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1年的7月21日那天,650个年轻人正在于特岛上参加夏令营,他们刚刚得知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奥斯陆的一座政府大楼被一个全副武装的右翼激进份子炸毁,接着激进分子就来到了于特岛。影片将跟随一名叫卡佳(Kaja)的小女孩,在听到了激进分子的第一声枪响后,令人窒息的72分钟生存挣扎。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于特岛惨案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全球最严重的单人犯罪枪击案。
第6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最佳影片(提名)埃里克·普派 第31届欧洲电影奖最佳摄影
《于特岛7月22日》下载观后评论: ▲为了1:1还原事件而把逃亡过程拉长到72分钟,又没有其他悬疑情节支撑,起初的30分钟还能跟随主角的注意力,到后面便困了。感觉导演到后面也有点不知如何拖延时长,所以没再让女主Kaja保持紧张情绪,而是开始和Magnus聊天以维持活下去的希望,这一段有些失真了,两个处在极端条件的人还会这般调笑吗?没有特别紧张,以至于在“剧情片”方面有所欠缺,但又比不过纪录片的真实感。最后的反传统不错,想一想也符合实际,因为姐妹俩的性格在开头就刻画出来了,一般来说姐姐对妹妹付出的感情和负担的责任比妹妹对姐姐的多。开始后的20分钟和临结束前的10分钟两处主观镜头跟整部电影想要塑造的临场感结合得挺好,真的让观众成为了受害者的一员。最喜欢受伤女孩死后蚊子停在Kaja手臂上的特写和Kaja作死前蜜蜂在她的耳边飞的镜头。
挪威的7月22日恐怖攻击事件,同时在今年被二度拍摄成电影,这部不同于英美挪三国合拍的"July22",仅侧重在于特岛上的屠杀事件,以参加未来领袖营的女孩为主体,呈现整个逃亡躲避救援寻找妹妹的事件,于是导演用了一镜到底长镜头的方式,这样的作法让观众更贴近主角的心态,因为是跟拍方式,也用主角有限的单人视角去看整个事件,这样的安排确实难度颇高,不过因为聚焦仅在主角所见的人事物,相对来说虽然更临莅其境,但未能观事件全貌也是取舍之后所定,若光看这一部恐怕比较难理解全貌,只像是一场莫名的逃亡惨剧,但如果也看过"July22",就比较能深刻了解整个真实事件的全貌,拍摄手法上虽非创新但仍有难度,算是真实的还原逃亡学生的情境,只可惜光就影片来看,少了震撼与思考的空间。
本片最大的价值,可能还是类似于纪录片似的情景重现。毕竟这场震惊西方世界的恐怖袭击,很难找到全知式的现场影像。但是陈述的客观性,却被最终姐姐死亡而妹妹存活的宿命感戏剧转折给完全打破了。其实影片自始至终都展现着无序和混乱。导演试图用一镜到底的方式,以及非常规的摄影机运动,来建立旁观视角,以拉进观众的角色代入感。但被摄角色与观看者的运动没有细致的呼应设计,就造成了后者的行动轨迹缺乏逻辑。同时作者还试图将杀手虚化,以不断的枪声,营造“猎杀”氛围,但音响却始终缺少清晰的细节差异,再配合学生尸体的肆意遍布。不但因为长镜头景别的问题,无法全景式的呈现这场屠杀,结果还未能绘制出凶手的运动轨迹,最终枪声只是沦为一种环境状态,自然无法达到压迫感递增的视听效果。
看之前被人提了一嘴背景,没当回事;看完后一想起这是个真事,现实世界的魔幻感立马扑面而来。影片开头是让人神经紧绷的字幕和新闻影像,之后切到女主的大特写,她直视观众,说“你根本就不会明白”——一上来就被质问让人感到困窘,虽然这种观感连同之前的紧张很快都会在一定程度上被消减,但开头的操作一下就把影片的调子定好了。之后的逃命不用多说,都是维持在一种令人窒息的氛围中的。和恐怖片不一样,有“真实”两个字依托的画面是绝望的,而紧跟主角的视点完美地表现出了这一点。最后说一句结尾。给女性主角安排这么一个结尾,寓意不要太明显。然而局势岂是一部影片和一段染血的历史能挡得住的?挪威是,地球上没一个地方不是。人类文明的气数怕是……
剥除context之后,这部电影与恐怖片有什么区别?将近80分钟的一镜到底效果,是为了重现event的真实时间,强迫电影院的观众感受同样的恐惧和煎熬。I get the idea,但如果可以选择,我还是会想快进掉起码50%的情节,因为除了展现时间流逝以外,这个性格设定让我反感的镜头焦点,并没有在角色成长和行动上给我任何惊喜(结局到底想给出什么insight,遭遇恐袭应该先自保?abusive sibling relationship的反转?)。虽然我理解,一切对于真实事件的dramatisation都可能面临同样的难题。
本来是想看绿草地拍的7.22恐袭事件 但是下载错了,看了一个多小时后才感觉受到了欺骗(bushi单一视角的呈现,在这部里表现力感染力都很弱。只展现灾难现场,深度与广度必然是不够的,很可惜,就是对现场的还原,代入感也不是太强(考虑到我还不是拿手机看的,投到了大屏上)且对于女主的一系列行为,我小小的脑袋里大大的问号,真的是把自己代入首相的角色了吗?在那样的情况下,她有什么能力保护妹妹呢?结局也证明,不可以,手无寸铁的学生,谁都是最弱小的,没有英雄,没有奇迹。但无论如何 RespectR. I. P???
国家应该提供一些专业人士的帮助给这些受害者,精神痊愈。看来国外也是一样,对于受伤之后受害家庭对于凶手的惩罚都是先过好自己的生活,别的能不惹就不惹,只想归于平静后好好生活。凶手被认定有精神疾病,民众怒了,凶手不被认定有精神疾病,想为自己辩护,民众跟受害家庭也怒了。作证前他说他不想再凶手面前表现出软弱,然后同为受害者的女生说了句,表现出软弱并不代表不坚强。太棒了。最后的法庭陈述,已经律师没跟他握手结束,以及所有的一切,凶手做的一切对于他自己来讲都没有任何的作用,反倒让人们更加的坚强了。太棒了最后,
柏林主竞赛补番。长镜头完成得还不错(应该还是有几个特写是接点),景别控制很细致,那么多群演很考调度能力,不少时刻比较心理化,强调沉浸感(或许拍成VR就神作了吧……),通过1:1真实时间来让观众体验枪击案中的极度恐怖的气氛(屠杀72分钟,长镜头则是83分钟左右)。不过这种环境里小哥不忘撩妹,女主又作死,还是比较成问题(剧作其实不如[维多利亚]但是气氛还是要好一些……)准备等威尼斯主竞赛资源出差不多了再补绿草那部,2018年出两部同题材影片,比稿不说,本身就是很有症候性的。
太克制了,镜头全程贴着叙述者的脸,没有对血腥屠杀的直接描写,屠夫更是一个镜头也没有,只有对几个受害者生前最后72分钟心理的直观展示。这也许不是电影最好的叙述方法,但确实是最尊重受害者的,毕竟只是一场发生在他们身上的灾难。这部电影真的不应该像《南京南京》一样以施暴者的视角来拍,恐怖分子永远只是藏在阳光下面的蛆,他们既然将他人的生命当成出名工具,就没有资格得到别人的正视与理解。我不会想知道他们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他们不是与你我一样的人,只是人形的灾难。
北欧导演好像都挺喜欢自然主义手持的,尤其偏好剧烈摇晃带来的致眩和逼迫,不过这方面我只认疯提尔。总得来说有佳句无佳章,除了有一组快速推拉镜头将“声画合一”推至心理化视角;以及某位演员濒死体验处的演技。一境到底的长镜头(好几处面部特写应该是剪接点)确实是冗长了,开头的国会大楼被汽车炸弹袭击与正片关联不大,甚至删去更好。全程受害者视角,跟拍无目的的逃亡,袭击者的模糊化处理,反正把我看困了[捂脸]
本片和前阵子看的由《谍影重重》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执导的电影《挪威7·22爆炸枪击案》所说的故事是一样的,但是两部电影的写入角度和侧重点不同,本片是从受害者的角度出发运用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来展现整个于特岛惨案的全过程。全程的手持拍摄给人一种强烈的压迫感和紧张感,从影片的第一个镜头开始就有有一种身临其近的感觉,代入感相当强烈。一镜到底的拍摄难度很大,演员的表演过硬,这是一部值得观看的好电影。
难得看个小语种的片子,一开始最吸引我的还是那个关键字,真实事件改编。搜了一下整个事件的背景,然后导演在用了差不多类似于事件发生整个过程的时间内,完成了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但是后来看了一下这个故事,其实细节并不是真实的,只是大背景是一样的。挺可怕的一个事件,一个反社会导致七十几人死亡,99人重伤,还有300多人受到不同程度的心理损伤,这72分钟可能是这些人一生中最漫长的72分钟,太折磨人了
正好可同今年“绿草地”的那部《7月22日》一起看、用来比较。这部片子优缺点皆很明显:这“一镜到底”真可谓魔鬼操作(其实长镜头部分前的奥斯陆爆炸画面多余了)——单凭摄影也能将该片铭记吧。摄影值得称赞却也有缺点,这种伪纪录片式在主客观视点上造成混乱,就担心无视摄影和真实案件后会一无是处。听似遥远而近在咫尺的枪声,来自那见不着脸的极右翼分子,结尾字幕处的水声用以平复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