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 名 春夏秋冬又一春
◎片 名 Spring, Summer, Fall, Winter... and Spring
◎年 代 2003
◎国 家 韩国
◎类 别 文艺
◎语 言 韩语
◎IMDB评分 8.1/10 from 34,005 users Metascore: 85/100
◎片 长 102 min
◎导 演 金基德 Ki-duk Kim
◎主 演 吴永洙 Yeong-su Oh
金基德 Ki-duk Kim
金永敏 Young-min Kim
剧情介绍
南韩导演金基德的电影一向选材大胆激进,他刚于2004年2月举行的第54届柏林电影节夺得最佳导演,成为首位于该电影节获奖的南韩导演。新作《春、夏、秋、冬……春》一改前作风格,以和尚的成长故事,阐述人生如四季循环不息的道理。
春天,贪玩的童僧拿着石头,绑在鱼、青蛙和蛇身上,捉弄着小生灵们。老僧(吴永洙饰)发现后,用同样的手法惩罚他,告诫他不可胡来。
夏天,十七岁的少僧(金永敏饰)为久居深山的修行日子苦闷不已。有一天,一名患病少女(何丽珍饰)在母亲陪同下,来到寺庙拜佛求平安,并留下疗养。少年开始忍受不住异性相吸所带来的诱惑……
秋天,青年在外面杀人后重返寺庙,请求谅解。老僧命其刻写心经,去掉罪孽,同时,追捕逃犯的警察也赶到寺庙……
冬天,服完刑期的中年男子(金基德饰)回到山中寺庙,重新开始修行苦练。一名妇女突然探访寺庙,并留下了一个男婴,希望能被收留。
之后,又一个春天到来。
幕后制作
人的一生犹如周而复始的四季。影片结尾又回到了开头,这样的叙事在如今的电影里面已经算不得新鲜,但韩国导演金基德就是有本事让人感到其中难以言说的 微妙感伤。首先是电影中如水墨画一样的景物,水中的寺庙,春花秋月,有板有眼让人如临其境;其次是禅机不断,充满着对人生的种种隐喻。观者悟性不一所感受 到的一定不尽相同;最后还是导演所擅长的东西结合,水乳交融,东方人看着这样的画面有亲切感,西方人看了既满足了好奇心内容又不过于古板晦涩,因此这部电 影算得上金基德的又一部成功范例。
韩国电影《春夏秋冬又一春》——一个佛偈
第24届韩国电影青龙奖最佳电影,着名导演金基德的作品。先从名字说起吧,电影的英文名字是 《Spring,Summer,Fall,Winter……andSpring》,我愿意叫它的直译名《春夏秋冬又一春》,或者,按照我自己的理解,我把 它叫做《轮回》,为什么?下面细说。
电影分作五个部分,各部分的标题合起来就是影片的名字。在《春》一节,说的是主角童年的故事。一个小庙里,住着一老一幼两个和尚,一日童僧贪玩,把石 头绑在鱼、青蛙和蛇三只动物身上,最终导致其中两个死去。童僧犯了杀戒,此可谓罪孽之缘起。《夏》一节,童僧长成少年,此时有个少女来庙中养病,少年和尚 引诱她做下男女之事,犯下色戒,罪孽更深一层。事发后,少女被老僧劝归,少僧亦不告而别。《秋》一节,十余年后,30多岁的主角不能忍受妻子红杏出墙,杀 妻后逃回小庙,在老僧感化下归案服刑。此段罪孽更加深。《冬》一节,主角出狱再回小庙,老僧已死,他继承老僧的衣钵,潜心佛法。不料一日,他那被毁容却未 死去的妻子带来一个婴儿,准备留下婴儿偷偷离去时失足掉落冰潭死去。(这个猜测其实不敢肯定,因为始终未能见到妇人的面貌)僧人更感罪孽深重,以负石抱佛 的形式去攀越高山,以求解脱。《又是春》,老僧与童僧开始新的生活,一日童僧贪玩,把石头塞入鱼、青蛙和蛇的嘴里……
人生的轮回
从电影的整个形式就可以知道,说的正是佛家的重要思想———轮回。从一个童僧的罪孽开始,再到下一代童僧的罪孽结束,正是一个循环。我相信那个已经死 去的老僧在幼年一定也曾犯下同样的罪孽。所有的罪孽与救赎的过程是不断轮回不断循环的,导演只是节选了其中一个人的人生四季给我们看而已。
除了形式,在内容上,导演也是处处匠心独运,把佛教的法义贯穿在整部电影里。佛家认为,人生是苦的,人生在世,是要受苦难折磨的。贪玩的欲念是苦,性 爱的欲望是苦,男女间的情感挫折也是苦,人如果不能克服种种的苦,必然犯下罪孽,死后被打落十八层地狱。罪孽可以通过修行去救赎,如电影里的苦修行,背负 重石攀山。更奇特的是,电影的主人公还从老僧的遗物那里得到一本武术古籍,修炼起武功来,看来导演也颇受我们的武侠片影响。而且导演把有修为的老僧有点神 化了,挥手间,小舟自行来去,山门自开自合,孤岛一样的小庙可以在水面移动。看来导演还是不能单纯说佛理,还想让我们亲眼看到“佛法无边”啊。其实思想修 行的最高境界是“灭”,就是烦恼得以解脱。老僧最后在小舟上燃火自尽,他解脱了吗?我不知道,倒是导演让主角从他的骨灰里取出了类似舍利的东西,或者他认 为老僧是“灭”了吧。
暴力和宗教
导演金基德的作品作风一向大胆独特,本片也不例外。单是内容就已经非常奇特,一个以和尚为主角来说佛理的故事,却掺杂了赤裸裸的性和暴力。性爱的描写 相对于导演的《漂流欲室》等其他作品,其实已经收敛很多,大多是用远景来表现,佛堂里的一幕,也躲在被子底下进行,尽管这样,应该也已经有很多人觉得大逆 不道了。从虐待动物到自残自杀,延续了金基德以往的作风,同时也已经有所节制。本来这是一部导人向善的佛理电影,暴力血腥是否适宜呢?这个问题值得探讨。 恶与善是对立的,说到善其实不能避免谈恶,而且恶本身并不会因为你去回避它而消失。血腥与暴力的内容更是一直就存在在佛教的传播内容里,如佛祖本身就曾经 “舍身饲虎”、“割肉喂鹰”,如果用电影画面表现出来,肯定是非常血腥的画面。我曾经看过一幅敦煌壁画,是关于佛教传说里地狱的描绘,里面斩首、割鼻、剜 目等等酷刑不一而足,看得人毛骨悚然。我想宗教用这么极端的血腥和暴力,为的是面向最普通的平民信徒,只有这么极端和强烈,才能更让平民敬畏和信服,从而 达到传播教义的目的。同样道理,基督教的《圣经》中说耶稣重生前为全人类受过那么多的苦难和极残忍的暴力,为的也是让我们常怀感恩之心。至于梅尔·吉布森 完完全全地把这种血腥和暴力搬上银幕是否正确,那就真是难以分辨了。此外,杜琪峰的《大只佬》也是借暴力凶杀来说佛理,我曾经很不以为然,现在回头再看, 好像也有它的道理在。
整部电影只有两个警察配角是有姓的,其他人都无名无姓,更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寓言、一个佛偈。无名无姓,就是一个X,把我们任何一个人的名字代进去都可 以。电影的对白也少,只有在画面没有办法交代剧情的时候才会用到。而且无论是影片的对白、情节还是布景,都处处充满禅意和锋机。如童僧犯错后老僧以其人之 道还治其人之身去点化他,如形同虚设的山门和庙里的房门,如被水环绕却与外界纠缠不清的小庙……一切就看你是否能够参悟了。电影用一年四季来表现人生的不 同阶段,所以周遭的景物也四季分明,看来导演真是拍了一整年才把电影完成的,因为同一地点的春花夏绿、秋叶冬雪,无论如何也是造假不来的,足见导演制作本 片的诚意。
电影仿佛是一个晓谕人生的佛偈。最后的一个镜头颇含深意,座落在山顶的佛像就那样静静地望着,好像凝视着尘世间的一切悲喜……
春夏秋冬又一春 - 获奖记录
第24届韩国青龙电影奖(2003) 最佳电影奖
第24届韩国青龙电影奖(2003) 最佳技术奖
《春夏秋冬又一春》下载观后评论:
这部电影有佛教的“轮回”概念,演绎了双重轮回,第一重轮回是“春夏秋冬”的四季轮回。第二重轮回是小和尚经历了“杀色因果”的生命轮回。最后下一世竟然还是恶开了头,哎,金基德真的是太悲观了。在看到开头小和尚给动物绑石头的时候,我想到的是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之重”,我们活在尘世多么像极了被绑上石头,苦苦挣脱的活着呀,到结尾这个庙的名字才显示出来,“人生庵”。对于金基德这个导演我一直不敢定义,我看的他第一部电影是《莫比乌斯》,手里握着龟头,心中拜着佛头。这种震撼也是吓坏我了,然后在看过《漂流欲室》的欲跟爱的表达,还有《弓》,这些都是我不敢发朋友圈的电影,不过看完这部电影,我感觉到他对佛教有超级深的参悟了,他已经达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境界了。

因果循环,皆有定数~人可能一出生都是有劣根的,之后的谆谆教导是指明前方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是真正的回头是岸还得靠由内而外的自我认知,看完感觉自己好像看懂了,再想想又有点云里雾里得在飘~镜头前给人的感觉很宁静让人能静下心来,湖中与世隔绝的小庙,有无可无的门,这个门真的是不同凡响,有点佛学里那神乎其乎的“佛在心中”~。 “淫欲唤醒了占有的欲望,这会导致杀身之祸的..."夏这一段,同吃同住一屋,干材烈火的爬到对面去老僧尽然会没发现,高僧应该就算睡着也是可以洞察一切阿[偷笑][偷笑]。

无相者送来恶,不能肯定是佛生恶,还是恶生恶。老和尚闭五官净身相比替罪,更像是一种自知无能得道,对衰老病痛的反抗。当然要假定这是修行而不仅是避世。小和尚出寺进俗世的行路观众没有看见,那可看作他根本无路可走,他出狱回到寺庙看似修行其实仍在行为重复,所以他的路明明是未尽的,最后却如此狭义,当无相者送来恶,带出又一春的虚假轮回,这轮回不是一个圆圈,它表现了一个劫或更肯定的讲这就是否定,小孩子的作恶不止是方式,整个环境都有差异,可偏偏相似开篇,原因就是影片最后整个场景都是虚想化,根本是金基德对自身悲凉、悲悯的外化和对禅意的怀疑。‘7

第一部金基德,前半段一度以为是位日本导演。章节清晰,题材平和却不失故事性,完成度很高。把水这个意向用得太好了。水是潮湿的欲望,是映衬心湖的内化,也是飘荡如禅房、来去如小舟的无常。春天是春水初生的懵懂混沌,夏天是湖水涨潮的欲望侵吞,秋天是秋风落叶随流水的肃杀和了断,冬天是坚冰一般的澄澈与凛冽。既然水无常形,人自然也无常性,导演看起来也不大认同依了佛门就能青灯古佛守一辈子禅心。没有墙壁的门分割空间,没有根的佛像却不知道如何安放。导演大概相信性本恶,相信轮回,相信可以用肉体的磨难完成精神救赎。

《春夏秋冬又一春》的开头是我现在看过的电影中最唯美的几个开头之一,整部电影弥漫了这种唯美的气息,春是表达了人的本性之恶,夏是表达了性欲之自然与重要,我最喜欢敲木鱼与拜佛这个细节,表达了佛法的无力,正常人无论如何习佛学,在欲望侵蚀自己内心后,只能变得只会祈祷,秋在我看来是真正的救赎,主角救赎了,老主持却领悟到了佛法的无力,自杀了,冬是主角的蜕变,真正领会了佛法,却为了生存不小心把人误杀了,又一春是暗示着这样一个故事永远在轮回。

开始以为春是对生命的敬畏,夏是对欲望的解放,秋是对灵魂的拷问,冬是对轮回的应允,后来发现也许不是那么回事。世间炎凉百态,各道春秋,在不同的境地下,想法和行为都是依赖着主观的法则,这些法则自人生下来就固定了。生命的开始和结束相接才不是一个轮回,开始后面只能还是开始,结束之后一定还会是结束。一个破庙里枯竭的信仰,生命会跳过冰封和解冻,直接迎来迷茫和虚无。(长镜头不是电影艺术的唯一选择,多机位和快速剪切也能有超然绝美的镜头语言)

很有禅意啊,很多意象,很多能拿来解读的地方,可是我不了解佛教那些,也不懂得蛇代表什么。船上的图案、鱼蛇青蛙公鸡猫狗、女人、佛像、春夏秋冬……这电影主要讲的伦理吧,还有禁欲,我喜欢,夸一句金基德牛逼,当然了,里面依然有很多不懂的地方,就是那个孩子的母亲半夜掉进冰洞洞,捞上来真身是佛像,这个真的惊到我了,我还是去b站上回看解读好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轮回,心上的石头会始终存在的,不要轻易和好看的女孩子搞事情,敬畏生命。
金基德的电影,如果是给20出头不谙世事的文艺青年看,那真是再适合不过了。满篇的剑走偏锋和特立独行,但内在真的只是矫揉造作和简单内涵。这部电影应该是他最好的一部了,镜头还是很美的。就是几个点很尬,师傅长的太不像得道之人了,跟个逃犯似的。冬里面应该是经过服刑以后的小和尚,应该是个老者了,就算不老,金基德你自己出来。。。大哥,不是变丑就是变老的。让我一度以为是另一个僧人。起码长的像一点啊。漂亮的庙宇真心想去住一段时间。
从去年冬天就在网盘里躺了很久的,第一部金基德。画面自始至终都很美,收藏了很多帧。但我没有从这部片里输入什么,它对于我来说是空的。“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一样的轮回;生长在如此单纯的环境中,却与生俱来的、小和尚在春天对动物所做的恶;淫欲、暴力、放不下的爱…“问题导演”号称最温柔的影片,我突然觉得一直秉承的“暴力美学”的审美,由此打破了。或许是心中慢慢地有了定性,不再是终日漂泊着。玄之又玄不再是我偏爱的审美了。
苦集灭道哉!人啊作为生灵,好苦啊,快乐是短暂的,痛苦是成长的苦药,吃了苦药是为了体验终极快乐,不存在永恒的极乐世界。天的四季轮回,人的生老病死,全不由己。人可以稍加干扰轻松处死小鱼,小青蛙,甚至令人害怕的蛇,自然界比人弱小的生灵的命运旦夕祸福,而人类除了客观存在的身体,还有精神世界,人的苦在于精神的苦,人的苦在于不能只是朝朝暮暮的活着就好,每天填饱肚子看日出日落就好。倘若能如此,人类应该是自然界的赢家。
刚开始看的时候,被水中的寺庙美到震慑,接着看剧情感觉当和尚也太难了,每个工作都好不容易,自己也没啥抱怨的,开开心心上班去了。而后看完全片,只想起“大道至简”,影片像是那个说了无数遍的故事开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每一部分每一个故事你都看懂了,但是回味起来又有千头万绪,好像在你看懂的背后有无穷无尽的看不懂,以至对导演生发出更多的兴趣,决定下一阶段看一波金基德!
从虐待动物获取快乐的隐喻。孩童给小鱼青蛙喂石子,捆绑石块的镜头片头和片尾都有呈现。对天真的小孩来说是没有虐待这个概念的,这个行为其实是本能的占有欲驱使的结果,即占有和支配使我快乐。偶尔学会放下。成年人已经足够理智,但仍然会被潜意识的占有欲主导,换言之,占有欲是成人世界痛苦的来源。人生有那么多个取舍片段,偶尔学会放下才有机会收获更多。片段点评金导片中大秀功夫,片尾龚琳娜歌声好评(大误)
四季交替,因果轮回。与世隔绝的寺庙,也栓不住一颗义无反顾渡红尘的心。明知俗世是一场渡劫,却依然义无反顾。不去尘世里走一遭,又谈何看破二字呢。原以为片里活得最透彻的就是老和尚了,殊不知他或许也是曾经的小和尚,而若干年后小和尚也成了另一个看破红尘的他。佛,终究是冷眼旁观啊。PS:电影画面很美,深山古寺,浮在水中央的庙,虚空的没有墙的门,东方美学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