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是香港导演陈果妓女三部曲最后一部(《榴莲飘飘》,《香港有个荷里活》),本片讲述了一个奇特的妓女在香港的一条船上生活的故事。她有着超乎常人的性欲和三个丈夫,她将自己地献身于她的工作。用性来讽刺时代,这部电影充满了强烈的欲望。
第55届台北金马影展金马奖 最佳女主角(提名)曾美慧孜
第3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提名)
第31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最佳影片(提名)陈果
《三夫》下载观后评论:
5/10 2000年以后的陈果完全失去灵光,其早年电影中那股愤懑劲头与迷茫气质已然消失殆尽,这部《三夫》处处展现着让人作呕的恶趣味。极其讨厌片中直白到顶的政治隐喻,包括台词对话中抖机灵式的嘲讽揶揄。油腻的陈果说得好听点叫作不藏锋芒,说得难听些他就是非蠢即坏。曾美慧孜完全被摆弄为工具人,她是个好演员,但我完全感受不到她如《冥王星时刻》般的惊艳,反而在无尽腻味之中突现出的是惋惜之情。香港回归二十多年,而昔日那颗让人无比向往的东方之珠,那座儿时在电视电影里迷醉的魅力之城,今时今日却早已暮气沉沉,就像那一个个老去的香港电影明星,荣光渐渐远去,悲凉之感徐徐而至。而一些香港人始终还在那里自怨自艾,感叹命运多舛。这是那些人的悲哀还是时代悲哀呢?时间终将给出答案。

電影分海,陸,空,包羅萬象,隱喻重重,但即便最底色的人物設置,小妹的特殊智商,盧亭這個海中烏托邦的傳說,以及現實中只是不斷被利用而說出手是有用的,下面沒用,雖然四眼仔時讀書人,然而也僅僅只是想拯救她的病,而非想去體會和理解她的靈魂,而小妹一直以來與水,水中動物,哪怕是對水中幻想的自然親近,到最後還是會被禁錮的靈魂,一直航行,遙遙無期,也許跳下船將整個故事變為傳說的結果更好些罷。不過講真,個人覺得沒必要放如此之多激烈畫面,點到為止,個人還是喜歡小妹追索婚紗飄落時在密不透風的樓裡情節加之配上古典音樂。畢竟整件事本身一直是對小妹靈魂的殘害,讓人心痛,甚至不忍直視,女主的驚人表演力真的是全程能hold住到反而讓觀眾太過壓抑地喘不過氣來。我要去看喜劇了⋯⋯

抛开所谓ZZ“隐喻”,想到一句歌词,“往前一步是黄昏,退后一步是人生”,只不过,并非什么诸神黄昏罢了。如果接受最主流的对三夫次序的解释…感觉是不是有点太倒错了?三夫皆废物,小妹的成瘾放大了他们的无能,无奈之下“资源利用”,让小妹接客顺带给她“治病”——这就是在讽喻?或许这比“天王圣明,罪臣当诛”还自欺吧…与其说用性在表现ZZ,不如说是一种burnout和垮掉。货车停在红绿灯路口的露天性爱场面倒还有点意思。不知道导演觉得是谁在看着车上的两人和车旁的行人。另外就是觉得,弄一个起源神话,即便不危险(想到讲日耳曼尼亚志的那本书),也没有什么拯救功能…

我很少会给到这么低的分,这是一部我看完之后不想留资源的电影。观影过程像噩梦一样的存在,虽然满屏都是性,但是却毫无任何美感可言,也许这也是陈果想表现的,两岸三地和港珠澳的隐喻真的还能叫隐喻吗?这暗示也太明显了吧。说实话,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大陆人我真的无法理解陈果这些zf隐喻的作品。之前的那些妓女作品至少会把除了zf之外的暗示放大。我以后看见木瓜可能就想吐,看见鳝鱼可能会比以前更恶心它。曾美慧孜太厉害了,她牺牲太大了,她的表演也为这部电影增色不少。金鱼、鳝鱼、木瓜的这些隐喻还不如最后的一个人被网住的镜头来的更好。

烂尾片子,医学生对其中某些不科学的地方感到不适,几乎是用毫无美感的床戏堆叠而成。其实很多意象、画面真的挺不错,尤其四眼仔和小妹都是很值得玩味的角色。像婚纱、水母、金鱼缸,这些细节抓出来多用点儿心思的话这部片子真的可以冲8分,最终呢,我也不是很理解陈果怎么想的,过于隐喻又过于直白,整部片子感觉就是想要表达的东西很多但实际拧干了很少。总之一团糟。本来想给3星,因为画面感还是挺不错的,有些小细节我也挺喜欢。但是本着负责任的态度,我觉得大家没有必要浪费两个小时去看这部片子,一星敬女主,一星敬画面。

这根本不是什么暗喻,这就是明明白白告诉你香港人的感受。香港一个飘飘荡荡从来没有根的地区,清政府,英殖,日治时期,回归大陆,香港就像电影中的小妹,无法发出自己的政治宣言,即使反抗,呐喊,愤怒也无济于事,依然要继续为利益出卖自己,香港成为了没有政治地位只能创造经济利益的“妓女”。如果废除香港的经济地位,香港自己就会陷入衰退和迷茫,找不到前进的方向。这也正是一代代香港人急于摆脱又无法摆脱的现状,目前看来香港人的迷茫还将继续下去,所以香港的出路在哪里?
其实没必要,处处可见陈果的用力过猛,硬是往人脸上怼的故事,还生怕人看不懂隐喻,还专门配了一段广播“港珠澳大桥建成了——”我能理解政治隐喻片为什么要和欲挂钩,不过陈果在里面已经是怎么不堪怎么肮脏怎么来了,曾美慧孜幸好拿了金像,没有台词但是却可以做到演绎摄人心魄的美,大多数人都会说到鱼缸的那一幕,可是电影后半段转为黑白,她迷茫地瞪大眼睛流泪的镜头让我印象更深刻...这部片三星的原因多的原因看来也是人们也是给的曾美,但是我这次格外喜爱她所以四星。
带着已知的隐喻看片,对所谓的隐喻还是so what。撇开什么隐喻,跟“海角上的兄妹”一样对智障女性的性本能肆意意淫,表面上好像在关爱残障人士生理需求,实际就是表达女性抛开社会道德束缚本性就是不挑男人,有个JB就可以干,够硬那就更牛逼。好,就算是隐喻,为什么拿女人尤其是智障女人的性瘾来做这种肮脏政治的喻体?最后告诉导演,有种文明产品叫性玩具可以解决生理需求,而不是只要是个公的人类就可以,女人接受度够大到底可以满足你什么样的变态心理?
曾美慧孜裸露的白色皮肤丰腴光滑,总是汗涔涔(从她很久以前的电影就看得出她真的是很爱出汗的类型),是最直观冲击的肉欲。看了一眼评论,嘲陈果仿佛成为一种政治正确了一样。的确这部电影中十足的恶趣味,细想起来是挺虐女演员也挺变态的,但我觉得很好看……可能是自己心中多少有点将美与虐挂钩的成分。本片政治隐喻却显得直观多余,沦为浅显的阅读理解,不如当作情色片来看待更优质。虽有抄写之嫌,好几幕也都挺有美感。个人感觉现在的分给的太低了。
无从前进与后退,漂泊地在这里接受着那些不安与彷徨。强烈的时代隐喻与如“海上吉普赛”的小人物奇情故事仿佛冲突而又矛盾,两者之间失去的平衡就让整个电影进行得相当杂乱。印象深刻的或是一些细节,楼梯间几次向下坠落的聚焦捕捉,或者通过色彩调致的紊乱与荤腥。醉酒湾成为了温柔乡,在那里看“去年特别多”的烟花,咀嚼“榴莲一样”气息强烈的木瓜,以及接触被“吹鸡如荷里活”的热点地带…但终究是再也回不去了。
全片充斥着人口贩卖、性剥削(剥削的还是有智力缺陷的女性)、child neglect、乱伦和虐待鱼类的内容,至少我这个观众是没看出这些内容是怎么为电影主题服务了....或者应该说我根本就没看出来电影的主题是什么。一部为情色而情色的电影,和AV有什么区别呢?曾美慧孜有够拼,但看到她那么拼的同时,也让人不禁担心,在电影圈这个权力和话语权那么不对等的世界里,她当时是几分情愿呢?
它带给我一种很混乱的感觉,所有人都在一个很拥挤的环境下活着,人皆逃不过色,人在欲望和生存的缝隙中苟活着。影片我觉得最美的是寻找四眼佬的那个女孩子,很青春的感觉,要是四眼没有娶小妹,而是和她生活在一起,生活会不会美好的多呢?也不会陷入三夫的泥潭。三个丈夫都爱小妹,希望小妹开心 ,但又无力面对小妹强烈的肉欲。他们会在船上继续漂泊或是上岸,但等待他们的未来都是那么的灰暗。
首先陈果导演的对香港的思考也是可以理解的,直白也不算大问题,但是陈果导演在这部电影的功力真心不行,编剧也恶心,尿点十足。题材是可以的,发散一下对香港未来的想象,暗喻再深刻一点,剧本有点起伏转折。政治禁片的角度对香港而言难说清楚,但是这部电影的艺术水准一般般是真的,有点浪费这个好题材了。好食材在陈果导演的锅子没煮出味儿,马马虎虎地就煮熟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