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根据约翰·盖2004年所著传记《真实的玛丽·斯图亚特》改编,讲述玛丽·斯图亚特(罗南饰)和伊丽莎白一世(罗比饰)一度交恶,而她却不知自己已四面楚歌。
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服装设计(提名)亚历山德拉·拜恩 第72届英国电影学院奖电影奖 最佳女配角(提名)玛格特·罗比 第25届美国演员工会奖电影奖 最佳女配角(提名)玛格特·罗比
《玛丽女王》下载观后评论:
影片的重点放在了“女性主义”上,不论是儿戏似的政治阴谋、权力争夺,还是更匪夷所思的“秘密谈话”中流露出的嫉妒、怜悯,尽管有不少人认为女性导演的视角展现了两位女王的“女性力量”,但我个人认为片中所有相关情节的展示都是对“女性主义”赤裸裸地嘲讽,当伊丽莎白作为一个女王(政客)统治一个国家时,那些导演认为很有必要描画的女性情态更像是一种侮辱,潜台词仍旧是“女性向往着成为妻子、母亲”“女性更富有善意”,这是一种类规训的潜在表达,怎么历史上一个政客可能心狠手辣、完全不在意亲情人伦是那么不堪呈现的吗?说到两位女主的选角,都完全不适合,罗比太抓马(当然本片里她更吸引人),罗南太平淡(像是古装版迷茫倔强的少女),缺乏层次感和必要的庄重感。服装造型尚可,场景搭建凑合。

历史是现先对过去的创造(伪造),跟两个朋友为了小组作业看了这个电影,笑得人仰马翻——玛丽皇后完全是个现代女权的化身,黑人和亚裔出现在女王的寝宫,伊丽莎白一世的情人,玛丽皇后的丈夫达德立是同性恋——凑女权,种族平等,性向自由也不是这么个凑法吧。查了一下历史,都铎宫庭里确实有黑人,但不会当女王的贴身侍奉,达德立确实和女王的男仆发生过性关系,但作为虔诚天主教徒的女王不可能对男仆说:“你没有错,只是在按你自己的本性生活。”这种话——好歹他睡了你丈夫这是实实在在的啊!而且鸡奸对天主教来说是大罪。我不管现代人对自己的人权意识有多么骄傲,或者傲慢。但请尊重历史的原貌,不管它(看起来)多么不堪和野蛮,就像在几百年后的(同样傲慢无礼)的人眼里我们也会是不堪和野蛮一样

开门见山,先演玛丽的结局,后追溯到故事的源起。通篇看下来甚至不如流水账,跳跃式的剧情连根砍断了剧作先后之间过渡的一切可能性,“这就是历史,你自个儿消化去吧”的叙述手法会令不了解这段故事的观众一头雾水,活脱脱一部动态的百度百科。从片名看本作应是围绕玛丽展开,然而大多处的情绪点却不是落在玛丽身上的,一个形似怀孕的影子使得伊丽莎白的角色层次远超于玛丽,无法成为一位母亲的无奈喧宾夺主笼罩着整部影片。所以总体只是站在旁观的角度来看女性在政治斗争中的悲剧色彩,可在该立场所自带的冷峻下夹杂的都是主观的个人揣摩。玛格特·罗比有亮眼瞬间,西尔莎·罗南和杰克·劳登把握得一般。

这一版翻拍确实是太一般了,最致命的是这么个不是很复杂的故事竟然都没有在长达两个小时的电影时长里被讲述好,要不是看了70年代的版本对于本片很多事件的发生肯定都会让我一脸懵逼,和70年代那版相比,本片的剧本真的很难让人满意,唯一让人满意的可能就是布景服装,还有演员的颜值确实不错,总体表现也都挺好的。还有一个大家都在吐槽的点就是本片的zzzq真是影响观感,最后两位女王会面伊丽莎白离开那里有一个镜头,一黑一黄两个下属站在一起真是喜感。本片的群戏其实还不错,也没有觉得罗南的表现被罗比压了,毕竟罗比的出场时间还不如杰克劳登多,不过罗比的口音模仿还真是挺到位的。

和他们上一代的遭遇相似,被有野心的男性家人当作吉祥物和获取权利的工具,但吉祥物偏偏很有自己的想法。伊丽莎白的前半生好像总与各种玛丽纠缠王位,从她妈妈安妮开始就和姨妈玛丽争宠,同父异母的姐姐血腥玛丽死后她才继位,然后近20年都在摇摇欲坠中跟表妹苏格兰玛丽周旋,直到所有玛丽都清除后,她才进入属于她的黄金时代。也许拍成甄嬛传那样的电视剧更合适,毕竟电影篇幅有限没有足够的铺垫会显得很平、没有起伏,全靠演员硬拗。不过看完我明白伊丽莎白为什么没嫁人了,玛丽就是前车之鉴,有了孩子又能怎么样,作为女性统治者,老公是最大的政治风险。

玛丽斯图尔特当个小公主还可以,当个掌权女王就显得政治智商不够了,处处得罪人。政治斗争都是残酷的(虽然和中国古代的比起来简直小巫见大巫了),所有接近权力的人都不怀好意,不管是自己的丈夫还是哥哥。权利异化人,异化爱情。玛格特罗比在其他片子里不是还挺美貌的吗,怎么在这里造型这么瘆人。。。跟凯特布兰切特版的伊丽莎白比起来她显得更色厉内荏。两个女王可以说都是悲剧吧,一个沦为生育机器,一个终生不婚不育。不知道这年头是不是连古装历史片都要政治正确挂帅,古代英国居然出现了黑人的大臣,华裔的侍女,甚至还有同性恋,真是奇妙的场景。
“你说得对,我们半辈子前对话的时候,你说过这一天终会到来。这一天终于到来。我后悔当时没有做我现在所做之事。这样你就不必饱受多年监禁苦难。如果你现在见到我,你会认不出我,我将所有的自我奉献给王权,我的言行无一不受制于此。但每当我想起你,我脑中浮现的不是一个老去的女人,而是年轻的,璀璨夺目的女王,如同二十年前我第一次凝视你的肖像。当我们相遇时,尽管深怀绝望,但你的美闪耀着光芒。我知道上帝会张开怀抱接纳你,作为一个年轻而强悍的女王,一个我爱慕和艳羡的人儿。愿你的灵魂怜悯我的。”
必须给五星的电影:它塑造了一个最终被男性社会吞没的伊丽莎白一世,和一个至死都保有女性尊严的玛丽女王,而最后,身为伊丽莎白教子的玛丽之子——詹姆斯一世完成了两位女性真正意义上的和解。全片传达了一个态度:女性,无论是女强人,还是自愿归属于爱和家庭的女人,她们同处于一个阵营!按照史实,玛丽和伊丽莎白终身未能晤面,但电影让她们相聚。不知为何,结尾令我热泪盈眶——尤其是,伊丽莎白对玛丽“纯粹女性”的全盘接受,令人动容。PS:影片摄影和剪辑都很棒!
看的是《苏格兰玛丽女王》,看到苏格兰女王的城堡,对应想到1600前后内蒙古地级市疆域里盟主、旗主的生活。二者疆域面积类似,基本也是封建领主制,与中央大国联姻:如阿拉善王爷,世代娶爱新觉罗公主。同时城堡规模,对照想到阿拉善的定远营,也是类似城堡的军事、生活区。看看定远营的大小,建筑水平,与同时代北京城对比,可以遥想苏格兰王朝与清王朝的对比。(刚查了下,面积:苏格兰与通辽、阿左旗差不多;人口:苏500万、通辽350万;阿左旗15万)
真的……这种一味洗白的编剧真的有脑子么。针对玛丽的所谓阴谋编得乱七污糟……面对伊丽莎白的时候要拿出女王架子牛逼派头,那她的侍卫要强暴她的时候她怎么不牛逼拒绝了?就因为指着他保护?她前夫怎么就不是她弄死的?意大利琴师怎么就不是她情夫?关键不是白莲花的女王又怎么了?非得是道德完美白莲花女主是什么古早逻辑……看了真恶心……呕呕呕……不过这里面的确理清楚了历史上伊丽莎白为什么就是不嫁,她看得上去嫁的男人,又怎么肯屈居亲王之位……
73/100 其实从女性为主人公的历史素材里进行创作,作者的意图已相当明显,但是没想到的是,电影没有盲目的把现代平权价值观生硬往里套,而是用了诸多真实可信,跃然纸上的男性形象,烘托出一幅尔虞我诈的贵族权利斗争的画面,进而去表现女性在此环境下的种种困境,玛丽和伊丽莎白一世的关系也“意淫”的像模像样。能够看出为了缩短时间,有些细节不可避免的丢失了,也就意味着虽然整部电影华丽有致,但对它中心人物的展现,还是缺少了一种完整性。
从前半段看玛丽女王显然更具有女王特质 她输了 完全是空有权威没有权力 为什么女王这么惨 找到的男人那方面都不正常感觉看欧洲宫廷 好多男人都有这方面问题 女王们都实惨 空有名头 男人都不尊重她 随便摆布她 一点权力没有 只能在男权的裹挟下艰难前行 没有忠于女王的人和军队 玛丽更进取 伊丽莎白更忍让 如果不能掌握实权 显然伊丽莎白更容易在这种男权社会生存 电影虽然没多好 但我觉得有个7分吧 主要是两位女王都演的不错
一脸冷漠。剧情就是遇人不淑系列合集,可以看作是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家的女孩的续集。拍了一大堆但感觉什么都没拍,明明能讲能设计的地方那么多,偏偏就是给拍成了稀烂的流水账。结尾的升华也很牵强,罗南这次表现差劲,感觉更像是在看一部适合在历史课上播放的BBC定制电视电影历史剧。两颗星一颗给玛格罗比,其实不看去年的星光事件她演技还不错,这片子里气定神闲都比挤眉弄眼的罗南强;另一颗星给电影的画面质感,颇有点千禧年历史大片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