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導演成名作《竊聽者》(2006)暗黑時代,回望納粹張狂過渡鐵幕圍城的歲月,政權更迭對思想壓抑並無二致。未忘孩提時目送姨姨被關進精神病院後命喪毒氣室,少年畫家與納粹醫生女兒結婚後,決定擺脫蘇共寫實主義箝制,投奔西方,師承自由派教授追尋藝術真實。德國當代藝術教父李希特及波依斯身影隱現,老大哥幽靈更無處不在。史詩格局作直視祖國三十年歷史輪迴:真相縱使殘酷,終究比謊言美麗。獲提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第75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狮奖 (提名)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尔克 第76届金球奖电影类 最佳外语片(提名)
《无主之作》下载观后评论: 为了现代艺术之崛起、为了无政治之艺术、为了不讲政治的遗憾、为了两名美女的无私奉献!看完此片,感受颇深。首先,现代艺术不仅仅是要画的像,更要有自己的想法;其次,现代艺术不是线条、色块、装置、行为的堆砌,作者要用自己的思想赋予她灵魂,然鹅,这点超难!基本功、作品逼格、人格魅力、运气乃至“朋友圈”的吹捧,缺一不可。就如影片中的金句:六个随意的数字就是一堆垃圾,但这是一组乐透中奖号码时,它有是实实在在完美的东西。现代艺术家要能够进入殿堂成为大师,和中奖区别不大。但有一颗存在即合理,现实即美丽的心,那起码拥有进入殿堂的奖券。遗憾是留给政治的,没有几个地方不讲政治,讲政治的地方总以自己的意识形态为主流,留给中立人群和异见者的空间总是太小,电影最后那一段非常好地刻画了那种小心翼翼避免站队的现世生存手段……
可是啊,一部没有态度、没有观点的政治电影,让我花了三个小时看完有些愤怒,被欺骗的愤怒,无意义的愤怒。我又安静了,因为无意义,有态度又如何?回归世俗的生活,拥有世俗的成功。论,拥有精湛的专业技能的好处。术业 有专攻,医生技术好,什么政权都需要专业技术人才。1绘画与照相,真实与虚幻。2 创作的自由。我们是禁区,不自由啊。有风险,有代价。差异。意识形态,主义战胜一切。那么艺术呢?艺术家呢?延安文艺座谈会。49年回国的,79年回国的。不仅仅是江湖地位,更 是有命,还在活着。3 第一次见丈母娘,真是令人印象深刻啊。青年男女,年轻气盛,血气方刚年轻的花朵需要灌溉,需要滋润。艺术是需要刺激的,尤其是美女,是性,才激发了无穷的创作欲望和艺术精品。 放纵或是克制。目光,直视。选择艺术,不要政治。真实的自己
1.对于这片不能做简单的剧作分析,豆瓣上一些观后感似的抒情评论更是要不得。2.影片中提到笛卡尔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其实是影片所要表达的一个题点,在于“ich”,鉴于导演的功力和学识,不用其他门类学科分析是不行的,就好比把“我思故我在”抨击为唯心主义一样肤浅。导演从艺术这个角度切入自我这个话题是很讨巧的,但当放置于两德背景时,一切不免厚重起来,第三幕回归主题利用人物揭示了“自我”的升华。为了表达这一概念,老师讲述了他是怎么发现自我的,主角又是如何和妻子一起感受自我的,画展时记者又是如何试图用俗世的真实去理解主角的存在的意义。3.结尾主角用鸣笛感受自己的存在,一如他的姨母。可以说姨母是他的缪斯,老师给他打开了认识自己的大门。话收到这吧,说的也很肤浅。有些镜头具有宗教意涵,看看大导是怎么拍传记的
从魏晋玄学看《无主之作》其实很有意思。影片开头谈“自我”,却以“无主”作为影片结束,其实这两个概念并不矛盾。无主即无我。“无我”即我本身并无内容,此无内容即我之所以为我的内容:我之所以能形成独特的风格,正在于我始终都在成为更好的更真实的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即对自己已有风格的反叛。此反叛的过程可视作一扫象抑或空无的过程:从对外在桎梏抑或政治的反抗,转向对自身习惯抑或名声的反抗,直至内外两忘以归于以无为心、以化为体的“自然”状态。自然即个人个性之极,人根据各人天赋爱好之差异,或解衣般礴,或傲然啸咏,或语息则默。这当中亦涵有物我相冥之玄同意义,但并非电影所偏重的内容。另外,此语息则默的无言之境固然包含“终身言亦未尝言”的意思。影片中德国艺术家博伊斯的行为可作为理解无主之作的钥匙。
改编自德国画家Gehard Richter经历的电影。时间跨度比较大,历史背景描绘得不错,一无既往地战争反思。电影前段和结尾节奏很紧凑,中间感觉有点拖沓。前段男主角kurt妈妈的表演很精彩。剧情过于drama,太多巧合。看电影之前了解过是关于Richter的,以至于对电影有过多类似纪录片的期待。部分桥段很是感人,加上优秀地戳人的配乐,令人心潮澎湃。但是个人觉得衔接有点突兀,过于套路了。摄影镜头还可以更好,比如kurt下意识避免痛苦时看到的虚化效果。前后有很多呼应,汽车鸣笛/虚化模糊的视线/孕妇和婴儿等等。童年的记忆始终萦绕,淡忘的历史会重现,伤痛会痊愈但不会被忘记,再某一天会突然出现刺痛你。像尼采的永劫轮回,在无限的回环往复中证明它的意义。
这部电影很清晰的讲述了艺术是怎么来的。一开始的从事艺术可能是抄袭模仿,再者可能对一些东西改进,产生变化以及一些属于自己的东西。但是最终,最真实的艺术,是回顾自己的过去,从生活中发现的一些东西。只有当自己的经历足够多,足够深,艺术就是你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记忆的一部分的表现。但是这些东西,并不会成为你的卖点,故事的销售方式,因为在作品完成的那一刻,它就不再赋予“意义”,反而艺术家自己可以脱离出来,去客观的看待自己的作品。艺术是大度的,命运是捉弄的,历史是不断重演的。艺术是一种发现的方式,在一些人面前会显现出极其强烈的共鸣与反思。他就如同一把刀一样,有导向性的刺中了其中的一些人。但在那之前,会留足空间,邀请观众进来,也开放着大门,让人随意进出。
1.我这么做,是因为我能做,直到最后,我才理解梅姨妈没有疯,世人眼中的疯子其实都是天才2.约翰·巴奈特,一个用“夏天两晚上”来代替“希特勒万岁”的有良心的人,战后只能去洗楼梯;卡尔·齐班德,战时忠心的为纳粹服务,战后依旧可以做社会名流,德不配位可恨可笑,不仅在德国,韩影《暗杀》也有同样的剧情,韩奸过得比英雄好3.一直在想齐班德为什么在伊丽莎白·梅的档案上写红色的加号,因为梅讽刺他的女儿欠缺艺术细胞,因为梅把他的皮鞋弄脏了?直到后来因为库尔特不是豪门,他就编造谎言,亲手给女儿堕胎,他不仅是兽父,更是“兽医”,底层人的命在他眼里屁都不是4.别选政党,只有在艺术中,自由才不是幻想,教授的理想是美好的,可是艺术真的可以完全的脱离政治吗?
本来做好了撑不住的准备,然而这三个小时完全不觉得冗长,并且意外的很喜欢。相比较对于二战的反思部分,我个人更倾向于一个艺术家对自我的追求和精神的蜕变。”ich, ich, ich.” 从迈向梦想,到实现自我,是影片后半部分主要表达的内容之一。主角两位导师对于自由与自我的认知与讨论发人深思,为了满足别人需求而创作的艺术家是不能被称之为自由的,而你自己的艺术需要表达的则是你自己本身。本片摄影与配乐非常加分,男女主亲密的镜头充满温暖又略带悲剧的美感,如同放映一张张油画一般。结尾在与开头的呼应中戛然而止,一瞬间我甚至有种莫名的感动。Everything that is true is beautiful. Never look away.
影橫跨1937~1966,片長超過三個小時,然而量少質精的杜能斯馬克精密的掌握了這樣一部沉重的作品,從背景到前景,從背景到前景,從一個男孩的童年到成年,從納粹德國到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所謂的東德)再從藝術到歷史的交互流通,我們看到電影如伊莉沙白所告訴小寇特的何謂萬事萬物緊密相連,然後我們會慢慢明白,或許沒有所謂:「巧合」而只有一連串的命中註定,只是那些意義我們還尚未參透,所以我們覺得自己被命運遺棄了,我們覺得自己被拋棄在沙漠之中。在藝術學院裡,教授說今天不知道要上什麼,便問學生有什麼想法或心得,而眾人沉默。教授感到有些失望,環顧這群終日思索「概念」的學生們,突然一個聲音打斷了沉默,是拿著報紙的寇特:「樂透。」
3小時播映時間、主角用30年去領悟,緩慢,主角終於發現或沒發現事實的光輝。看似直視眼前,卻下意識對記憶或事實的殘酷/貪惡面向按高斯模糊鍵(也造就他比父親更強穩的心理素質),真正直視了嗎? 這樣塑造,好像主角所有靈光、領悟都是自我欺瞞(社會主義式?)過多巧合我們驚訝主角怎無法串起,因為他拿起報紙蠻不在乎內容地剪下作為創作素材,以直覺拼湊的作品,他不知道這些照片背後猛烈的關聯性,照片卻因他的直覺神秘地產生意義(呼應那段樂透論),呃啊未免太蠢... 不免讓人覺得導演在諷刺當代藝術吧。透視三小時的觀眾,肯定比主角清楚來龍去脈,這樣安排也像某種諷刺。然後很明顯,配樂下得太俗了,女主角被物化。算喜歡教授(Beuys)那段。
很久没有看过这么令人荡气回肠的电影了,三个小时的时长不多反而并不希望电影终结。二战的体裁已经有太多作品,本片与大多数同体裁电影不同的是它聚焦于一个有艺术天分的主人公从小到长大后实现自己艺术追求的整个过程,正面描述战争的是前段主人公在小时候的战争经历,亲人在战争中惨遭杀害,此后便是中段,聚焦在战后东德的社会主义发展状态,到后段主人公勇敢地抛弃东德的所有来到西德去追逐真正的“我”。整部片看似没有过多地去撕开那道历史的伤疤,却从另一个角度无时无刻不在表达自己对历史批判的态度,男主人公的亲人被战争摧毁了,但是她给男主人公的艺术启蒙永远影响了男主人公,并通过男主人公的画笔让追逐真实和自我感受的艺术态度在作品中永恒。
看罢 云里雾里 只觉得艺术是缥缈玄幻之道某影评云 艺术不负责普世价值的宣扬 只负责纯粹真实的展现 “我” “我”“我” 源于“我” ,又要将表现内容模糊化,去作者性(好抽象啊啊,本俗人真的无法举例)至少看Tom Schilling 和 Paula Beer演戏真的太享受了 德语真的上头何为艺术?汽车齐鸣奏出的音符,窗边初阳逆光下胴体雪白的妻子,冥冥间将姨侄间的爱与纳粹刽子手的恶 相叠化的画布。。。不知所云 只觉得配乐是真的入魂了世间哪有纯粹的艺术呢?即便是标榜自由的西方左翼,又哪能逃脱政治正确的藩篱?到哪找这么脱俗 志同道合 重精神轻物质的妻子,我也想要。
当今社会好像什么都可以是艺术,边界越来越模糊,靠炒作和营销噱头出来的艺术真的有价值吗? 记得我第一次进到duomo教堂里面的感觉,很让我心潮澎湃,好像完全能明白这个作品表达的感受,我懂他们对神的爱和赞美,对永生的向往……但是看一些时下最流行的所谓的先锋艺术家的东西,就……内心毫无波澜。 绘画作品就应该是无声的吧,而当代艺术就是大融合?什么都想掺和在一起,美其名曰:混合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