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都灵之马 贝拉·塔尔 阿尼亚斯·赫拉尼茨基
◎译 名 都灵之马/都灵马
◎片 名
◎年 代 2011
◎国 家 匈牙利/法国/德国/瑞士/美国
◎类 别 剧情
◎
◎译 名 都灵之马/都灵马
◎片 名 The Turin Horse
◎年 代 2011
◎国 家 匈牙利/法国/德国/瑞士/美国
◎类 别 剧情
◎语 言 匈牙利语
◎字 幕 英文
◎IMDB评分 7.9/10 (3,546 votes)
◎文件格式 x264 DTS
◎视频尺寸 1200 x 720
◎文件大小 1½ DVD
◎片 长 147 mins
◎导 演 贝拉·塔尔 Béla Tarr
◎主 演 雅诺斯·德兹斯 János Derzsi
艾利卡·波克 Erika Bók
米哈伊·科莫斯 Mihály Kormos
Ricsi ....Horse
◎简 介
1889年1月3日,尼采在都灵的卡罗阿尔伯托广场看到一个马车夫用鞭子抽打一匹老马。他抱着马哭了起来,然后昏倒了。在随后的一个月不到的时间里, 尼采就被诊断出得了严重的精神疾病,并在随后的11年里卧榻不起、沉默寡言。那么,到底那匹马是什么样的?贝拉塔尔新片追寻了那匹马的故事,或许也是尼采 的故事。
幕后制作
在影片开始前,贝拉·塔尔亲自为影片做了这段旁白。在贝拉·塔尔的眼中,这个马的故事,就是尼采的“疯狂”的源头。
该片导演正是大名鼎鼎的贝拉·塔尔。贝拉是匈牙利影史上继米洛斯·杨索之后又一个风格前卫、风格独特的艺术片导演。他2007年的《来自伦敦的男人》 曾在戛纳国际电影节上引起广泛争议——这部长镜头沉闷到失控的催眠片,竟耗费了他四年时光,他的好友兼制片人因影片超支而自杀身亡,这也使得《来自伦敦的 男人》成为2007年欧洲影坛的一大话题。《都灵之马》是贝拉的最新作品,耗费了三年的拍摄时间,其浓烈的实验性风格,将给柏林评委和观众带来挑战。
影片入围第61届柏林电影节竞赛单元,但匈牙利大导演贝拉·塔尔在本届柏林电影节上颇为失意。《都灵之马》在放映时获得了媒体和影评界的一致好评,本 届柏林电影节场刊《国际银幕》给该片打出了3.6分的高分,与《别离》并肩排在榜首。然而最后的评奖结果却把风头全让给了《别离》,《都灵之马》仅获得一 枚评审团大奖银熊奖。
虽然这个奖项肯定了《都灵之马》的艺术价值,但贝拉·塔尔明显有些高兴不起来,在颁奖典礼上他拿了奖后一言不发便走下台,在其后的发布会上他干脆空手 而来,还开玩笑说他把刚到手的奖杯给别人了。不过,谈到颁奖,他表示自己一直反对电影为奖项的竞争,“艺术作品之间就不应该互相竞争,有些东西之间也不具 可比性。得奖固然令人感到兴奋,我相信发行商也会很高兴他们要发行的影片得了个什么奖,但不能通过这个来衡量一个电影的成就,人才是最重要的”。据悉, 《都灵之马》是贝拉·塔尔的收山之作,之后他将暂时放弃电影,投入到绘画当中。
匈牙利电影大师贝拉•塔尔的最新作品,曾经执导过《性女贞德》、《来自伦敦的男人》、《撒旦探戈》等影片。本片获得2011年第6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评审团大奖,以令大哲学家尼采痛苦从而进入长达11年疯癫状态的马的故事为线索,讲述马、马夫及马夫女儿六日内的生活,其极致长镜头美学令本片成为探索哲 学精神的灵肉合一之作,实验性风格极为浓烈,映照尼采发疯的本源,拍摄耗时三年。
花絮
·影片入围第61届柏林电影节竞赛单元。
《都灵之马》下载观后评论: 当我意识到可能不会再有什么发生 他就是准备用全篇长镜头诠释尼采的永恒轮回论的时候 突然爱了 风沙 土豆 瘦马 完美的轮回 没有新鲜的信息 于是神经都松下来了 | 是日复一日的轮回但是运镜稍有不同 比如拍木门的角度逐渐逼近 马儿从开始的近景特写怎么都打不走 到能走一两步了 到越走越远最后远景静止等它原路返回仍然徒劳 & 比如拍女儿呆坐望外 从正后拍 到某一天的侧面 到某一天她坐到了背景里 最后几天终于从窗外frame到女儿呆滞的眼神 逐步微不足道 愈发局限 | 完整呈现一个令人烦躁不安的生活流 让我想到前段时间WeAreOne电影节里有个瑞典短片《Who Talks》就是这样 看的时候是在摔 好是好但我为什么要看这个啊 但贝拉塔尔有趣的点在于调度 环境 尼采粉 | 仍然是 特么好漫长 Rick & Morty来一集救一救
155min. 女儿起床,迭衣,打开门栓,风挟裹着落叶狂啸,去取水,给父亲穿衣,喂草,试马,午餐是两枚煮过的土豆。这也是电影里少有的温度时刻。在吃土豆时,第一天的摄像头正对着闭着一只眼的父亲,第二天父亲是侧边背景——摄像机对着女儿,第三日两人均分了画面。第四天,女儿合上了马厩的门,浓墨般郁烈的背影,和着风声,汗毛直立。前三日中,分别有一段女儿和父亲屋内望向窗外的长镜头,搬离后隔着石块和墙壁凝视的脸。“狂风依旧从同一方向吹来,无情席卷着大地。没有什么阻挡泥土的进犯,只有那团夹杂尘土的乌云,被狂风无情地鞭挞驱遣。”留下了她点燃煤油灯最初的一帧,巴林卡,特别好的名字。
8/10.第一部贝拉·塔尔。回归电影的原初本质,即纪录,用三十近长镜组接两个半小时的影像。生活图景的不断往复、重现,予以单调留白作缀的虚假填充。借助尼采的哲思主旨,使平乏也显有迹可循,一切即为作用于反神性基础上的庸常消解,无神以救亡寂寥二人,更衣、食薯、赶马、打水,凝滞的低效性动作,也未加以饱和的高效性对话,却更精简朴素。从而视听化为主体引导,空镜下的孤寂施以空间的包裹,间续性乐及篇章化叙事,将短时六日拆解为细致的等时片段,沉重沉闷的氛围裹挟事件其中。苍凉呼啸的巨风翻卷关于人类生存的遗忘与持续,都灵时日的马匹是上帝的物质化身,它拒绝交谈,它仅存凝视。
前期中期和后期的风格都不一样,甚至在我看来《撒旦探戈》也并不算是完美,到了这一部才终于是对味了。不用《来自伦敦的男人》那样搞个悬疑故事,就是用时间还原日常,用黑白反映压抑沉重,就这样重复又重复单调又单调却异常精彩,余韵悠长,迅速把人拉到情境中能够立即体会人物的情绪。2个半小时的寒风在耳边不停的呼啸,看完之后也仿佛体会到了彻骨寒。最终人像是被鞭打的瘦马一样不仅脏,而且没精打采,吃不下饭更没有希望。台词不多却体现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感觉,马被人狠狠的抽,人被生活狠狠的抽,却并非被抽醒而振作,而是越来越失落无力。世界要完蛋上帝插手审判人类真像拉斯冯提尔
狂风中的故事:一马,一车,一父,一女。开门,关门,支门,闩门。卸马,套马,赶马,喂马。脱衣服,穿衣服,洗衣服,晾衣服。煮土豆,剥土豆,吃土豆,倒土豆。劈柴,添火,点灯,熄灯。打水,提水,掀井盖,盖井盖。酒,盐。讨酒的,讨水的。窗前女,窗前父。凝望,默坐。井枯,灯灭。书本,黑暗。马拒食,女拒食......父:吃吧。我们必须得吃。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第六天。“获取,堕落。堕落,获取。触碰,堕落,因而获取。触碰,获取,因而堕落......继续,继续......既没有上帝,也没有神。我错了。”你疯了没?
说什么创生毁灭的意义啊象征的,那个就是开头结尾的一点爽。 我最大的感受还是日常动作给人的触感,跟所有的闷片一样,触感这个东西就很看观影状态,一旦有愿意奉出注视,那么风的形状,吃土豆,穿衣服的姿态都会重新定义出一种神圣(在色调构图的选择下)rua土豆那里怎么觉得触感会很神奇的样子(史莱姆爱好者的关注点)题外话: 假如我们不自恋,那日常生活竟然这么,缓慢。重郁患者被剥夺的大概就是自己对自己生活的滤镜,假如自己看待自己生活的时候也像关注一段不加剪辑的原速人生,那人生就太难熬,太漫长了。哪怕只有七日。
电影配乐真的太好了,每当背景音乐响起,在这沉闷压抑的故事里才似乎让观者有了喘息的机会,看起来再无聊的场景也似乎有了什么别的诗意。这就是哲学吗?你看得一头雾水却又似乎能从那些看着毫无意义的片段里感受到什么。这如果不是黑白的光影记录,如果没有这个电影配乐,我是很难把它这两个半小时啃下来的。虽然我还是不明白那些被刻意停滞十几秒、感觉没什么内容的画面有什么深意。但是还是没办法给它低分,那荒野里萧瑟的狂风似乎在电影结束后、在安静的黑暗里,一直卷着飞石、灰尘、落叶在我耳边呼啸...
“I despise stories... they mislead people into believing something has happened. In fact nothing really happens as we flee from one condition to another. All that remains is time. This is probably the only thing that’s genuine.”
这农夫根本就不是农夫,把农民抽象成了“知识分子”想象的样子,但是这个抽象是从五万年全体的农民身上去抽,都凑不出这样一个农夫的。艺术化的观察始终要对人且单一的人(哪怕是一个被高度概括的人,但始终要求是一个有限的人)的元初的精神分泌物进行观察。要无限地放大单一的人更适合用落在笔头的哲学/神学去表达。艺术和哲学/神学的表达形式颠倒,让两者都太容易“成功”了。一个艺术作品“只”可以通过被无限度的理解,让欣赏它的人对自己的智识感到满足,不是好的艺术。
没见过哪部电影把单调苍白做到了摄人心魄。在这种单调苍白的无限蔓延中有一股无形的诡谲力量死死地攫住你,压迫你,扼住你的咽喉,当你因缺氧而鼓出眼珠时,你看见了生命本质。于我而言,世上最伟大的导演,只有两位,一位是已去世的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一位是已封镜的贝拉塔尔。对大多数其他人而言,电影只是电影,对他俩,电影是进行哲学思考的手段。固此,从不表达琐碎与庸俗,从不展现七情六欲,只有最本源的最抽象的命题,人被赋予神的尊言。仰望星空,脱离世俗之外。
影片沉浸在一种梦呓的、不大寻常的氛围当中,全片只有三十个镜头不到。镜头始终处于游走状态,单调重复。影片结构简单,整体缺乏节奏变化。面对外面的飞沙走石,人物情绪相当压抑。这长镜头折磨着观众,恶劣环境又折磨起人物。面对没有到来的第七日,贝拉·塔尔仍在探索一个西方化的传统议题。面对物质和精神的极端荒芜,人类到底会面对怎样的命运。这对父女的煎熬与挣扎,俨然就是一种隐喻。开头对尼采故事的引述,那个突然出现的屠夫哲人,字幕对白也再露骨不过。
正好应和了今天刚刚阅毕的《知觉之门》。人应该感谢自己的大脑,拥有忘记大部分事情的能力,用以保护人类不被无穷无尽的信息折磨至疯癫。明明只是在注视着父女日常的生活,却每一秒都在忍耐,仿佛在看监控。这就是没有滤镜的生活。而《爱在黎明破晓前》的男主曾说,自己构思过一档24h追踪某个人生活的节目,谓之“日复一日的诗意生活”。同一种概念,两种截然相反的效果。生活的美与丑,到底取决于生活本身,还是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生活?我开始迷惘了。
今夜又险些出现了一起文艺片闷死人事件,刚开始不知道父亲有残疾时,觉得女儿为父亲穿脱衣服有点太过暧昧了,后来一遍遍重复起日常之后,觉得也并不暧昧,看前两天的日常时,觉得文艺片其实完全可以拍的不闷,看不到导演一遍遍重复画面的意义,看到后面发现,其实每天的日常都有所不同,仿佛电影又变成了一个找不同的游戏,观众也一点点更加入戏,到最后生吃土豆的部分,达到高潮,也不觉得前面的处理太过冗长,而是重复有力的铺垫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