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薄暮之光 阿基·考里斯马基
影片主人公考斯蒂南是一个值夜保安,虽然年纪轻轻却没有同龄人的朝气蓬勃,孤独像挥之不去的网,紧紧纠缠住考斯蒂南的内心与生活,他常常被周围人取笑,贫瘠的生活和对情感
影片主人公考斯蒂南是一个值夜保安,虽然年纪轻轻却没有同龄人的朝气蓬勃,孤独像挥之不去的网,紧紧纠缠住考斯蒂南的内心与生活,他常常被周围人取笑,贫瘠的生活和对情感的渴望让他无力自拔。一次偶然,考斯蒂南邂逅了举止优雅的金发美女米尔雅,随着压抑已久的情感轰然爆发,考斯蒂南将米尔亚视作生命中的全部,甚至刚结识不久就提出求婚。单纯的考斯蒂南并不知晓,米尔雅其实是个情场老手,是个地地道道的骗子,经常和一群乌合之众混在一起。米尔雅接近考斯蒂南是为了完成预谋已久的抢劫。很快,由考斯蒂南值守的珠宝店被匪徒洗劫一空,冷酷的米尔雅离他而去,考斯蒂南变成这场残局的替罪羊。于是,考斯蒂南失去了工作和自由,等待他的只有幻灭过后的无尽黑暗……《薄暮之光》下载观后评论:
看了考里斯马基的《浮云世事》《勒阿弗尔》之后又去看的《薄暮之光》,《薄暮之光》里的孤独、荒谬、虚无尤其之强烈。在《薄暮之光》里,影片很重视留白的浪漫,导演用空镜去表现一种高饱和度、明暗反差强烈的情绪和影片风格,他的浪漫甚至可以说在构图上会使用空荡洁白的桌布,背景是砖红色的壁纸,前景盛开的一朵灿烈的花朵。影片讲述一个保安的被欺骗、愚弄的底层故事,可以说影片有着冰冷晦涩,同时很奇怪还有些地方让人觉得温暖异常。摄影风格是极简冷静克制的,人物的表现却是他们生活在底层,充满着纯真。考里斯马基这个极具风格化的电影作者,极其擅长去讲“不用充满希望,以为总是会破灭”这类型的故事,去描述他眼中的保安、店员、失业人员,去展示:生活从充满希望到万念俱灭,随时都会发生。

相当风格化与作者化的考里斯基的电影。科因斯泰恩原本是一个商场的夜间保安,专门负责珠宝专柜。但人人都称他为“废物”。后来一个女性主动接近他,原来是盗窃集团派来获取珠宝专柜密码和钥匙的。盗窃集团的计划成功,科因斯泰恩却并未供出那名女性,但他也失去了工作。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他也一再被拒,后来成为一名洗碗工。他试图杀死盗窃头头时,被痛打了一顿。在考里斯基的影片中,极其重视构图,尤其是室内场景中的居家空间。沙发前面桌子(花瓶等)、沙发、沙发后面墙上的图画或挂毯,显得极有层次感。而且考里斯基的影片中人人之间的关系都是疏离的,人物的情绪都比较平静,没有那种大起大落。从景别而言,人物常常是中近景镜头较多。色调以泛青的冷色调为主。

本片是《芬兰三部曲》里最悲伤的一部,阿基把镜头再次对准了社会底层人物——被同事排挤的孤独小保安考斯蒂南,他被黑老大和美人算计,经历了社会的人情冷漠与犯罪歧视。影片揭示了人生现实性悲剧:个人的欲望和社会规范制度是永恒的冲突。在酒吧里他站在靠在厕所的角落,摄像机模拟他的主观视角表现了他与上层社会的格格不入和自己孤傲敏感的性格特征,也表现了人与人的疏离和孤独。痛苦源于欲望,对于那些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导演每一个克制的镜头都散发着人道主义的关怀,表现主人公开始的踌躇满志到结尾的万念俱灰。他常说的话是:“这只是暂时的。”他心中对美好未来的勾画和渴望,就是他的薄暮之光,抑或是他的无休止的苦难。

12小时前,我看了阿基·考里斯马基的这部《薄暮之光》。对电影本身又爱又恨,欣喜又极度失望,并且看完5分钟已经确定它它改变了我的生活。美学意趣太过投契,我恨不得一头扎进去,而电影结构本身又极简到不能更简。对于其中的人物,极力想为之辩护,他的若无其事什么都不做是不是最深的绝望;可是他敏感丰富的神经又拒绝了任何外化。彻底无望了的,否定的,拒绝相信的,放弃了的可能不是一组具体的对象和自身。而是不能战胜的可能性,那个横亘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庞然大物。可我多不愿意接受。大家都在说,庆幸有最后两分钟的薄暮微光。我不同意,他所拒绝看到的,从来就不存在。

有的停顿会以为是永远的停顿,主要还是画面构成,想到霍珀,尤其1:01:29构图和窗子照进来的光,人坐的方向。多残忍,最后有一点光。但光不重要,因为一定会有。整个过程都是残忍,什么抚慰呀,不重要了。那些光是因为要和生活拉锯,只要活着就一定会有光。只是因为最后给予了一开始不想要的光,就能吞下生活了么,而最后更接近什么呢,一群被欺负的人在一起。如果这也是光,不是更多的残忍。阿基这种平静的特色太迷人了,他不挖掘个体的心理有多恶或者善。直接拍摄行为,把一切平静的摊开,再给一些环境服饰上的颜色和光感。

我真的太喜欢考里斯马基了!整个片子的置景用色,唯一能想到Wim Wenders可以与之匹敌,我现在有一个愿望,就是到他的景色里生活一段时间,好好洗洗眼睛!另外,如果换一个美国式导演来拍同样的犯罪剧情,绝对能拍出一个让人热血膨胀的大片,但考里斯马基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他仿佛能让所有激情,诈骗,暴力,偷盗都冷下来。我对这种芬兰式的尴尬一点抵御能力都没有,这些搭不上的对话和窝囊的角色描绘让人哭笑不得

今天在某种心境下复习冲标AK。AK的那种简洁是浓郁底色下的简洁,所以才不是乏味的性冷淡风格。个人觉得当代三部曲比无产阶级三部曲更残酷,因为后者彼时有一个哪怕虚幻的理想,而且事实上彼时工人阶级还没有完全失落异化,当代之后的那种冷漠则是彻骨的了,有人说当时AK就陷入瓶颈了,其实是整个世界都陷入瓶颈了,时代面貌而已,但是AK又总在最后努力维持一点点底层人的尊严,这就是真的骄傲和慈悲了。
画面如片名一般冷寂,也像主人公心境一般微凉。一帧帧切换的赫尔辛基景象,城市、道路、码头、落叶、天空,正契合我对北欧的模糊印象而使之具象。小人物的心酸史,并不过于悲惨,但仍显得悲凉,有过希望却很快破灭,也曾反抗却无疾而终,最终能做的只有接受现实继续生活罢了。台词很少,主角颇有些局外人的感觉,大部分时间平静而麻木,沉默地“运行”着。好在终究有一只放在他手上的手等待被握住。
“当代芬兰三部曲”终章。阿基镜头下的男主难得一见有张帅脸,却是这般沉默…沉默…哀莫大于心死,失望到极点仿佛一切都不在乎了却仍在插着鲜花的桌布上兀自沉湎又期待着什么似的,沉默的力量。他人弃之如敝履也总有人视若珍宝,抚上她的手一锤定音,就彻底暗了下去。这一部的直视镜头尤其令人联想到小津。摄影、构图、色彩让阴郁的赫尔辛基美得宛如油画。“他忠诚的像一条狗,感情丰富的傻瓜。”
极简主义 情节极简 台词极简 调度极简 但和布列松的冷酷极简主义不同 阿基的极简色彩斑斓:暗红 墨绿 深蓝色调以及刻意的舞台光呈现 让这份极简多了几分舞台精致 这部依然对焦小人物的悲惨经历 却没给我想象中的观影感受 这是第三部阿基 最爱的还是《火柴厂女工》 阿基的冷幽默不断消解故事原始的沉重 人物抑郁沉闷出奇 且阿基风格已然成型 不太是我的菜 7.0
整个阿基的调调,倾心的色彩搭配,光影和构图的讲究,红色在片中的极妙点缀,从服装到车和墙及凳子。尤其是那白底花布餐桌上花瓶里的两只红康乃馨和一把餐刀,完全就是一幅静物佳作!考里斯马基喜欢拍摄底层人物的生存状态。孤独的安保人员,看不到前途,希望渺茫。那一丝走到身边的温情倾情抓住了,却是被利用的骗局。绝望中幸而有那支相助的手真心一握。
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在阿基的手里都是一件艺术品,电影摄影的每一帧感觉都是一张张彩色摄影杰作。阿基浓郁的风格,后社会主义的画风、美式自由主义的音乐、波西米亚式的小人物。一个衰到底的保安,在不如意的人生中经历的爱情故事,让我想起王家卫的《堕落天使》和贾樟柯的《小武》,不过感觉这两位都是受阿基影响的导演。
色彩质感实际上是充满激情的,用了大量的橙红色,倒有点日初那一瞬沉静的热烈。然而,全员人物角色的表情和语言,之沉郁和寡言。大概,片子的节奏主要靠细微的眼神,背景音乐,和空镜头来带动。女主两次脸部特写镜头,就算是现在想起来也是鼻子一酸。“别死”“我不会死在这儿的”轮船汽笛声起搭上手臂交握字幕出。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