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金手套 法提赫·阿金
德国导演法提赫·阿金将拍摄一部犯罪题材新片。影片改编自海因茨·施特龙克的小说《金手套》,故事源自真实事件。1970年至1975年,一个名叫弗里茨·洪卡的心理变态
德国导演法提赫·阿金将拍摄一部犯罪题材新片。影片改编自海因茨·施特龙克的小说《金手套》,故事源自真实事件。1970年至1975年,一个名叫弗里茨·洪卡的心理变态凶犯在汉堡红灯区谋杀了四名女子,他挑选“猎物”的地点是家名为“金手套”的酒吧。
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提名)法提赫·阿金
《金手套》下载观后评论:
特别搞,男主逼着第一个老娘们儿写字据,申明随便他怎么干还要附赠女儿给他,这桥段特别像《性爱狂想曲》,他哥哥随时引用名人名言笑死我了,虽然男主杀人碎尸,但这种丑男解决性需求的故事毫无疑问是喜剧配置,至于那些老娘们儿,跟用来自慰的猪肉差不多,用完就扔,男主憎恨自己也憎恨这些随手捡来的老娘们儿。这片子的运镜、表演甚至演员长相,应该都有致敬法斯宾德的意思。随着男主每次为了稍好些的性交又杀了几个老娘们儿,喜剧渐渐褪去,他打不过干不到年轻些的姑娘,这简直令人伤感,而连续杀人这件事一直不是本片重点(尽管音效和表演都挺瘆人),男主和金手套酒吧里的一群人,是70年代的失败中年,既是国家之败,也是个体之败,而片里的年轻人和他们格格不入,两个层面可由观众自取所需。男主的化妆和驼背表演有些明显了,不如找个真的丑人来演

基本技术层面样样都好,化妆,置景,动作和声音设计,长镜调度,方法派演技,年代还原,还有从头到尾用气味为影片塑造气质,再辅以改编真实暴力案件和对社会黑暗面的剖析,中国电影能具备这其中的两三点就足够被影迷吹上天了,如果这些优点全都有,那就是贾、娄那几部最有名的电影了,只是这部更暴力而已,其余没差,这个主人公不也是小武型的人物吗。影片对底层的理解比较犀利——城市无着落阶层最大的困难是无法建立正常的社会关系。稍能有地方栖身、有口饭吃、有瓶酒喝的人,成为底层社会内部的权力拥有者,斗室和灶台成为他们肆意施暴的本钱,这是极端夸张化的社会寓言。影片说服甚至打动我的地方是,阿金并没用戏谑暴力的方式来狎昵人性,而是始终用宽容跟冷静的眼光看待由悲惨引发的悲惨。看一帮年轻有为的人,才华横溢地展示恶趣味,总是很有趣。

我的天,这个生活悲催无望,因为丑(丑到电影中一个女人说即使他身上着火了也不愿意尿在他脸上的程度) 性障碍(我觉得是凡是他能搞上手的女人实在老丑到激不起任何生理欲望)而心理变态成为杀手的中年卢瑟居然是一个九六年的帅哥演的!毫无违和感啊。这个演员的演技,化妆师的技术,这个导演的功力真的是要顶礼膜拜了。给满分是因为这又是一部合我口味的邪典。金手套酒吧里德国战后底层老百姓因为老病残穷,终日堕落在酒杯中的众生相,那种孤独无望被描绘地非常生动形象,还有台词也不乏各种幽默金句,社会老蛆也有眼泪也有梦想也有感情,懂的人自然愿意懂。

在众多涉足商业类型片的文艺片导演中,阿金是相当接地气的一位。在华纳和百代这样的大制片公司的加持下,本片的制作比同类电影精良不少,高度还原了真实事件,也没有前期传言得那么血腥。影片着力于以一个底层杀人犯的视角描绘70年代德国来自旧时代的一众落魄者的生存状况,对于部分人物的背景也有一笔带过的介绍,似乎试图对特定历史摆出批判的姿态,但并未深入,也与剧情没有太大关联。给影片偶尔带来一抹亮色的少女大概象征着男主角尝试追求但最终无缘的,酒吧中其他人所早已放弃求索的生活的希望。这总体上还是一部娱乐性与艺术性皆欠火候的电影。

不是因为什么呕不呕,这片真没有各路评价得那么重口,前几天就刚累了一天展会在酒店当着同事面看完,也没觉得有啥不适。同样也觉得没有什么跟《此房是我造》比较的必要,毕竟虽然可能你说手法是类似的,但主题内核根本不靠拢。想说的其实是战后的德国,人们如何堕落,如何找到痊愈的方法,但真的也是让人感觉浅尝辄止,比起扭曲的支配关系、战后遗毒的自我表现,那些不够大胆但又想刻奇的桥段真的远远埋过了这些或许导演想说的内容,可以说水,但就真的没怎么传达出来吧。最亮眼的还是男主只比我大一岁,特效化妆和演技都太强了……

那对儿战后出生的年轻人 为取悦意中人彰显自己已具有成熟男性魅力而屡入红灯区的男孩 看似喜好玩乐却不为花花公子的戴姆勒动心的守身女孩 似乎不过是某种不愿不敢不忍面对真实的世界的意淫矫饰或美好幻想罢了 而这个真实的世界应该是怎样呢——丑陋 肮脏 衰败 没有希望 只剩下一颗颗只能用酒精纵欲来麻痹虚无 苦闷 孤单的心 一个个被生活时代击穿 欲望永远无法魇足 混吃等死的人 一座座高耸隔绝只有在悲伤的歌谣响起时才能微微穿透它给予心们短暂共情的墙/还是文艺片导演拍类型片给劲儿 有个性 深刻
最近电影看的不多,态度也很草率,乏善可陈的观看记录中,印象最深刻的一部是今年柏林电影节的金手套。96年的帅气新人乔纳斯达斯勒,把丑陋猥琐的男主角演得超乎预期。主角的性欲与性无能,对爱和美的追求与限于丑陋贫穷,在恶臭的房间与痴肥嗜酒的中年女人如同野兽般无爱又愤怒的苟合,这些融合在这位渺小个体中的尖锐矛盾,促使他一步步迈向自我毁灭。角色浓缩了特殊年代底层人民共有的机械绝望,犯下令人发指的桩桩恶行又有其独特的身份背景,完整观看下来,觉得恶心苦涩,背后是浓墨重彩化不开的悲哀。
导演塑造的充满失败者的酒馆里对70年代社会底层边缘男女的命运与生活状态的粗略一瞥,被酒精和愤怒控制的血腥暴徒,以及侧面展现的整个社会对失踪妓女的冷漠态度,这其实是二战后,德国经济复苏期间,最后一批经受战争创伤的底层民众速写,但不知为什么导演省略了男主角童年在集中营的经历。相当写实的镜头和化妆,复古的音乐和摄影围绕一个低智商连环杀人犯的性格起伏,但总得来说,对民众的思想层面刻画还是沦于表浅,过度渲染了暴力场面。男主角的扮演者表现非常出色,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
“特别脏的电影。德国导演法提赫·阿金的《金手套》。表现上世纪70年代初一个名叫洪卡的变态凶犯在汉堡红灯区谋杀四名女子的故事——丑陋的面容、丑陋的场景、丑陋的杀戮、丑陋的性交、丑陋的人性、丑陋的欲望…… 这种西方表现“丑”的影像艺术着实把我惊到了:我本来切了一小块酱牛肉准备就干红喝的。结果看完整部电影也没动一下牛肉,一仰脖只把红酒喝了。 到现在我还不想吃东西。 就这么脏。”
算是下了功夫真实还原犯罪故事,根据片尾的照片能发现案发现场等主要场景相似度很高。彻底放弃了心理刻画,选用最纯粹的、简单粗暴的动作和肢体语言描摹主角病态的性格。酒吧的群像戏也有很好的把控,各色人物「衰老」和「虚无」,战争后社会的普遍性问题。被诟病的点无非就是直白的血腥和暴力场景,但是我并没觉得有多恶心(难道我看太多重口的免疫了??)总的来说还是拍的太浅,使得施暴场景没能刻画人物而是沦为噱头。男主倒是够拼的。
55/100。没有人生来就会冷眼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人生来就是变态杀人狂,人的肮脏来源于社会的腐朽,人情的冷漠来源的是社会的冰凉。谁说他心里没有保存着哪怕一丝善良?当他奋力挣脱出来后,总有人把他拉回万劫不复的深渊,心里的鬼火就算熄灭了也能死灰复燃,这不仅仅是自己的根基不坚定,更有那些行尸走肉们的一把推力。魔鬼可能进化成天使,天使也会堕落成魔鬼,在这世上没有什么对错,只有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
前期各路“呕”的观感评论把期待拔得太高,结果成片就没几分钟,且尺度不大,全程失望冷漠脸。在道德观念上,甚至还没《凭空而来》一半来得勇敢惊艳。个人觉得本片文本上的过度空泛、不扎实,可能是阿金根本就无意于回溯二战、70年代社会问题等角度,就是单纯随随便便拍个这种片子——某种意义上和《系统破坏者》倒是殊途同归,水平高一段位罢了。查了下乔纳斯·达斯勒竟然这么小(和我同龄),无语,叹服。
不是杀戮,也没有所谓的多么重口味(甚至还算收敛)阿金在以他的善意来祭奠、记录历史。与其过多关注那些施暴、分尸的过程,倒不如听听他们所述所讲。二战留下的心理、生理创伤,原住民与移民者之间一种极为隐秘又极为清晰的矛盾冲突,亦有提及老年的孤独之感,那一份善意远远大过血腥的场面。达斯勒表演的太过、太拼,这样的一个变态角色太难拿捏,离影帝还太远。处处压抑,总体而言中规中矩吧。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