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奔向大海 深田晃司
深田晃司宣布最新映画& ;海を駆ける& ;(奔向大海)将于明年5月公映,日本& ;法国& ;印度尼西亚联合制作,完全原创剧本。本片已于8月初在印尼开
深田晃司宣布最新映画<海を駆ける>(奔向大海)将于明年5月公映,日本&法国&印度尼西亚联合制作,完全原创剧本。本片已于8月初在印尼开拍,以“战争与灾害”为背景的幻想映画。藤冈靛主演,鶴田真由、太贺、阿部纯子共演。
《奔向大海》下载观后评论:
一部两小时的电影讲述了又简单又复杂的故事。主线是四个青年的青春故事,可以在此之外又融合了族群矛盾,国籍选择,历史记忆,宗教矛盾,原生家庭,自我认知,环境保护,还有亚齐独立运动,很难想象创作者如何把这么多东西都杂在一起,感觉有丰富却又感觉哪里都没吃饱。拉乌是海男,也应该是上帝,他懂的所有的语言所有的技巧,在最后奔向大海的时候才展现出自己的真实的样子。这也应该是标题的直接表现吧。全剧最喜欢大贺没有之一,黑的真的像印尼来的Jepang-Indonisa Abang,那个吃饭的姿势,那个日常的坐姿,还有说印尼话的感觉真的好真实啊,我想我以后如果深入东南亚会不会就变成这个样子了嗯。卷不了舌应该是唯一露馅的地方吧。全剧印尼话我才听懂了几个词,好好去学印尼话吧。Belajar berusaha.

要講得內容太多了,主題看起來不是特別統一。戰爭帶來了民族的融合,takashi選擇了印尼國籍(這裡想到「GO!」的杉原);但是隔閡也一直存在,Ilma的父親也一直怨恨日本人,sachiko說她會選日本籍有意無意地反映了兩國的階級差異。海嘯摧毀一部分人的生活,另一部分人倖免於難,又調整人之間的差異。Dean相當於神/信仰的具象化,兩面性的定位就比較模糊,沒有明確的走向:又代表自然,又插手人類生活;又親近人類,帶大家奔向大海來弱化差異和隔閡,又遠離人類,在大家紛爭的時候悄悄治癒玫瑰花而放任隔閡;又救人,又殺人;又給sachiko神諭,又不回應人類的疑問。不過太賀的印尼語真的講得太好了,沒有本地人的風味反而聽起來很清新。神諭和瞬移的兩個銜接還算巧妙。

深田又一次通过塑造「侵入者」来表达身份认同和对灾难战争等历史的反思,而这背后无形中体会到了一种焦虑感,语言的障碍导致沟通失败,文化的壁垒导致告白无疾而终,信仰的差异又拉大了彼此间的距离。导演通过四个身份不同的年轻人来作为着眼点去描绘这种焦虑感,而最后一个奔向大海的镜头却无形中成功尝试去消解焦虑感。这里反而拔高了整个影片的高度,又传达出深田的人文关怀。可惜,「阿海」这个角色给了很多神秘的戏,却变成无法解释的「神谕」,将这个最重要的角色变为了单纯的神秘感的符号。这个「侵入者」最终也和深田「淵に立つ」这部电影一样,戴着神秘的面具而来,却很空洞地离开。希望深田以后的作品能更加丰富这个「侵入者」的形象,而成为他自我风格的代表性符号。

印尼海嘯和東日本海嘯所共同喚起的是對創傷的記憶,在地域和歷史的屬性上,日據時代的差別式地位於牽連其中的海的任意空間消弭。熟爛的語言梗:「今夜月色很美」,刻板的認知在交流中失效。懸置其上的神意在人體的賦形之中完成去人格化,甚至是機械般地在日常的「奇蹟」顯形裡提煉出日常的本質,深田晃司的神秘指引向一種趨同的方向。只是這種「神」的奇觀化展示太生硬。他者的祛除在青春片式的熱湧中結束,其後,一片茫然。深田晃司和黑澤清,這兩位在異域拍的片,論證現代性的正反兩面。

2019.6.15 上海电影节#2019上海电影节第一场在淮海中路的国泰电影院看了深田晃司的电影「奔向大海」。开场深蓝色的大海让人心醉,影片节奏很慢,由「劳」(印尼语中的大海)串起整个线索。大海带来了一切,也毁灭了一切(04年印尼大海啸)。在大海中,四个日本/印尼年轻人面临着语言,身份,文化认同的迷失,但大海也融合了一切。影片中最感人的一刻,莫过于四个人在去萨邦的船上唱《如果你感到快乐你就拍拍手》,印尼语和日语混合在一起,格外动听。

在台北光电电影院看的,为情怀而看,人生第一个自由入座的影院,那天影院里面只有四个人,一个男人,一对情侣,和我。小小的影院,设备并不算好,但是字幕放完后才开灯,全程没有人讲话没有人看手机,这就是电影爱好者的天堂吧。影片里面印尼人一起听着经历过战争的人唱着战时日本人的教给他歌曲,很是动容。谜一样的男人,天真,但是有强大的能力,可救人,可杀人,平静地看着人间的计谋和情感,来的时候无声无息,去的时候也随心所欲。四人约会可谓是很温暖了。
《河畔的朔子》中的年轻男女,《散步的入侵者》中的入侵手法,再嵌进一贯的历史伤痛,共同塑造这样一部印尼旅游宣传片。不明白深田晃司对人物关系的塑造为什么这么生硬,语言差异不是一句今晚月亮真美就可以跨域,误会也不是非要所有人共同对峙才可以解除,更别提在借东西过程中就可以预知的受骗结果。“外星人”的行走可以是漫无目的的,情节大可不必如此散漫。除此之外也只有自然风光,回忆过往可以令人动容了。
在我看来,全片的核心主题在于「误解」。拉乌与人类之间的误解,不同文化之间的误解,生的女儿对死的父亲的误解⋯⋯而且这种误解都以一种「无须解决」的姿态出现在电影里。四个孩子死,拉乌存,四个主角存,拉乌消失,这种互文关系是微妙的又是神秘的。许多戏旨在塑造一种时空关系,以「错位感」传递「误解」的存在。在水中消失,可以看作人与人的交融、理解,而人,终究是无法互相理解的,除非死去。
一部为印尼而拍的想表达元素很多 线索奇妙而无理的奇幻爱情片?除了dean的神化设定不管 海啸 战争 跨国界文化 青涩的爱情和原住民美景带来的是表达的无意义之感除了主任神秘的jump in jump out和笑容 除了太贺驾轻就熟的印尼语 还有那个夏目漱石月色真美的表白梗 真没什么印象深刻的了还有谁能帮我解释一下 dean弄晕真在浇树的鹤田真由是什么情况?后面也不交代了?
#猪猪# 3.5分。太贺出演的日裔印尼人很好,藤冈靛则是气质纸板人,是一个似有若无的神明,我不知道《风又见三郎》是不是会有类似的气质。四个年轻人的故事串起了许多记忆与现实,族群张力、日本-荷兰的占领、日裔的身份认同、文化冲突,虽然细节上看轻巧舒适,但是到最后似乎又有点不明白立在那里。(这是“后3.11”么?)
6.5/10。新一代的日本电影仿佛都喜欢在日常题材中加入超现实元素和死亡阴霾。有超能力的男人是情感世界的旁观者。“月色很美”依然能打动我,更打动我的是四人矛盾解除后的大笑。结尾有点在意料之中,缺少可回味的空间。电影除了在爱情之外,还包括了身份认同、战后创伤、宗教问题,可能是想讲的太多了没有一个是极致的。
大海孕育生命,也吞噬生命。照片夺走魂魄,也留下魂魄。云游四方的神沉默地注视发生的一切,在治愈与杀戮之间自由存在。万物由神生,又终归神处。“月色好美啊”“今晚没有月亮喔。”世间满目疮痍,年轻人依然在寻找梦中的某座岛屿,抑或是等待可能永不降临的某道神谕。PS.太贺是什么语言鬼才,印尼语说得也太自然了吧~
意外之喜:没想到深田竟然能这样讲述故事,毫无疑问的是有种“魔幻现实主义”的即视感,将战争放置在海啸的双重纽结中,来回溯日本人结构性的创伤经验。有趣的是,少男少女们的感情线将这种复杂的记忆呈现出创伤后的“紊乱”。拉乌来过,拉乌没来过,幽灵般的出没试图缝合,但却又无法愈合(看来将要写的论文已经出来了)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