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陈树娟(吕丽萍)与爱人林少龙(濮存昕)准备婚礼时,却传来斯大林逝世的消息,结果令婚期推迟了十天。至五七年反右运动开始,少龙开始变得沉默寡言起来,终于在一个寒冬里,他被划成右派分子而被送到农村劳改,可是他一去不回。少龙之好友李国栋(李雪健)不时走到树娟家照顾她及其子铁头,原来他的关怀实来自一种内疚的心理,因为国栋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举报少龙为右派。不久,国栋与树娟结婚,在大跃进时期引起的饥荒总算耗过了,国栋却因积劳成疾而死去。为了儿子,树娟只好下嫁老干部吴雷生(郭宝昌),在六六年文革开始,雷生被指为造反派而遭批斗,树娟也被划成反革命分子,而铁头被打至昏倒,醒来时只见一具悬持在树上的蓝风筝。
本片透过小孩铁头的眼光,反映了自1953年至1967年的大陆历次政治运动。女主人公是铁头的母亲陈树娟,—生际遇坎坷。第一任丈夫被错划为右派,在北方劳改时被倒下来的大树压死。好友李国栋为照顾铁头母子,成了第二任丈夫,但在大跃进后期的大荒积劳成疾致死。第三任丈夫是老干部.在文革中被造反派批斗致死,她也被划成反革命分子。本片以悲哀、灰暗的基调讲述几十年的故土旧事,透视埋在历史灰烬下的人的命运。
背景《蓝风筝》是第五代导演执导的电影当中最直面政治历史的一部作品,但由于影片有香港及日本资金.故得以日本影片名义参加国际电影节。曾获日本第6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最佳女演员奖。但由于中国电影代表团为此愤而退出东京电影节,因此该片与导演所受到的处罚最为严厉。
从大跃进到文革 围绕着树娟一家的生活变化 从儿子铁头的出生开始 本来是其乐融融的三口之家 却在大跃进时期铁头爸因为“反革命言论”“右派”被举报送去劳改 最后死于意外 而举报了他的国栋因为愧疚对铁头一家十分照顾 后来和树娟结婚成家 却因为自己的肝病也去世了(肝病是因为那段时期闹饥荒营养不良体力过支造成的)树娟为了让儿子过的好一些 又再嫁一个老干部 虽然没有爱情 也产生了一些亲情 可惜又因为文革被批斗心脏病发而死 树娟的这三个男人 从五几年到六几年 经历了许多批斗 贴大字报 不讲道理把人送去劳改的时期 虽然无奈总说这是时代的变革不能抵抗 但在最后看到红卫兵没有任何怜悯之心时终究受不了气愤不已朝他们吐吐沫发出普通人的悲叹 蓝风筝从一开始在天空中自由飞翔到后面破败的挂在树上 体现了那个悲惨落后的年代
8/10 本片导演田壮壮因为这部电影被有关部门禁拍十年。也就是在九三九四这两年,电影学院78级(所谓的第五代)的三位同学拍出了他们各自的巅峰之作,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张艺谋的《活着》、田壮壮的《蓝风筝》。巧的是这三部电影都有多多少少的文革背景,同样他们也都经历过那个时代。这部电影没有曲折的故事线,大部分是对那个年代生活的白描,一个孩童视角下的动荡岁月。影片真实还原历史风貌,人、事、物呈现得准确到位。残酷、悲凉、无奈、麻木,太多不可名状的思绪喷涌而出,教人无以言表。逃避现实也许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自欺欺人。不敢面对陈年往事,不管它有痛苦还是有怨恨,我们都应该做到坦然的面对。然而,涉及文革题材的影视剧依旧是如履薄冰,最近的例子就是张艺谋导演的《一秒钟》和陈冲的《英格力士》。
影片最棒之处在于举重若轻,用比较平淡的家庭视角讲述宏大历史。所以都没有直接的死亡镜头,但是这么大的事情讲得这么淡,反而更有冲击力——一个人的生死在时代里显得这么无足轻重。风筝和歌谣都是很好的线索,但是没显得太刻意。二者都在突出家庭温情,但是它们最后都被别的东西毁灭了。一个人的生命也像蓝风筝一样,无法把握。而且影片另外一个很好的视角,是它对痛苦的克制。其实片子整体上是暖色调的,记录了很多美好的事,对一个孩子来说。其实政治斗争相对不那么残酷。但是观众从成年人的角度再去反思这些记忆,就会发现温情以外的东西。尽管如此,影片还是偏温暖的,母子之间的真挚感情非常动人。
三段式的分割和大跨度的剧情让故事有一点点流水账之感,不过这样的平铺直叙跟随着时代的脚步也有了层层递进的效果,沉稳内敛中展示出了那个年代是如何一步步走向事件高潮的。其实本片真正讲述文革的段落并不多,但完全能透过这一家人的生活和身边事体会到国人彼时的慎微与压抑,而随遇而安不过是逆来顺受的另一种状态罢了。源于细节的真实自然及题材的勇气,感觉这片应该是记录意义大于影像表达的,也正因历史的厚重才让这类故事好看又动人。就这样被禁太悲哀了,以史为鉴在任何时代都需要,却也都不被需要。但愿如今,现实的车轮不会重复碾过历史的那一轮吧
文革中。冯骥才和老婆在一个小印刷厂上班。一天晚上,两口子和另外一个女同事加班。冯骥才老婆把一块领袖头像印版用油纸包好,递给女同事,顺口说了句:像是块腊肉!听得旁边的冯骥才心惊肉跳。刚想岔开话题,那女同事已经抢先开口:冯骥才,你可听到了,你老婆说领袖是块腊肉!冯骥才急中生智,马上接上话茬:我可没听到她说,倒是听到你说了,这屋里可就咱们三个人!瞬时剑拔弩张,生死立见。那女同事知晓利害,立马嬉笑带过,一场危机化解——谁也没落得个“反革命”——冯骥才口述历史
也只有三十年前的电影才敢直面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公私合营、反右、大跃进、文哥……个人和家庭在时代洪流中如此渺小,不堪一击,支离破碎。大姨一身正气GM老干部被批斗,大舅白牌军官眼瞎转业,大舅女友抗拒陪舞被莫名其妙复原入狱又莫名其妙释放,小舅年轻气盛被打为右派流落他乡前途尽毁。父亲上厕所回来成了右派客死他乡,叔叔构陷两个好友右派愧疚难耐积劳成疾而亡,继父身居高位依然难逃GM小将魔爪,妈妈挺身相救却落得反GM下场……为什么不敢直视?当年的GM小将安在?
以整风运动为起点,各大全民革命各显神通。本以为是时代冷颤感降落人间的“土特产”,但剧情在女主人公的第三段婚姻转了风向,探讨了些许亲情观念,以及一丝疗愈感,这堪称全片最大亮点。女主三任丈夫都是心善积极之人,但唯独第三任,温文尔雅间有着非常成熟的婚姻观,如果不是文革,或许能折腾出结果来。整部电影叙述语言比较细碎、平实,但是生动时代事件一样不落。或许,走过那世纪的人们其实都是吊在一棵树上的蓝风筝,不管如何撕扯,奔跑,最好的理想都在这一世画上句号。
还是那句话:为什么腐朽的是资产阶级思想,不是封建主义思想呢?资本主义萌芽与文艺复兴是整个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事物。 最近看了不少这类写实性电影,从微观视角记录生活或历史。以前不太明白Martin Scorsese的“漫威电影毁电影业”言论,觉得好莱坞大片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啊,爆米花电影看的爽就完事了。现在略微摸到了点门路,回过头来再思考一年未见的漫威电影,是有点感慨。希望能够继续随着阅历的增加有些新的见解吧
“你随手翻过的几页,用笔划过的内容,可能是他们所经历的一生”。一场电影对我而言只是2个小时的流逝,对他们却是用人的一辈子才能丈量出的长度。教科书上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挫折”一笔带过的背后,是多少家庭的聚散离合、多少普通人的命运变迁。为百姓放歌、为平民作传,导演错在哪里?何以成“禁片”?!最后,同样是鲜肉当道,《蓝风筝》的气质接近粗糙写实的纪录片,《芳华》只能算《小时代》滤镜加持的个人青春回忆录吧。
当别人篡改历史的时候,你看那些人跳上跳下的,破口大骂别人不能正视历史,说别人的时候,非常轻松。但是,反观自我历史的时候呢?我们是否正视或者反思呢?我们是不是真的把那个年代的一切都搞清楚了呢?那段苦难是浩劫,是灾难,是错误的,是丧失了人性基本良知的。我们必须要明白这样一件事情,我们的祖父辈,几乎都是这样过来的,所以,不要试图抹杀那段历史。两眼一闭,耳朵一遮,世界就是你的吗?想多了吧
大友良英的一声惊雷,标志着家庭体系的崩毁;一个人人谈国事,言必称ZZ的时代,甚至渗透进童谣里;一场场yd,是如何一步步侵蚀掉一个家庭,瓦解掉现存的人际关系,塑造一个孩子的人格;学生罢课jiudou校长的场景,每每看来依然触目惊心;那个貌似已经远去的时代,是如何影响今世今刻的我们日常生活,是如何让我们朝不保夕的观念建构在人人自危的景观中的,亦如破碎的风筝,吊挂在摇摇欲坠的枝头
操蛋的时代??去柏林的火车上看的,两个多小时看得我眼睛疼。有很多细节让我大为惊讶。本来我只是知道这几个事件的大概意思,抽离开现实,文科生备考的那些所谓意义影响也可以回忆出个一二三,但这些事件对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切实的影响于我则是全然陌生的。电影帮我完善了对那个时代的印象,也许仍非全面客观,但至少更加生动鲜明。另,濮存昕年轻时好英俊,完全理想型~xD
论拒绝陪舞的风险、论开会上厕所的风险、论师长留长发的风险、论被抬上担架的风险……有些东西,看似平淡陈述,还没来得及宣泄情绪就过去了,实则却是导演最举重若轻的部分。最后,感动于并不显山露水的非亲缘父子情,躺在一副并非救死扶伤担架上的继父,自己尚且生死未卜,见继子上来“营救”,在那纷乱的刹那,不忘竭力地推开他,这一推里,都是田壮壮的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