一种爱情。

这电影真是让人一言难尽,就不多累赘了,这不适合在电影院放,应该在视频网站上放一放就可以了。观影的过程中发生的事值得一提,坐在我身后的又是本届的评委伊朗导演阿米尔,已经混了个脸熟了,老导演身边的那哥们放映过程中手机响了一下就开始噼里啪啦的按手机聊天,老导演先是提示安静的嘘了一声,结果无动于衷,最后老导演不得不敲他的椅子提醒他,这才把手机放下,真是感到脸红。
谁不是在人生路上不断的别离,经历过离别,学会了成长,还是要面对未来。给这部电影点赞。特别感动,如泽清般深陷悲痛,忆起了带大我的姥姥姥爷,她们依然在我的心里,风里雨里永生不弃的人……特别喜欢结尾的部分,夜晚熙熙攘攘的街头泽清从人群中走来……每个人都是这纷纷扰扰社会的一份子,有着情感、事业、生活不同的困惑,曾经历过的一步步走来,更坚定地走下去……
男主还是及格,女主演技不够扎实,导演功底不够深厚,感情表达过于表面,就有一种很假的感觉,像小孩子在胡闹……我看完才知道是剧组亲友场,左边坐的是导演杨瑾,虽然名气不大。导演兼编剧兼女主上来就说女主的特点是很美……我??一颗星鼓励一下老乡,一颗星鼓励一下姥姥姥爷这个题材,一颗星给电影里的画作,所以……
以贾樟柯为首这波人究竟给本来就不大的华语文艺电影圈推了多少傻逼“导演”,天天把没技术含量的烂矫情当文艺腔,还整日行业互吹,消费自己的影迷群。是因为反正要转型商业片了,所以就进行切割,压榨最后一点价值了是么。只想问这片有资格叫电影么?有资格拍出了么?有资格参加电影节放给观众看么?
借用李成儒老师的话:如坐针毡,如芒刺背,如鲠在喉。导演一家子什么背景啊?年年拍,一年更比一年烂。第一场戏就看得我毛骨悚然,全程抓狂,刷新了我对烂片的认知,还可以这么的烂!导演自编自导自演过足了瘾,观众受尽了罪(尤其是在影展上看片的影迷们,苦了你们了)
每个感情线无论是友情,爱情亲情,都深刻地表达出了其中的恋恋不舍,区别于其他女性电影,展现了当代女性更丰富的情感世界。最后一段姥爷去世的哭戏,看似用力表演经验不足,但是细想现实生活中我们如果遇到这样的离别,可能连话都讲不出。整部影片虽然青涩,但很真实。
喜欢泽清老师,坚强,坚持,这些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的。看到很多人在喷导演,想不明白为什么,觉得导演是个有生活的人,并且在用心创作。影片整体是非常压抑的,这个氛围其实非常统一,也非常适合在冬天拍摄,也许让人看了难受也是另一种情感的宣泄和享受吧。
游走于事业、婚姻、家庭的女性面临的更多困惑,尤其是丈夫不但成功还招人羡慕,但影片表达过于自我,旁白却是第三人称,旁白内容完全多余而矫情,靠镜头语言很多可以说明白的事情,却啰嗦拉扯,故事缺乏张力,主角缺乏个性,总体而言影片较为业余,乏善可陈。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