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我心遗忘的节奏 雅克·欧迪亚
深爱母亲的 从小就希望像母亲一样,成为一位优秀的钢琴家。但是自从母亲过世之后,他和父亲的关系就渐渐疏远起来,琴艺也荒废了。
尽管对自己见不得天日非法工作感
深爱母亲的Tom从小就希望像母亲一样,成为一位优秀的钢琴家。但是自从母亲过世之后,他和父亲的关系就渐渐疏远起来,琴艺也荒废了。
尽管对自己见不得天日非法工作感到很厌烦,Tom还是走上了父亲的老路,任职于一家不正当的房地产公司。
28那年,Tom遇到了母亲的钢琴老师。在老师的鼓励下,他决定重新学习钢琴。同时,他也和父亲的再婚对象见了面,两人相处得并不愉快。
由于无法在其他人面前弹琴,Tom没有被正规的钢琴学校录取。一个中国人介绍他到自己的朋友那里学琴。刚到巴黎不久的MiaoLin和Tom无法用语言沟通,但是音乐渐渐让两个人取得了了解。
为了工作搞得失眠的Tom没有通过钢琴考级,同时,他的父亲也被人暗杀……
《我心遗忘的节奏》下载观后评论: 设计感很强。影片开始根本不漏主题,以为是小混混讨房债和难民潮的电影。直到Romain遇到钢琴家母亲的经纪人,又翻出来母亲的录音磁带听,一个小混混原来曾经有一个钢琴梦,电影看似向着心理创伤进展。后来Romain陷入的生活将他拽出梦想,随之而来是父亲的死。镜头直接切到两年之后的衣冠楚楚的主角在剧院弹琴,嗯,他最终还是实现了梦想。结果他只是作为经纪人出现而已。惊喜还是惊讶?这不是一个政治电影,也不是一个创伤电影,它只是一个普通人的生活而已。偶然遇见杀父仇人实在看不出什么必要,那最后结尾的笑容,是表现Romain已经从心魔中解脱出来了吗?我觉得从直接切到两年后弹琴的Romain就足以表现这个意味了。配乐挺好的,可是电子乐和古典音乐来回切,做最简单的“在梦想与现实之间游移不定”的表意太重复了。7
直到看完我都还在疑惑这片名的含义,看了影评才明白过来,是我理解错了,用英文更容易解释。电影的意思是The beat that my heart skipped. 我理解成了 The beat on which my heart skipped. 可不可以理解成男主的两面人生,左耳流行右耳古典,左手鲜血右手琴键。他想要成为的自己,想要奏响的旋律,以最残忍的方式戛然而止。而数年后当他完成复仇,穿着带血的衬衫坐在音乐厅欣赏爱人的演奏,两个节奏终于合二为一。
3.5。焦躁而抖动的镜头也许是现实主义的诉求,也许是象征男主角的暴躁情绪。作为drama而言,前半段蛮无聊的,将这个人物日常生活的片段琐碎地展示在画面里,甚至让我有点无法理解为什么非要去“学琴”。后来人物和故事的背景逐渐展开后逐步清晰,可结尾的小反转感又不太懂了。也许雅克的兴趣是在现实主义反励志的东西,但电影当中的一些老套的元素(黑帮 复仇)消磨掉了现实主义的锋芒,甚至有些矫情。现在想想怪不得欧迪亚有后来跨界类型片的风格。
结局的安排有点混乱。电影一般结尾如果安排一个时间跨度的话,之后就只是交待后事了,但这里又安排一个高潮,像是前面叙事没有安排好所以在最后又匆匆加上情节,结尾非常臃肿,而且事实来说结尾是悲剧,男主什么也没得到,最后肯定还要蹲监狱或者被杀,但导演还是以男主抚摸幻想中的琴键这种留白的,在情感上偏平和的安排作为结束,像是粉饰太平,和人妻的爱情线也完全没交代,即使导演有意塑造他们的爱情戏,总之是很混乱的。
平凡的故事,没什么起伏和高潮,镜头呼吸感太强,但影片的张力都埋在其中。男主角从一个心无怜悯的不动产职业人员变为一个知道自己想干什么的人,虽然凡事两难全,他不得不放弃很多东西,不得不接受同事和父亲对他的失望,但他遵循内心的旋律,敢于做自己,通过自己喜欢的事情找到与世界相处的方式。影片配乐很好听,有的韵律很好,其中一段让人想起了张卫健的《你爱我像谁》,当然是不一样的感觉,只是感受太像。
音乐与暴力,文明与野蛮,导演的镜头在其间不断切换,气氛的渲染仿佛给了人胸口一记重拳。好几个抖动的特写镜头很棒,在古典厚重的音乐面前,男主焦躁不安的心被无限放大。很喜欢最后一幕,男主带着未洗干净的鲜血,若无其事地坐回音乐厅,文明与野蛮的界限在此刻变得模糊,只有音乐超然于这一切纷争。另外黑社会打手都能经过苦练弹巴赫,诸位懂得为何ling学家要一天练习40个小时了吧?。
4.5 除了結局有點melodrama以外,幾乎完美的電影。Romain的表演固然是影帝級水準,但最重要的是這個角色是任何一個想證明自己的年輕男演員的夢想(難怪懷著一顆轉型的心的某人N年前曾經在採訪裡說過很愛這部電影)因為是大男主戲所以女性角色都偏功能性符號,人妻是熾熱的欲望,鋼琴老師則是母性的陽光,很明顯的對比但導演處理得很細膩,最後眼神對望真的迷死人了。
整个观影过程算不上愉快。生活琐碎的繁杂,暴力欺压的戾气,还有执拗却一次次发现自己是渣渣的失望和愤怒,都太过真实,真实到你似乎是男主的友人,和他一样无法喘息。我不停在想,电影该怎么结束呢,这样的一切又该怎么结束?过去的日子已经看不惯,想要的又得不到,屏幕前的人又何尝不是站在十字路口呢?一切风起云涌是不是只能平庸又平淡地过去?风停雨尽之时,故事才是故事。
形式主义发挥到极致,内容真的不重要。第一视角的镜头,片面留白的叙事角度,根据主角心路历程不停再换的各种女性,符号化的角色刻画,都为体现一个主观的世界:所看即所得,客观世界和我有关么?所以刻意的理想现实二元论不重要,逻辑的偏差不重要,甚至映射的具体社会问题也不重要,重要的形而上:再怎么用力偏执地挣扎,也撼动不了颠倒错乱的主观世界。
优势会变成禁锢,就像法国电影容易艺术导向或现实导向,虽然高级的模棱两可也是他们的长项。这片拍的很酷,面对人的纠葛选择,把摄像机对着脸蛋是永远不会错的,反而还是加分项。可是却不见仙风逸骨,人们需要去体验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去回味剧情里的缺失的人生。时间空白期长了,一切都是归于平静的,这个时候再重的一呼一吸也都没有用了
整体有点松弛让我有点找不清楚主线 在混乱僵硬的人生 与父亲和生意伙伴紧张的关系 他是不满意自己的生活的吧 重拾钢琴像有次重新开局的机会 练习过程看得我特别焦虑 很能共情因为重新练习以前熟悉的乐曲就像病人复健一样辛苦 要面对自己退化的事实 最后放弃厮杀回到爱人的音乐会上 放弃暴力完成成长
咦,跟片子同名的豆瓣友邻竟然没有tag过这片?XD3.5。欧迪亚镜头中细腻描绘的又一个jumpy的outsider,被内心最深处的信仰救赎。有些细节还是很戳人(我好喜欢他拍的楼梯),不过这部人设有点richsadwhiteppl了,我并不是很care惹..肚里斯表演也比较一般...
资料馆胶片重看,与我新千年十佳的预言者有许多共通点。欧迪亚很会塑造男主角几乎都是他们最好的作品,包括迪潘对个人情感矛盾选择都有完整的成长过程,也折射了法国人的困境,导演对全球化移民的观点,娶到好的干掉坏的。手持摄影的晃动稳定光线突然的暴力会随着德斯普拉的配乐变化,艺术对生活的影响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