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福斯特加盟黛布拉·格兰尼克([冬天的骨头])新片[我的放纵](My Abandonment,暂译)。该片将由黛布拉·格兰尼克和安娜·罗塞里尼共同担任编剧。电影根据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一对父女生活在一个城市森林公园中,而他们犯的一个小错误使他们被人发现,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叶落无痕》下载观后评论:
【YVR-Vancity】四星半。DebraGranik,虽然作品不多,但部部动人。这部继续和AnneRosellini编剧的作品,持续了以往的对于addiction/PTSD,和家庭关系的探索。人员设置可以说是Winter''sBone和StrayDog的合体,并在以往基础之上,继续进行社会和政治维度的探索(而且并没有提供善恶评判)。因为小说改编的原因,在走向方面是被限制的,但是导演非常冷静的镜头语言和配乐给予了观众故事被克制而不是被限制的感觉。最为惊喜的是,导演持续了发掘回炉演员的强大执导能力,ThomasinMcKenzie前途可期,不知道会不会成为第二个劳伦斯。在挖掘方面,着重强调新演员面部表情而忽略整体形态上的不足。而BenFoster,在16年赴汤蹈火之后,不知道能不能凭借这部作品再次被人熟识(不过按照他的性格和访谈,现在的步调很适合他的风格,现在也挺好)

完完全全被打动。1.相比于坐实主人公具体伤痛的影片,这里面父亲的创痛(战争ptsd,丛林老兵身份使他坚持生活在丛林深处(很像《拆弹部队》中男主只有回到拆弹部队才能“生活”)和妻子的关系等)有种麦格芬的感觉,只通过非常细碎的片段去暗示他可能的前史。观众其实一直带着好奇的预期,但导演对于这种伤痛充满包容和尊重,这种和女儿都无法开口的伤痛,你若选择不说,我就不过多追问。2.女儿的弧光,从刚开始无条件追随父亲,到中间的质疑,再到最后的离开。这种亲子关系间的尊重让我觉得特别难得。我们或许选择的道路背道而驰,但我们依然保有对彼此的爱,女儿也开始在丛林挂起食物。没有捆绑的爱,天啊,夫复何求。3.整部片子其实都有乌托邦性,尤其是最后丛林里生活小团体。但美国好像确实有非常多这种有共同需求的人群组成的互助社群。

电影很简单,但是很触动人心。每个人都有追求理想生活的权利,片中父亲不喜与人多交流,喜欢树林中自给自足的快乐和自由;他的女儿没有经历过正常家的生活,经历之后才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节奏;然而父亲还是带着女儿继续出走,过回之前的生活方式,然而,女儿的所求早就变了。山上的几个房车组合是个定位在世俗生活和纯的山野生活之间的状态,几乎人家,相助相乐,简单快乐。老父亲在这养病的日子里女儿真的看清了自己所要的生活是什么,本以为可以和父亲融入,但父亲心里的坚持依然未曾改变,最终自己走进深山。自由和选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利为自己做决定,也不该去强求谁一定要和自己一起。片中的父亲和女儿都一样,都自私也都深爱对方,当然,最终也都找到了自己最舒服的方式。流浪,是一件勇事,也是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80/100。一个还是让人鼻头一酸的故事。剧本很有意思,一个简单的父女关系和他们生活抉择的故事被拍出了一定的新意,但是我不是很喜欢海马蜜蜂等意象,有故弄玄虚之嫌。黛布拉·格兰尼格能够找到这个角度来拍摄一个故事实属不易。托马辛·麦肯齐则贡献了优于《八年级》女主,今年北美颁奖季最好的女性表演之一,他对于父亲的爱和不理解,对于普通生活得犹豫和向往,各种矛盾的心情被演员经历尚浅的她演绎得淋漓尽致,她报名配角真的亏死了。作为资深演员的本·福斯特倒真的被她比下去了。最后的结局让人心碎但是也在情理之中,爱是放手,父亲选择尊重女儿的抉择,让人心头一暖。而对于这种跟我们格格不入的人,我们一味地让他们妥协于我们的方法真的正确吗?他们想不留痕迹,为何我们不能letthemgo?

很喜欢。父亲其实是个很善良的人对女儿很好,但PTSD毁了他,作为家长也影响了女儿的未来…从森林里搬到房车虽然对于中产精英来说依然是很底层的,但对女儿来说已经是极大的改善了,不过生存条件倒不是这片的探讨重点。虽然不能理解军人的PTSD,但是作为社恐能稍微理解这种感觉,惊恐发作的时候那种焦虑恐惧绝望和想逃离的冲动是很难控制的。喜欢结尾的处理,平静友好的和解和分离。这孩子融入新社群的能力太强了,成长得好快,又体贴,不过总觉得一个住在森林里、把自己封在壳里的、不太合常识的单亲父亲培养出这么一个几乎完美又心智早熟的孩子总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就当剧情需要好了ww妹子气质太对劲了,干净纤瘦但又精干,确实很像森林里长大的小孩。原来是乔乔兔里的犹太女孩啊

#因为专注于父女两人之间细腻的情感变化,主观视点,这样就不必像神奇队长一样笨拙地似乎努力要说服谁。女主的感情流露非常自然,福斯特状态也极佳,俩人共同撑起一部戏。结局非常不错,导演没有试图刻意地加入什么,跟随着两人的感觉就拍下去了。说到离群索居,我认为公平的讲,既然要决绝的摒弃现代人类的聚合——生产关系,也需一并舍弃所有人类社会的生产资料与生产力。例如工具,需要完全自制,不能从商店购买,食物则需要自己耕种或捕获,衣物自己编织(或兽皮),不得使用打火石,更不能使用野营帐篷,否则就是矫情,因为只要有一点点的不彻底,就会从根本上否定这一决绝行为的正当性,使其转变为反社会行为或心理疾病,从这个角度看,离群索居的生活条件现已不具备。
以为会是一严肃版《追捕野蛮人》,结果弱化了“追”,放大了“逃”,后半段有意隐去了承载现代社会功能的追击者(不然哪会这么轻松),转而试图严肃探讨(在借助一定外力的条件下)离群索居的可能性,同时还埋了条父女关系演变的暗线(或者在某些观众眼里这条才是真正的主线),当然,如果注意力没放在这条线上,结局可能是温水煮青蛙式的冲击;拍得倒是非常认真,也不是说这样的事例不具有信服度,只是动机实在太牵强附会了,编导给父亲披上一层创伤老兵的身份就妄想糊弄过去也太低估如今观众的接受能力了,掐头去尾的拍法也够偷懒,结果企图靠只言片语建立起来的父亲形象也完全没撑住,倒是又见证了一位零零后戏咖的诞生。
生活在波特兰之后再看这部电影更有感触吧。经常看到在路边,草丛,森林里搭着帐篷生活的人,会好奇他们背后的故事。波特兰几乎满街都是流浪汉,但特别的一点是,他们好像大部分都有自己的圈子属地,只是自得其乐地生活。在阿拉斯加的时候也碰到了很多退伍的老兵,战后退伍的他们宁愿选择到一个荒无人迹的地方安静地生活着。结局分离的那一霎那很残忍,但又很浪漫。她知道他必须一直逃一直走,那么她就在丛林外面守护他。空了的袋子是他们最后唯一的联系。真是一部安静地直扣人心的电影啊。
很棒很棒的女兒,爸爸也一樣很愛女兒吧,但是女兒終究是長大了,無論如何總有一天是會要離開的。父女之間的路是不同的,但是他們心裡總有一塊天地是屬於彼此的。很羨慕爸爸,曾經有一個那麼好的女兒,陪著過自己想過的生活。即使以後變成了孤孤單單的一個人,他一定也不會忘記,自己的小寶貝曾經快快樂樂的在身邊慢慢成長…這部電影,它所訴說的不過是另一種生活方式的可能,簡簡單單,清新自然,卻無比讓人嚮往。當然也不過是“嚮往”而已,那樣的事,想想就算了。
该片的“丧”别具魅力,不仅不会令人感到压抑,反而会让人觉得释放,就像在嘈杂的城市生活中经历了一次心灵洗涤。该片在叙事上没有明显的戏剧冲突和情节张力,但是生活细节勾勒出来的感情非常细腻。父女间的关系变化是影片的重要线索。影片没有讨论主人公的育儿方式的对错,而是把重点放在父女之间坚不可摧的情感上。影片对于主人公远离文明的生活方式表现出了平等的尊重,在视觉呈现上更像是有意突出了大自然的原始魅力,绿意盎然的森林让人心生向往(引用)
《不留痕迹》是一部难以名状的电影,它没什么大开大合的情节,而更多的在展现一种氛围,一种象征,像一则短小的寓言。它的故事异常简单,一对父女一直在森林公园里生活,野炊、帐篷,原始、简陋、自给自足。于他们二人而言,这是一种快乐的生活,但于旁人而言,这就是无需辩驳的流离失所。这片林地属于国家用地,在此生活违反相关法律,他们偶然被一个施工队发现,警察前来将父女二人带走,从此,一些微妙的变化开始了。
父亲带着女儿离群索居,风餐露宿。女儿渐渐长大,厌倦了这种与现代生活方式格格不入的生活,想回归现代社会中做一个普通人,上学交友,居有定所。父亲极力反对,但最终对女儿的爱战胜了自己的执拗。一个在极端环境下探讨家庭关系的影片,每个成年人都有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和自由,包括在父母羽翼保护下的子女,该放手时需放手,说到底,再紧密的血肉亲情,也不能成为控制和左右他人意志和灵魂的理由。
之前一直很喜欢俄勒冈州的滤镜,而这一次也对那的森林有了莫名的向往。回到这个电影,它有一万种变俗套的方式,这种“逃离人群的野外生活”丛林乌托邦嬉皮士的电影我看的也有几部了,但这一部都没有,结局很心碎动人,但也留下了力量。小女孩很灵,在父亲和生活之间选择了后者,但父亲的角色也很耐人寻味,在女儿和放逐之间选择了后者,虽然他们都是属于“逃”的一群人,但都直面未来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