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老大人 洪伯豪
八旬老翁金茂独自住在平溪的透天厝里,老伴已先行离世,儿女皆已各自安身立命于台北。尽管健康走下坡,台北仍是一个金茂永远都亲近不了的地方,医院几乎是他对这城市的唯一
八旬老翁金茂独自住在平溪的透天厝里,老伴已先行离世,儿女皆已各自安身立命于台北。尽管健康走下坡,台北仍是一个金茂永远都亲近不了的地方,医院几乎是他对这城市的唯一印象。某日,金茂又因胃痛住院。病房里,步入壮年的儿女再度因他的照护问题争吵。然而,一场意外让金茂辗转住进了安养院,就算孙子凯凯捎来结婚喜讯,也丝毫没有消弭金茂的低落情绪。这天,女儿推轮椅带金茂上街,想带他为孙子的婚礼订做新西装。殊不知,对金茂而言,西装早已有着完全不同的意涵。
第55届台北金马影展金马奖 最佳女配角(提名)黄嘉千 第21届台北电影节台北电影奖 最佳剧情长片洪伯豪 第21届台北电影节台北电影奖 最佳导演奖(提名)洪伯豪
《老大人》下载观后评论:
代級差異,也許便是和離死亡的距離相關的,看到三代人的巨大差異,和現代社會對前現代尾巴的家族觀念的衝擊,尤其是消費社會到底滿足了人類什麼需求?天燈許願卻間接斷送了爺爺的性命;為了生計所迫,前一代人穿西裝是為了走向死亡的莊重和體面,年輕人穿西裝便貌似是為了和機車成一個對比專門設置的;鄉下的老宅,曾經苦力採礦的通道,城市的燈火,成了旅遊景點的礦區,好像真的是個通道,但通向的是更大的反差和最終那個做作的社會。所有的不理解都是溫柔但殘忍的表達出來,看到很多評論是對於影片的平淡和安靜的差評,但這才是老年啊 - 你能想像你心智還渴望著但精神和身體已經無力支撐生命的狀態?就是這樣平靜而緩慢的去面對殘酷,你可以嗎?

父亲从老人院走失后,儿子又把父亲带回家,将父亲留在门口,自己去了房间,这个走位已经很失真了,为什么,接下来镜头在父亲这,儿媳抱着小孩打了个招呼,也走进了房间,房间自然是灯光最强的地方,因为那里要发生“戏”,什么戏,儿媳对儿子抱怨说,怎么把他领回家了,不知道我带孩子多忙多累吗。他俩就站在门口,那话装作不是给父亲听的,但是是给观众厅的,而儿媳也就那么一场戏。这个调度和对白的安排,我觉得就是国内六六的风格,我不喜欢。黄嘉千演一个好人,整个角色略微平板,但到了后段有几个特写镜头,反而显得很耐拍,她骨骼比较立体,没有妆容,远远的望着你,很有内容。

又看了一部老人电影,人生的晚境啊,和儿女一起过,还是养老院里等死呢?没有什么爱好,真不敢想象,好在自己能写诗,能在迎接死神的最后时光里,写下最后一行诗,让自己独嗨,就像早已密会了上帝半生,能不麻烦别人就不麻烦了,哪怕是儿女,他们也有他们的挣扎……一个人能够玩好的命途,要感谢上天的恩赐,那种人身依附关系(哪怕是亲情,哪怕是家庭温暖)不适合咱独尖人。

片中祖孙三代各自的人生交集在这个纷繁嘈杂的世界 这一切都是因为生活不易 才有了今天的这种无奈 每个故事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发生着 也正经历着 虽然像我们喝的白开水 平淡无味 但是我们每个人该如何去面对这段历程 去承担这些压力 去更好的去经营自己的生活 从而去接受和改变 确实是需要好好思考一下的

我们总是会把老人叫做老小孩,因为年岁逐增,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在我们看来开始变得幼稚,可是他们确确实实是我们的长辈,是确确实实的“老大人”。他们所有的幼稚行为不过是用自己仅存的能力向后代表达爱意。多一些关注、多一些耐心、多一些体贴!老去不是一件浪漫的事,但我们可以去温柔以待,被温柔以待!

对着平溪天灯,许下的都是最朴素的愿望。闻着含笑花香,听到的都是矿洞里的呼唤。不服老去摘树枝,自己像挂在上面的天灯摇摇欲坠。走路检查袜子是否穿好,睡觉检查有没有尿床,给自己拍了不会笑的遗照,给孙子准备娶媳妇的红包。把父亲丢在养老院,犹如当年自己在幼儿园被狠心丢下,老了也要学着长大。
很寫實的長照問題,以老人的視角出發來描寫現況,情感深厚! 人物很飽滿,雖然有一些象徵符號比較模糊的概念,但畢竟這就是電影,有很多創作者自己的意念和想法是一件好事!看完之後很期待洪伯豪導演之後的長片作品,因為這部給我一種侯孝賢導演的慢鏡頭加上是枝裕和導演鄉村紀實的感覺,很喜歡!!
以子女视角下的「养老问题」是全球华语文化环境中共通的母题,本片一半部分以老人自己的感受与视角作某些「潜台词」显得苦涩而漫长(不知道是导演的有意为之还是因为某些经验不足却造成的「意外」),对于老人来说,子孙后代的繁衍与「旧时光回溯」究竟是一种安心的喜悦,还是更多的无意义添加?
看着揪心,鼻酸了好几次。从背景杂音可以感受到纪录片般写实调调,没有一丝毫的刻意煽情,连结尾都躲避了阿公离开的具象。呈现出了现实的悲凉感,这就是人生。阿公虽是个传统的老顽固,但同时也是个体面的人,面对孙子的笑容非常暖心,不禁的让我想起在天上的奶奶。能打动人的片子就是好电影!
实在不敢太投入去看,因为太真实了,让人觉得很无力,看着会想起《楢山节考》,其实内核是差不多的。明明身边有那么多人,可是其实空无一人。可是生命依然延续着,孙子的孩子已经快要出生,我却看到了孙子的结局,也是和爷爷一样。谁知道,也许这个社会更加进步了,有更美好的结局也说不定。
3.5分。电影切入口刁钻,聚焦养老和临终关怀等社会问题,直戳痛点。电影叙事上也属于润物细无声,细节处见真章,几乎没有刻意煽情的情节,都是真实而深刻的情感力量。可惜故事太过于平淡,滋味不足,也没什么后劲,淡化了这个话题的冲击性,实在是可惜了演员们的好演技。
从老人走丢到医院认错人的桥段看,老人应该是帕金森了。但影片并没有着重交代,更多刻意的聚焦在与儿女与周遭的倔强上。好似所有人都欠他一样,其实他是幸运的,有个孝敬的女儿,儿子也不是不管他,只是在拼命工作赚点微薄收入。大家不是不懂他,只是大家都生存唯艰。5
这部电影可以很多解读方式,我看到的是老人性格缺陷导致的人生悲剧,不是人间不值得,而是像他这样性格的不值得人间,不应该养儿育女。有这样的父母,人生好惨,就像电影中的儿女一样,包括孙子,每天看他老人家脸色过日子。早死早好,最好是结婚生子之前死。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