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夜色行动 凯莉·雷查德
影片讲述了三位环保主义者密谋炸毁一座水坝的故事。杰西·艾森伯格饰演该片中爆炸的头目,而达科塔·范宁饰演的是资助该计划的一位富有少女。萨斯加德饰演的角色是这次事件
影片讲述了三位环保主义者密谋炸毁一座水坝的故事。杰西·艾森伯格饰演该片中爆炸的头目,而达科塔·范宁饰演的是资助该计划的一位富有少女。萨斯加德饰演的角色是这次事件的幕后主使。《夜色行动》下载观后评论:
时代“类型”的真谛,处处皆是崭新。心理底层潜意识反噬自我思想的结果,等待呈现的完成过程。剧情的推进持续于人物表现之后,戏剧模式的彻底颠覆,凯莉·雷查德拥有着所有题材创作者所梦寐以求的反动机反结构的超前塑造理念,所创造的“无声”恰是最猛烈的动荡。在暗处完成视角的窥探,转化于无声的控诉,环境崩塌先于故事成立。犹如一场风暴在眼神中夺眶而出直指心灵,整个场景的张力都归依在影像的无限可能,与演员间形成充分非传统体验式的共情,尤其卷西的表演堪称生涯中最纯粹最丰富的一次。全片共同构筑了一种近乎暗示性质的内化闭环,当摄影机对准物体的时候未必是真实的指向,如果是虚无的、蒙蔽的呢?质疑秩序存在的必要,焦虑是首要催化剂。同样也是对这个世界的一次伟大预言,是抛弃了传统媒介语言的一次重构和解剖,是面向未来的一次嘲讽。

两个环保主义者(一男一女)以革命的心态密谋去炸毁一座水坝,试图以此事作为宣言引发全国性关注。水坝的炸毁,导致某个露营者被水流卷走并丢掉了性命。这个意外让他们从“正义者”变成了谋杀犯。(欣赏这样简洁有力的变奏)男女关系之间的平衡随之决堤。至此,男性的表象被撕毁,一个高贵的理想主义者暴露了,事后他表现得如此软弱自私,只想逃脱责任。如此赤裸的事实摆在眼前:伪装正义是最容易的事情之一。一直依附于他的少女为此更加崩溃,曾经有过的“爱”荡然无存。故事的最后,由于担心她忍受不住自责的压力会去自首告密,于是他选择把少女掐死。所以说到底,环保只是外壳,如同导演其它作品一样,它仍是一部视野独特的作者电影,气质迷人且内力惊人。导演凯莉·雷查德平静诉说着这汹涌的浪涛,而观众在岸上,只要稍不留神就什么也看不见了。

雷查德电影还差两部补完了。就目前所看到的,她的电影里面的主人公都有精神“问题”,《夜色行动》里的青年人或许是面对社会的压力还是未知的家庭问题,选择了炸掉水坝得到慰藉。雷查德在电影里总是会给类似的人一个选择,这部选择炸水坝,如果给另一个选择,或许会如同《昨日欢愉》主人公找个森林野营,泡泡温泉,和朋友聊天,来解决一些精神“问题。夜色行动后半部分依靠音乐来制造悬疑,而不是持续的推拉或者跟镜头。而且用了一些东方神韵的音乐,或许会唤起一些想法。他在尝试解决现代人面对多重问题的焦虑感,或者说在寻找人的底线在哪里。如果是你选择,你的房贷到期,没钱还,你会怎么选择呢。自杀的是少数,底线肯定会越来越高,精神越来越空虚,不是好现象。

雷查德电影的政治性是她角色所呼吸的空气,你可以把它单挑出来大谈特谈造出一大堆drama,但明智的做法是把它看作是角色存在的方式。就连在这部带着类型倾向的的《夜色行动》里,生态恐怖主义也不是电影的核心,更不是主角们的道德煎熬。影片后半段有些俗套的剧情进行会误让人以为雷查德是在进行道德探讨,但这不该是作品的重点。导演短篇小说式的现实主义永远着力于美国当下社会的描摹,就连最积极做事情的角色其实都没有agency,都是在竭尽全力地应对甚至是疲于奔命。男主角的结局让人感到深深的无力感,他无法真正地消失,本是用于规划袭击的野营设备成为了他的工作,成为了他销售的商品。因此他将一次又一次地回归他的创伤记忆。

凯莉·雷查德擅长表现沟通与交流,这次却拍了一个建立在误解上的故事,Jesse表演缺少爆发力,感觉角色在行动完后内心纠结与压力没有表现出来(或是表达上存在误解?),缺少结尾爆发的铺垫,没有任何力度,Jesse应该是按照连环杀手心理变态来表现,问题是主角并非有意,应该把内心的纠结和恐惧表现的更明显,应该有崩溃与失控。Sarsgaard与Fanning表现相对好很多,但这两个角色难度小,好在剧本主题很有意思,善与恶的辩证思考,反极端的思考,雷查德的反思一如既往够力度,喜欢她风格的我一点也不觉得闷,只是本应好更多才对。

导演气质仍在,但是拍的的确太平了。切入点很好,但可惜没有在环保这个母题上深入下去,蜻蜓点水的靠一些对话就交代了。结构上也值得商榷,前半部炸坝,后半部着力于人性的纠葛。两个悲剧都没太多的戏剧冲突,温吞不是问题,问题是观众并没有在这种刻意扁平的处理中感受到间离效果的冷意和深刻。三个人的表演更是灾难,仿佛在完成一个无聊的工作,毫无火花。Reichardt 最不喜欢的一部。
雷查德很喜欢在剪辑的时候用戛然而止的方法来跳切画面,三人实施恐怖行动的整个过程都很平静,结尾Josh去D家的时候的那段萧声的配乐,瞬间加重了某种因果报应的感觉。“我”的行为最终作用到了“我”的身上,J最后的选择也是自我安慰意义上的赎罪吧。但觉得雷查德搞得里面的人物都神经兮兮的没什么必要。PS:Jesse''ssooooofckinghot!!!!!
200218 【C】像是[米克的近路]和[野草蔓生]综合过后的变体。影像世界中充满不可知的混沌感,人物外在“面貌”扁平化的放置于空间,让其在质疑中试图去内构自我,去度量迷失的程度。但度量过程中将会产生的“重量”是不易察觉的,是一种非直观的隐秘的经验的感知,对于整体叙事而言却是轻浮飘渺的,是某种结构性的缺失——即情境及其体验性的缺失。
雷查德明白激进的政治表达不是自己所擅长的,于是她让迷失在“混乱”与“秩序”间的一代人成为主角,将电影分成两段,前半段呈现计划实施的过程,后半段把人物的心理活动和“环保”的幌子隐入夜色(类似片尾字幕的设计),冷静呈现暴力行为的后果,和“正义之士”感情、道德观的摇摆变化。虽然最终效果不错,但这个题材对雷查德来说还是稍微硬了一些。
需要被翻案的评分。理想主义的幻灭是因为理想的纯洁性被玷污,而在追寻理想的过程之中,理想必然遭受玷污。这是影片所揭示的无解悖论。越来越理解凯莉雷查德塑造人物的思路,他们如一种接近情感真空状态下历史的再现,而历史的转折往往不取决于精密的安排与筹划,而取决于无法预知的变数。不要奢望以史为鉴,历史只能被回望。
故事的发展发向一点都没有出人意外,人物在事后呈现出的状态是不知所措的悔恨与恐惧。环保主义的初衷与意外导致的道德困境,不会经常发生,但却是值得去思考的问题。大我和小我,你可以影响周围的人与事,但不要迈过那条线,一错再错。叙事的节奏还是很慢的,结尾的镜头不够有力,但那却是在那种状态下很真实的反映了~
看似是Reichardt的《很可能是魔鬼》,又不止于此。或许这就是Bonello想要让《夜行盛宴》呈现出(却无力实现)的样子吧。但这些或许都不重要。整部电影呈现着只属于杰出导演的自信:几乎每一个镜头都有着无法被替代的最妥帖机位与构图,es muss sein!最后一镜突兀又合理。
环保主义者,是个叙事架子。抽离人的背景,湖坝地址都搞错(bug),但却把姑娘从手臂抓到脖子到皮疹,关门落锁...?ps炸坝那段影像音乐沉静到死,与实际紧张到休克,包括停车,似与三人对同一理念的理解相应,而片中很多类似影像与情绪剥离。末段游离多疑的影像特质,恰是Josh麻木感的呈现
详情