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后一直单身的妈妈柳琳与高中生女儿相依为命,但不幸从天而降,女儿在在学校遭到男同学的强奸后,加害者却因未成年人的身份免于受到处罚,对这一结果无法承受的女儿选择了自杀,失去女儿的母亲决心对加害者展开报复。《不哭妈妈》下载观后评论:
6分有点少了。母女俩的演技都挺好的,编剧的问题可能也囿于真实事件的限制。有些恶是天生的,总是拿人之初性本善来熏陶未成年人会让他们降低对一些恶的警惕程度,反而容易受伤害。女孩显然从小生活的比较幸福,父母虽然婚姻生活不幸福,但是对她保护的还比较好,青春期少女情窦初开甚至初恋都正常,要紧的是在这之前就要做好性教育,讲清楚安全防范措施,把牢对不熟悉的人戒心(很多时候又是熟人作案,实在防不胜防)。母女俩都是,孤身一人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把自己置于险境,智力、判断力、武力都不达标,让人看着实在着急。警察的女儿没有及时说出真相,如果有良心的话应该会愧疚一辈子。警察在后面的行为也让人费解:本来死了俩人了,知道妈妈已经丧失理智了,还把罪魁祸首告诉她,帮助她替天行道吧,还不等她杀完人再开枪,也是个猪队友。

电影不适合打上复仇这个标签,这妈妈每次去找那些男生都会被反杀,两个被她杀死的也属于侥幸。情窦初开的年纪很大概率会遇上人渣,这个女孩儿不幸的就是遇见了一个心理变态又喜欢伪装的人渣。母女两个大概从小就没接触过什么黑暗面,善良,胆小,容易心软,所以非常弱,女儿两次受辱受不了就自杀了,母亲悲痛欲绝想去报仇却一点气势也没有,反被欺负,有几次看她振奋了以为就此开挂,结果毫无改变,整个所谓复仇的过程看的人更加憋屈和气愤了。父亲除了开头的离婚就此不出现了,警察也挺无语的,证据在那些男孩子电脑里明晃晃的摆着,之前却不知道调查。女孩儿闺蜜明明也是帮凶,一点儿事儿也没有,罪魁祸首的男孩子还最终活下来了,这妈妈倒是被一枪直奔心脏一点活路都没留。剧本叙事太平,没有高光和反转,还是个那样的结局,说真的题材白瞎了。

母亲节看了一部讲述妈妈的电影真实事件改编,韩国电影的一贯套路,这一部电影将自己与《熔炉》相提并论,这种营销真的是自毁式的。这部电影除了题材上和《熔炉》有的一说,其他方面差到不知道说点啥影片讲述了相依为命的单亲母女俩,女儿转学进了新高中,爱上了一个男孩子,没想到这个渣比男孩是个混混,后来把女孩叫出来,和混混朋友一起强暴了女孩,最后因为《未成年保护法》那些人渣没有被实质惩罚,依旧再犯,女孩最后自杀,妈妈决心靠自己来复仇法律到底是在保护谁呢?是好人还是恶人呢?太多“聪明人”会玩法律的空子,就比如那些未成年的人渣是一个过得去的故事,却改编得很一般,首先除了妈妈外,基本演技挂科,妈妈的演法又有棒子国的累同感;人设不饱满复仇也很小儿科,起初打不过,后期怎么那么超神?那个主犯还会乖乖就范,怕了

三星半,站在母亲的视角去观察事件。亮点在于展露了一部分母亲内心的纠结,即善良的本性与为爱复仇之间造成的撕裂和痛苦,但还不够。由于这一点不够,影片的呈现最终以煽情而不是人性为卖点。煽情则处理得很程式化,比较一般:受害者的脸部和眼睛特写,施暴过程与母亲在客厅的平行剪接,配乐,妈妈别哭的三次出现(车上,蛋糕,杀人前)。女儿和妈妈的演技都有出彩的部分,没有为煽情拖后腿。但是影片为了煽情牺牲了合理性,即使故事原型是该被尊重,但是不应该简单处理原型的行动,其行动背后的内心世界被关照地不够,所以让观众为事件受害者的智商汗颜。别哭妈妈,重点既然在妈妈身上,就应该尽可能地剖析妈妈,但是影片显然做得不够,只是比较浅显地制造泪点。是一部比较商业的电影,煽情的目的明显,能够激起的社会反响却可能很有限。

最难过的就是这种类型的电影永远都是改编自真实事件,韩国对于司法公正是非常有话语权的,很多现实中存在的卑劣问题,都可以通过电影这种大众传播率最广的形式宣传出来,这一点是我们真的值得学习的地方。恩雅不能责怪她,她只是一个单纯的正值青春年少的少女,有喜欢自己喜欢的男孩子的权利,也有着爱父母、亲同学的善良,但是面对凶险,她选择一个人承担,而不是将所有的困难告诉自己的父母,这是不值得提倡的,也是我们将为为人父母所必须加强的。剧中孩子的父亲是一个非常值得谴责的角色,尽管你与妻子的婚姻或者是感情已经破裂,并且组件了全新的家庭,但是女儿是你的啊,为什么这个弱小的灵魂在受伤之后,只有母亲脆弱的肩膀承担着一切,作为父亲,这座大山却在旁边袖手旁观,如此不负责任与其他作出恶行的禽兽又有什么分别。

其实有些镜头虽然露骨但还是有必要的,不能故意省略,尽管电影再怎么还原和表现,我们也无法真正体会被害人的愤怒,但通过这样的镜头是有推动作用的,懂得如何调控观众的情绪以及某种情绪达到某个点才是最优,也是一个导演应该有的能力吧,这片子没做到。以及女儿第二次受胁迫所做出的行为真的太愚蠢,尽管17岁但未成年也就算了,妈妈一个成年人赤手空拳带着手机去质问一帮子社会青年,怕是被愤怒冲昏头脑了吧。把人物形象写得太蠢会引起观众反感的,刻画人物基本智商要有吧。妈妈的复仇让他们直接死也太简单了,便宜了三混蛋,这里复仇部分如果重口味一点是可以接受的。母女俩死得真不值,如果俩人命都不在乎了,那可以多做多少事,至少让他们付出更大的代价。现在强奸罪都是怎么判的,如果是剧中那样的话,这样的悲剧不会少。

同样为真实事件改编,比起同类题材的《素媛》和《熔炉》,这部片显得隔靴搔痒。对暴力的渲染不够,人物刻画单薄,缘由牵强,邪风不足,复仇也来得不畅快。最终玉石俱焚的结局,看到的是一种安慰又无奈的刻意安排。毕竟这部片走的不是复仇三部曲那种暗黑路线,大量的镜头给了眼角的泪,而不是心头的恨。郁闷的情绪,即使在女主手刃三郎之后依旧无法得到消解。对韩国的法律不甚了解,轮奸竟然只判一年半,且其他同伙无罪释放,有点匪夷所思。在中国即使未成年+未实施强奸,仅仅围观都可以重判。 (李天一就判了十年)未成年不是免罪的黄马褂,仅仅是赎罪路上的人道关爱。虽然平庸,但泪点还是有的。尤其是点题的蛋糕映入眼帘的那一刻。
就如电影一开场所述:由真实故事改编。是的,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我们所处的真实世界,真是的法律制度、社会环境所酿成的悲剧。剧情不如想象中的那样酣畅淋漓,令人拍手叫好,没有令人解气的复仇剧情,只有一个又一个接踵而至的连环悲剧。社会和法律无法为人们主持公道,那么人们只能通过最原始的杀戮方式为自己家人讨回公道。故事没有一个反转大快人心的结局,没有写出法律的修订,没有记者新闻的疯狂报道。一切都戛然而止,截止在母亲倒下的那一刻。母亲是不理性的,不相信法规体系、不相信社会援助。只相信自己的力量。又或许这样才是,最理性的选择。
太平庸的复仇电影了,不及《蚯蚓》《误杀》《金福南》一半的爽爆,甚至连压抑感都输给了《彷徨之刃》落入俗套的剧情,和拖泥带水的复仇计划,当此类电影标配上歇斯底里的人设时,显得笨拙而不堪一击。可以疯狂,可以哭泣,但是当无法成为《误杀》里逻辑缜密的父亲和《金福南》里干净利落的女主时,快进条就控制不住了。回到电影本身,抛开废物警察和让人无奈的法律体制不讲,母亲既然决定执行计划,能不能不要毫无准备甚至分不清轻重缓急,多次为她捏一把汗,怕被反杀。当然,有些观众会比较买账,但我想大多人更倾向于刀刀见血吧
不得不赞演员刘善。她把一位无能愚蠢母亲演绎的是多么的完美。罪犯无罪释放后的嚣张,母亲咆哮法庭的凄惨模样……孩子无人依靠只能自己舐伤……孩子都被害成这样了,居然还能瞒着孩子亲生父亲吗?还能去装修店面?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母亲?被侵犯后的孩子情绪极不稳定,在家里突然惊叫。情急之下母亲竟然连房间门都打不开真是无能到爆。母亲的无能,法律的冷酷……孩子只能自己去面对罪犯的要挟。门开了,孩子表情僵硬,却故作镇定。母亲尽然能无视,任由孩子自己出门,让痞子再次侵犯。以致孩子走向绝路。母亲的罪过!
故事逻辑和人物设定真的有问题,看的人咬牙切齿,这对母女太“蠢”了,女儿还可以理解,视频要挟,母亲太弱了,拿到证据居然不先去报警,自己单枪匹马拿把刀贸然前去就能杀人了?真的不怕被反杀吗晕。去就去了吧,杀人的时候也腻腻歪歪,完全看不出鱼死网破的决心,还有那个主谋为什么要伤害这个女孩也不清楚,最后那个警察为什么直接一枪打在了人家胸口上?直接就这样挂了?打腿打手不行吗?服了。不推荐看,看了心里很压抑,完全没有杀了坏人那种解脱快感。
讲述母亲为女儿复仇的故事。德艺双馨的女儿喜欢上一个男孩子,相互聊天后在天台见面,然而这只是男孩安排的陷阱,女孩遭到男孩的朋友们强暴,从此生活陷入黑暗,母亲上诉法院却由于施暴者是未成年人而无罪释放,后续几次在男生的威胁下又遭受到侵犯,女孩终于无法忍受了割腕自杀,母亲在查看女儿手机的时候发现了女儿遭受折磨的视频,悲伤,绝望之后决定自己复仇,割喉,汽车碾压,刺杀主谋,最终自己也在警察的枪声中倒下,离开这个复杂纷争的世界
这应该是看过的同类型电影中最矫情的一部。女子本弱,为母则刚。面对女儿被性侵、自杀身亡、法律无力制裁,原本以为仇恨会激发母亲的怒火,走上手刃凶手的道路,影片终归还是在女性懦弱上纠结,一波三折,有人说这是正常的人性表现,但是作为电影,却是矫揉造作,没有灵魂的复仇,如果眼泪值得同情,那么复仇就显得不堪一击。影片所带来的直观印象就是复仇是那么让人振奋,这就是影片最大的失败,因为感同身受了,却不能在影片结束后卸下怒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