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英国的十几岁的小混混亚历克斯被警察送进了监狱。在那里他为了缩短行期,答应把自己当作小白鼠一样送去为一项叫做“厌恶疗法”的充当实验品。这项计划是政府为了在监狱里腾出位置给政治犯而提出的。通过“厌恶疗法”,狱警们认为亚历克斯的暴力倾向总算是被“治愈”了,于是亚历克斯被放了出来。但是出狱后的亚历克斯发现自己被旧朋友们所屏弃,连家人亲戚都不愿意接受他,而他本人也并没有放弃暴力。最后,垂死的亚历克斯成了以他为成功范例大力鼓吹的政府的一个大伤疤。他伙同一群同伴一起冲进了一个小说家的住所:他写的书(名为《发条橙》)为政府使用荒唐的“厌恶疗法”辩护鼓吹。《发条橙》下载观后评论: 一部个人色彩非常浓厚,风格异常鲜明的片子,荒诞离奇的故事,离经叛道的表演,搞怪夸张的服装,画风奇特的道具。虽然在片中,各种各样的性暗示层出不穷,接二连三的裸体使人眼花缭乱,但这种毫不避讳的做法却一点也不显得情色淫邪,反而会使人觉得自然纯粹。尺度上的大胆开放正说明了创作上的高度自由,只要不受限制,作品就无需加以掩饰,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得以充分发挥,灵活多变的创造力得以完全释放,这部电影便是导演奇思妙想的集中展示,才气纵横的完美诠释。剧情粗看似乎不符合正常的事物逻辑,太过跳脱迷离,很容易让人摸不着头脑,其实仔细想想,毕竟时隔多年,年代久远,再加上本片改编自小说作品,那时的文字便是如此,放到现在来看,不免会感到一点膈应,倒也算是严肃文学的一种特质,也是经典影片的共通之处,不光是有趣,还能发人深省。
该片制作公司是华纳兄弟,勉强算一部新好莱坞影片。服化道非常有意思,Alex小团体的腰带形似男性生殖器,鼓囊一团,(生殖器很大的意思?)性和暴力是影片的主题:裸体和生殖器的符号代表着人类欲望,既是结合也是征服;暴力有男性对女性施加的性暴力,男性对老弱的肢体暴力,不受教的Alex领着小团体无恶不作。当他的行为不再被社会所容忍的时候,Alex被送进监狱改造,监狱改造中有教堂,教堂之后是电影。惩罚—>感化—>让人对别的人换位思考。我敬佩原著书作者智慧。把教堂比作人类动物园,感化和惩罚这两步到底是人类社会公约的欲望强加在Alex的欲望之上。在电影这一步,将人类恶心和恐惧的情绪作为约束人类行为的关键。Alex同伙滥用暴力说明人类从小到大成长其实没多受教,只是人到了工作的年纪就可以当警察,多么讽刺。
艾利克斯领导比特乔治蒂姆三人嗑药斗殴飙车无恶不作,喜好边听贝多芬交响曲边奸淫女性,曾闯入小说家别墅打残男主人法兰克蹂躏其妻子。艾利克斯在乔治鼓动下趁夜抢劫在郊外健康农场,在搏斗中杀死独居的女主人威勒,又被怀恨在心的手下迷晕眼睛抛弃在农场,因此被捕入狱。艾利克斯主动申请到鲁道维科医疗中心进行治疗以及早出狱,在药物和电击下洗脑,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彻底厌倦淫乐之事。艾利克斯出狱后依旧遭到歧视,房客乔鸠占鹊巢占据房间夺走父母,被流浪汉认出围殴,被当上警察的乔治和蒂姆殴打,误入法兰克别墅。法兰克希望宣传这位新科技受害者推翻政府,却因听到他泡澡时哼唱的歌曲认出其正是当年的入室劫匪,播放贝多芬交响使艾利克斯烦躁跳楼重伤昏迷。陷入舆论漩涡的政府恢复艾利克斯的性情,并将罪行推到医生和小说家身上。
“善良是种选择”并没有让我产生太强生理不适的黄暴内容,不过我还是不可这部影片但是库布里克的拍摄手法、摄影技术真的大师级,构图、打光???“库布里克的凝视”?环形叙事结构:前半段Alex放纵自己原始动物性的“恶”,后来被抓被教化成“无法恶被迫善”的人放回社会,剧情反向发展,以前被霸凌的人这次开始报复Alex,最后落入反政府组织,被对方利用。解决性瘾的方式,就是培养SM情节?监狱多处隐含显示男男情节,还以为Alex会被强其实让我惊讶的是原本一起小混混的伙伴最后成了警察,社会暴力转变成社会治安,Alex被拘留时在警局野曾收到暴力对待人性其实是共通的,其实都是“暴力”,只是你用的地方不一样,给人的观感便不同于你的善,对我也许是一种恶心智成熟后再看这部影片,看完后会有些不适感
感觉这是一部七十年代探讨社会问题的电影,隐喻的,很朴实的隐喻,却让人看完之后忍不住去想很多。隐隐觉得这部电影今天看来可能也没有那么深刻,讨论善和恶的问题。人物和情节都无时无刻存在着鲜明的两面性,alex总是嫌弃别人蠢,最后也不过是躺在病床和鲜花里一个张着嘴傻笑等饭吃的小炮灰。alex原本是个作恶多端的小混子,到最后也在洗脑政府的控制之下变得对一切都生理性反胃。印象最深刻的大约是神父在演出厅里讲的那番话吧,大意是他并不是变好了,只是失去了选择的权利。不知道自己的理解对不对:一个好人或是一个恶人的行为都是决定的一部分。或许这确实过于理想主义了,但当人们试着用大部分人的想法去“纠正”另一个人对这个世界的认知的时候,是否也算是作恶呢?
除了如《猜火车》一样的“垃圾”青少年的心理书写外,还进行了关于何为善良与正常的讨论,同时对社会政治、道德进行讽刺,似乎导演的观念中善良的只有那本《圣经》与那位牧师。同时电影是一部关于声画对外运用的教科书示范影片,充斥全片的欢乐颂、雨中曲以及其他古典音乐,搭配的画面却是吸毒、性犯罪、暴力、政治利用与“治疗”时的纳粹图像,令人惊叹。叙事进程极具有史诗感,宿命与因果交织在一起。主角在影片后半段作为一个善良人却被殴打欺辱,却又无不彰显“以牙还牙,以眼还眼”,道德在电影讨论和观众思考中游移不定,同时在赛博化、达达主义映照下的空间中申发出更大的意义,除了书写美国那沉溺在奶吧中的堕落一代外,更具有当下的、跨时代的艺术照应与历史铭记效应。
想到思想钢印,这跟死刑该不该废除是同种议题,看到影评里有太多人抱持着世界公正假设,好人好报恶人恶报当是这个世界应有的秩序,犯了错误必须受到惩罚。但是有一个陷阱,如果所谓的答案本身就是错的呢,就像这个疗法它本身就是有缺陷有争议的,你可以选择推行也可以选择阻止的时候,是基于什么样的理由去做出选择的。替死者报仇吗?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吗?为了维持自己的正义感吗?像那位作家,他并没有认出Alex是杀害他妻子的凶手,他口口声声说Alex是受害者同时也为了自己的目的在折磨后者。但是对于拥有上帝视角的观众来说,有多少人觉得这时候的Alex印证了天理循环报应不爽。别忘了,所有的对错规章都是人为定制的。人为必有目的,挡目的者死。
纯洁的牛奶和色情混杂在一起,纯粹的暴力与艺术结合是如此地“美好”!纯粹的“恶”当然是恶的,但是如果将这“恶”给剥除,只剩下纯粹的“善”的话,又何尝不是一种“恶”?而且这个“剥除”的过程不也是在施恶么?这样就陷入了一个矛盾的困境当中去了:将“恶”给剥除是为了“除恶”,可是这个“除恶”的过程本身就是恶的!想起了一个解决途径,或许就像是庄子写的“混沌”:顺应自然才是最好的——“善是发自内心的,是来自于选择”,那是不是就说明,这样子的选择应当是由每个人自然做出的呢?问题的关键可能就在于神父说的那样,是关于“道德的选择权”。那么这个时候或许应该庆幸的是:像男主角这样纯粹的恶人虽然有,但应该还是极为稀少的吧?
故事前几年听过好几回,解说也听了不少,再看这片子还能感受到变态。影片节奏安排的很好,美术我不是很喜欢,是属于那个时代的美术,很多构图能凸显一个画面的主体,一些零碎的性暗示也很多。我觉得这就是一种青春期的青年内心的恶。但是,但凡从这片儿里生出“不自由 毋宁死”的观点的,基本都是白痴,也基本和牧洋犬差不多,这片里不仅讽刺了强权,也讽刺了所谓的自由。并不是你推翻了什么就能建立一个你以为的什么,而是你得选个方式平衡,但凡你想走这俩极端,你就还是个蠢货。放心吧,生产力没本质突破的时候,带不动物种本身的进步,物种本身不能进步,现在的任何难题都解决不了。
我实在是不明白为什么有人会同情甚至喜欢男主?那就是一个以暴力为乐,没有轻重的年轻人,强奸杀人,无恶不作,就应该被送进监狱剥夺自由。虽然说他的治疗还是治愈都是被当局所利用,不过,如果这样一个完全没有自控力的成人被放归社会,电影开篇的那些暴力事件肯定还会发生,当他们几个大晚上在黑暗中飙车时,脸上露出那沉迷的表情,实在是可怕的,比任何一个镜头都可怕,因为他们以暴力为乐!至于男主的表演,怎么说呢,其实前后没有不同,即使他在治疗时的表现,我刚开始也以为他是假装治疗成功,还等着他出狱剧情反转呢,不管怎样,塑造的这个痞里痞气的暴力青年,还是相当成功的。
用类似实验叙事的手法把人性推向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人的自然权利滥用所带来的恶,另一个极端是极权社会扼杀人性所带来的“善”,前者涉及到自由主义社会性如何可能的问题,后者是技术社会如何操纵“人”向“非人”的转化,完美的善扼杀人性带来的恶心与恐惧并不比纯粹的恶少,当人变成通往假想乌托邦的一种工具和手段时,人就失去了主体性,康德说过:“人是目的”,当我们过于鼓吹个人的自由价值而否认它的社会性时,目的让人发指;但当我们否认“人是目的”时,真正的目的就变成了以社会幸福为假象的某个团体或政权之利益,也很让人发指。
才发现《发条橙》和《2001太空漫游》都是同一个导演!真的是奇才了,还记得当初看发条橙的时候,整部电影的色调都独自无二,有种阴郁的美感,包括整部片的服装设计,都太美了(虽然是负面的)。男主冷血至极毫无道德约束,整部片子讨论的话题太深了。对于彻底的恶,人们深恶痛疾,可是彻底消除了恶,人还是个正常的,完整的人吗?就像男主后半部分突然忏悔,我们总觉得看不习惯,他就像丧失了自我一样。(男主对着舞台上赤身果体的女性下跪忏悔,拒绝了他平生最受不了诱惑的场景真的太震撼了,也是他终于开始有约束性的标志)
嗨呀,给劲,给我看爽了,买票的时候哈欠连天,开始之后就精神的要命了。怪异刻奇的视觉风格,够邪典够冲击,虽然不是猜火车那样的嗑药片,但那一幕幕色彩装饰魔幻得几近幻觉。性,暴力,侵略欲望是人性的组成部分,「个性」便是由此塑造。叛逆青年四处作恶,被强权收编入籍,从此改过自新,同时丧失自我。这种无处遁形,是个体在集体训化中的无力。古典音乐的运用超棒,他想吐的时候,我也想吐,以及镜头特别简洁有力,放着别人拍就是不行,这就是天才的天赋吧。@paris le gand r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