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男孩》导演巴里·杰金斯日前敲定新片,他将把知名作家詹姆斯·鲍德温的小说《假若比尔街能够讲话》(If Beale Street Could Talk)搬上大银幕,故事设定于上世纪70年代的纽约哈林区,主角是一对刚订婚的年轻情侣芬尼(Fonny)和蒂什(Tish)。芬尼被诬告强奸,而身怀六甲的蒂什将四处奔走寻找证据证明丈夫的清白。梅根·埃里森创立的安纳普尔纳将投资本片,也将和《月光男孩》制片公司Plan B、杰金斯本人的Pastel工作室一同制作本片,10月开拍。
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配角(提名)雷吉娜·金 第76届金球奖电影类 最佳剧情片(提名) 第72届英国电影学院奖电影奖 最佳改编剧本(提名)巴里·詹金斯
《假若比尔街能说话》下载观后评论: 如果不是巴里詹金斯的作品,我可能会多给一星,但看到这部电影实在很难相信他一年前拍出了《月光男孩》。月光的纯粹和灵气完全不再,取而代之的是浓重的模仿痕迹,成片十分做作。也许很多导演在某部电影取得成功后都不免想复制自己的成功,但总是用力过猛事与愿违。我最喜欢月光的一点是它作为黑人导演的黑人题材作品,不自怨自艾,不愤世嫉俗,不怨天尤人,黑人与白人没有什么不同,黑人同性恋也没有什么特别,但在这部电影里,在它温情的外表之下,还是透露出了一丝自卑,一丝愤懑,因此与大多数的黑人导演及其作品也没有了任何差别,最终还是落入控诉种族问题的窠臼。
時好時壞、抒情過頭,斷裂感伴隨著形式顯得自溺,很喜歡《月光下的藍色男孩》將形式與敘事的完美融合、便譜出一個既美麗卻又苟延殘喘的青春篇章,但《藍色比爾街的沉默》卻直接敗於巴瑞賈金斯前一部《月光》差點淪陷的毛病:形式大於內容,個人並不太苟同一些人將賈金斯喻為「自以為王家衛」的言論,對我而言賈金斯有自己的一套作者手筆(但墨鏡王才不是這樣仿出來的),形式相似不免會拿來與前人較量,可是影迷這種「(刻意)較量」我並不是很能認同就是;不過不能否認的,《比爾街》雖然自溺且不懂得收斂,但也是賈金斯最具社會意識的一部作品文本。
感觉就好像一开始觉得这个前戏还不错很有情调,结果到最后发现原来只有前戏了。影片的内容似乎有些单一不变,反反复复只停留在抒情,却忘了真正该讲的故事。剧情的推动过分依赖于旁白,而气氛几乎也全是靠音乐来达成,从这些方面来看故事确实是比较弱,而且节奏和氛围缺少变化导致观众容易疲倦分心。近些年看过不少和种族有关的影片,有不少出彩的例子,而如果这部影片放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难免会黯然失色。不管用多美妙的言语说出来,在我看来,直白得说出“我爱你”这三个字从来不是表达爱最美的方法。D
从《月光男孩》到这部对经典的复刻改编,丢失的或许是那些更为生动和鲜明的风格,但出彩的却是对故事和表达的清晰进步。比之于还原一个真相让人沮丧的民权“宣言”,镜头的重心却交还给了身处风暴间的爱侣—他们在这里迎接着幸福,经历着心碎;信任与初次的邂逅,成为链接两人彼此的纽带,永不断线。从中穿插着的轻柔弦乐,以及精致的摄影,都让原著那种喃喃细语变得生动了起来。【感觉Regina只是正常发挥,比起电视剧所赋予的空间,少了很多;但真的还是会回味她拿奖时的激动,一切都是值得】
王家卫的电影风格并不那么好学。作为一名资深迷弟,詹金斯无法运用特写、音乐和慢镜组合起来的东方美学将鲍德温笔下那些充满感性力量的意识流文字转化成影像准确传递给读者或者观众。没错,王家卫电影的主题永远关于别离与重逢,然而记忆的时间性才是王的精神内核。事实上《假若比尔街能说话》它也是在说:信仰的分歧并非筑建在肤色之上。可惜本片叙述的视角决定了它叙述的内容,这些空泛的情绪显然不是鲍德温愿意看到的画面。至于 “我是谁”的问题,尚处在模仿阶段的《月光男孩》还没有办法作答。
不喜欢但讨厌不起来,大概觉得这种愿意慢下来、近一点的「纯爱故事」在商业浪潮下还是很可贵,虽然我这样的「偏心」本身大概也是中了陷阱,but still. 主题伴奏很动人,作为情绪渲染的工具有点被滥用了。女主角演技稚嫩,很多时候觉得她的恐惧多于坚定,有种等导演喊cut的状态,没有层次(但她声音好好听哦)。以及我对两个家庭的条件大概有误解,一直预设「富家女」和「穷小子」,看到后面才发现重点错。还是更喜欢月光男孩,有种sincere authenticity在。
一个不怎么适合拍长片的故事却还是要凭借着《月光男孩》的气势来自嗨一下,导演Barry Jenkins也是可以的啊。可这就只是一种徒劳无力行为的放大和一行人为了所谓的信仰忙活,故事性都快丢了,而女主视角里过去和现在的交叉剪辑是在努力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相和爱么?因为肤色而主角们的人权受限是可悲的,可因为肤色而拍部自我美化乃至孤芳自赏的电影是过分的。人物都有浮于表面的不真实感,就连女配大热门的Regina King都因为戏太足修饰太好而假了。
这摄影构图画面配上大量舒缓的音乐真是越来越像MV了,而人物的台词也充斥着一股歌词的味道,女主某些独白也押韵得像rap,要是配上旋律唱出来就可以变成《爱乐之城》 《月光男孩》的结合体了。叙事方面越加羸弱的同时,镜头语言和场面调度也满满的设计感(比如男女主的第一次性爱床戏,两人亲亲吻吻后,男主中途去放音乐营造气氛,而后脱裤脱得那么慢,让我怀疑他是不是性冷淡?)……特地选精神饱满时观影,从头到尾没有快进,可中途还是一度看到犯困。
这结局真给我看笑了,我想到Trevor单口喜剧里所有那些被警察逼停的笑话,第一次把他的经历剥去喜剧的外衣;我想到黑色党徒结尾,想到就算纸牌屋这种八竿子打不着的剧,Remy也有被白人警察刁难的戏份;我想到Cookie的姐姐被自己儿子家暴,几个女人被自己叫来的警察吓得崩溃大哭,当时我甚至不明白自己在看什么。//床戏拍得几乎美过月光男孩,配乐绝美。月亮和PP最接近合作的一次,除星战之光和毒枭之外。
3.5 74/100 对“面对大环境歧视的无力感”这一心理的表现十分成功,但前面有蛮多不太有必要的细枝末节,例如最开始男女主两家人在信仰上的冲突(这点后来完全没有再提到)、对律师的描写(这个角色在最后也没有起到什么作用)等,在男主好友Daniel的自白后感觉是绕了蛮久才绕回到核心主题的,到最后给我的印象也就谈不上多深刻了。总体来说不如《月光男孩》,但豆瓣评分低成这样是怎么回事呢
非常温柔的一部电影,但却揭露了非常残忍的社会问题。所有的家人都在为了解救无辜的男主而努力,他们相信自己能行,男主也相信他们能做到,但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爱也抵不过社会对他们的不公。直到结尾,最纯真善良的孩子道出了对非正义的妥协,是多么让人心寒。男女主感情处理得非常细腻。感觉一些地方比如男主朋友口述被冤入狱把黑人问题揭露得太过直白,反而不如客观叙述让观众细细感受更引起同理心。
其实是一部蛮温柔蛮文艺的电影,色调和光影画风把握的都很棒,但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矫揉造作成节奏缓慢如此我想大部分观众是很难买单的。观影过程中我一直在想为何这部电影能拿下金球奖和奥斯卡的最佳女配,拿下表演奖项至少也得有几段演技爆发的桥段吧…一部大多数主角配角都是黑色人种的电影,看起来的感觉其实很微妙,恕我脸盲,我觉得黑人女性很难有辨识度啊,看谁长得都一样…
影片中的爱情很美很动情,那种柔情缠绵、含情脉脉、面红耳赤,细腻情感的流淌,王家卫电影式的画面感和大提琴抒情的渲染,更添一种浪漫。尤其是亲热戏那段,男主说的那段话,这才是真正的lover啊,最舒服的水乳交融嘿嘿~还有女主的家庭,父母与姐姐的支持和爱,太温暖了,喜欢一家人的包容与豁达。男主父亲对自己孩子人格赞扬的表达,真暖。想起了请回答1988中家的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