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改编自著名作家伊芙琳·沃的小说,八十年代被搬上荧屏后曾大获成功。故事以主人公查尔斯的视角展开,描写了伦敦近郊布赖兹赫德庄园一个天主教家庭的生活和命运。这个家族老一代的马奇梅因侯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去国外参加战争,战后没有回国,长期和他的意大利情妇在威尼斯同居。他的妻子马奇梅因夫人住在伦敦,夫妻不睦,按照天主教规定,夫妻不能离婚,事实上他们长期分居。他们的长子布赖兹赫德是未来爵位和庄园的继承人(与庄园同名),却生性怪僻。而次子塞巴斯蒂安和故事叙述人查尔斯是牛津大学的同窗好友,一生经历坎坷,流落异国。大女儿朱莉娅和小女儿科迪莉娅的一生也跌宕起伏。影片通过这一家人的故事,反映了战后的英国状况,也可以说是西方一般知识分子的思想与遭遇......《故园风雨后》下载观后评论: 在看了影评之前:画面很美,演员很养眼,bgm很好听。同性的标签不合适(分明只是单箭头,并且感觉不是关键),查尔斯很可怜,异性之间说不上真爱但一定是双向剪头,第一次感受到宗教压抑人性的恐怖与可怕(我直觉告诉我电影就是在讨论宗教信仰对人的本我的压榨,这才是电影主题)。评分有点低要不要写写自己的想法?在看了影评之后:wf,这是名著改编?原著没有这么狗血?C和S是双箭头?有战争带给C的思考的描写?好吧编剧大人,请接收我的刀片!影评什么的忘了它吧!Anyway,电影让我遇到了两位帅哥,(特别是C这种暖男,可惜是直的),让我领略了一番英国和威尼斯的风景人文。其实C和J的感情线还好,在没有了解原著的前提下。最后,就是电影有英伦的味道,我喜欢的味道!ps:开始期待原著作品了。这也是电影的一个好处吧?
还没看过原著,也没看过电视剧,只是看了电影的删减版(据说删减的内容事关影片的主旨,晕)。现在,整部电影就像一幅笼罩在迷雾中的油画,我看出它美了,但不确定自己具体看见了什么。我只能是凭着对删减版电影的直觉来胡言乱语一番。Sebastian可以舍弃天主教去追随爱情,但Charles没有足够的爱给他。Charles有足够的爱给Julia,但Julia更爱天主教。庄园的女主人为了捍卫来世的幸福不惜去做今生的刽子手,而庄园的男主人想要今生,就只能远远地逃离,不过他弥留之际,依然做了天主教的刀下鬼。Charles是否想要的太多? 我觉得是的,他希望鱼(爱情)和熊掌(无神论)兼得,最终却一无所得。再后来,庄园里的一切遗憾和欲言又止都如袅袅轻烟,消散在粗野的战火里。想起《队列之末》了。
★★★★☆ 之前为了想看看contra mundum 是啥意思,下载了电影,今天早上才看完。据说电影和小说想表达的深意相差甚远。 原著里的注释是:With Sebastian, against the world’ (Latin); an expression of profound loyalty.估计想表达的是,愿意为彼此为全世界为敌的亲密关系吧。男主很像于连,结交富家子弟搞基,又勾搭人家妹子,有点冲击三观。人性的虚伪、欲望、贪婪显露无疑。一切又包裹在衣冠楚楚的英伦绅士之中。emmmm可能原著里对感情线刻画更真挚吧,不过感情的事情,本能就没法用理性去分析,不是吗
如果《伪装成独白的爱情》要拍成电影,大概就是这样吧。跨阶级恋爱是没有好结果的,宗教同理。吸引C的未必是S,可能更是S的出身,即便他是其中最叛逆的一员,J也是,反之亦然,C如果不是平民不是无神论者,未必那么吸引S。人们总不自觉被另一种生活另一种阶级吸引,但身份的烙印很难被消除。C很有趣,他太别扭了,观众从始至终都无法判定,他到底想要的是什么,或许他自己也不能。当然,我始终认为,即使他对S和J都出于真情,这种真情也来自那陌生的生活的吸引。C不是不能理解S每日如困牢笼之中,他只是不明白,那些雕塑和油画,喝不完的美酒,随便嬉戏的喷泉,到底做错了什么。
一家人中,老太太是虔诚的教徒,如同君主一般把家人玩弄于鼓掌;老头子弥留之际还是皈依了天主教;茱莉亚始终屈服于宗教的淫威而不敢越雷池一步。唯有塞巴斯蒂安作出了自己顽强而绝望的抗争,宁愿在酒精的陪伴下在异国他乡苟且偷生……风雨之后,再无故园。所以,宗教信仰对人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也许如查尔斯所说:God is your best invention. Whetever you want, he does(上帝是你最好的借口,什么事情都可以赖他身上)。此片构图用光都很考究,故园在各个季节不同时光的画面赏心悦目,美不胜收。
一部曾把电影原声听得熟烂却迟迟未开始看的电影。去年夏天看过电影的纪录片和原著作家的访谈。b站剪辑也看遍了 总觉得已经看过这个电影了 其实是今年断断续续两个月才看到一半。不想看了。电影改编基本背离原著 宗教因素被过分强化 以至于母亲那条线几乎盖过Charles&Sebastian&Julia. 不是这样的。但结果都是心碎。碎得彻彻底底。很喜欢的一个片段是他们俩在一起喝酒 对接对酒的种种感知:小妖精/披着田园斑点的挂毯/在静湖边吹笛子//智慧且古老/洞穴里的先知/洁白颈项上的长串珍珠//天鹅/最后一只独角兽。
摄影,音乐和演员相互配合,堪称完美!故事本身所要描绘的也足够厚重和吸引人。只可惜导演没能做到,如何把这样一部长篇装进一部133分钟的电影。叙事跳跃,即使能看明白。每个角色塑造得都不够丰满立体,尤其是Sebastian的母亲,对这个庄园如此这么重要的一个角色却单薄得可怜。故事结局也是令人唏嘘。一开始就叛逃的父亲临终前还是皈依宗教;妹妹早年叛逆最后也为了宗教抛弃爱情;Sebastian放弃了天主教却在异国寻找其它信仰;从始至终只有Charles坚持着自己是一个无神论者,并看着这个庄园和家族分崩离散。
寒门子弟与梦幻宅院的前世今生,是描写人性成长的经典框架了。不由觉得水老师可能也深受这部原作小说的影响?塞巴斯蒂安真的是我理想中英gay兰富家公子人设了,单纯仁厚,敏感脆弱,孩子气的开心,无善终的陨落,没有能力去改写命运。艾玛汤普森在BL和GL这两条线中存在感尤其强大,所以这个故事是关于宗教信仰如何毁了年轻人爱与梦想的权力,进而毁了人生毁了家族?母亲这个角色像极了张爱玲《金锁记》里的曹七巧啊!下半部马修古迪的BG戏我真的一点也看不进去。战时岁月里的查尔斯还能重放故园,但是以后你再也无人可访了。
“不喜歡這種老套的三角戀情節。小說里的Sebastian和Charlez隱晦的同性情誼一直沒有道破,直到十年后Charlez和Juliet重逢,他也只用Forerunner來表達自己對S那份世俗不容的愛戀。他之所以會愛上Juliet,其實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她是S的妹妹,她身上有S的影子。”把S简单归类于同性之爱过于简单,最大的感受是很想拜读原著,很多点电影只是浅浅的涉及,譬如战争、帝国与贵族的失落、童年影响等。配乐一绝,威尼斯海边的光辉一暼胜过了白宫颓靡瑰丽的一切。
4 清澈又黏腻的crush,大城堡的蝴蝶梦。春天的时候听人弹主题曲,当时直接听流眼泪了。刚好前天从西宁回来之后就一直在一种缺氧的状态里——填满你生活的一些东西被突然抽走。回到湿润的平原上,重新学习在都市里生活。那十天在放映厅里借着银幕的微光消磨的白天,在街边摊子上吞进胃里的酒与夜晚,干燥空气里丰沛的情感,全都留在那片土地上了。 此刻就是看这片最好的时候,西宁就是我的Brideshead。「Always summer」这么土鳖矫情的话,我这会儿最能听得进。
“我不能罔顾天主的怜悯,你明白吗?” 不我完全不能... 将自己的爱与恨完全稀释,放弃欲望,唯存guilt. Julia恨又释然,Seb迷茫后绝望,Charles清醒地闯入却一无所有地离开。Charles本只是一个善良的人。但唯独他像个圣人。他想要的太多了吗?他有资格/必要拯救其他人吗?(感觉全片所有人都一个表情撑到底...全靠选角选的颜值高么...马修古迪好帅。本卫肖好柔美。老嫂子诠释了prejudiced, toxic, restrained.
西装套装➕? trench coat 太帅了…好多熟面孔 果然英国演员都演过哈利波特 以及本·卫肖那股脆弱的劲儿还真不错 btw好想读原著以及看剧 “别人无法拯救自己” 再次逼逼:这要放中国时代背景下 就是吃人的封建礼教
请问,这到底在说一个什么故事?无神主义者终和信仰妥协吗?是我太俗还是剧情太差?后半段,简直就是毁了前面那么细腻的剧情铺垫和完美的人物形象塑造!干脆叫“爱上马修古迪”好了!唯一能让我不恨他抛下敏感脆弱的本喵,跟大胸妹子跑了的,大概只有他的神颜和完美英音了吧。半夜听着他磁性又绅士还巨温柔的嗓音,一秒入戏,瞬间爱上。就爱看古迪子和本喵在夏日故园傍晚耳鬓厮磨的样子,配的一脸啊!眼泪都要掉下来了。本喵真是太适合这样病弱又疏离的角色了,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